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南北宋之争肇因于词家振衰起敝的共同意识,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浙西词派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点,相关探讨贯穿了浙西词派的发展历程:为反拨明代"花草"词风,朱彝尊提出宗尚南宋,正式开启南北宋之争,除南宋雅词一系外,南宋豪放词也曾是其推尊对象;厉鹗在朱彝尊的基础上丰富了争论的内涵并提出南北宗之争的概念,借此将豪放词剔除出宗尚序列;浙派后期词家对南北宋之争进行弥缝补苴,王昶提出诗教意旨作为衡量词格高下的标准,吴锡麒则借用明人正变说以变革厉鹗南北宗概念,在宗尚序列中加入了北宋婉约词;郭麐则在宗尚南宋雅词前提下,规避了界化南北的词风分判。姜夔被浙西词派词人赋予词圣的地位,以与常州词派所推尊的周邦彦相对立,成为南北宋之争中的一个理论节点,反映了浙西词派的新发展及与常州词派在理论内核上的逐步趋同。南北宋之争也是考察清代词学的一个关键点,该争论与清代词坛各种思潮皆有互动关系,并参与了整个清代词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通过词体观、新变观与南北宋之宗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曹溶、顾贞观与朱彝尊的词论,在强调词体的抒情特性方面三人观点较为一致。三人最大的分歧在于曹溶、顾贞观提倡性灵,而朱彝尊独尊南宋姜张的醇雅风格:曹浴、顾贞观学词偏向北宋,朱彝尊主张学南未。三人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不一致,朱彝尊词学观前后变化较大,受曹溶影响仅在其词学的前期,曹溶词学对浙西词派理论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浙西词派”是清代影响大、绵延时间长、词学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一大词派。其词学思想的流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朱彝尊开宗立派,倡导新风,一呼百应,开清词未有之新局面;中期,厉鹗一柱擎天,尊崇周、姜,鼓倡雅词,重比兴寄托,独领风骚;晚期,吴锡麒、郭摩补偏救弊,“正变斯备”,开放通达,但终究无法挽回颓败之势。  相似文献   

4.
稿本《西崦山人词话》是浙派重要作家王昶未竟的词话,它集中反映了王昶的词学观和词学批评活动,其中有明确的绍述朱彝尊词学思想的意识,是对浙派传统词学观的继承,然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王昶词论对朱彝尊、厉鹗等人的突破和发展。首先是对雅的具体化和丰富化,其次是对柳永其人其词的认可,再次是对寄托说的突破,以及既重视音律,又不以严守格律匡衡所有词人。  相似文献   

5.
朱彝尊是清初文坛一流大家,作为诗人他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作为词人他是浙西词派宗主。出仕清廷是朱彝尊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选择,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转折点。出仕清廷对朱彝尊的诗、词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仕后,朱彝尊的诗歌风格发生巨大转变,与此同时,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在宋代词选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从词学观念出发或对宋代词选本进行揄扬、批判,或从中借鉴,把宋代词选本作为伸张自己和浙西词派词学观念的理论武器。凸显朱彝尊在宋代词选本于清代传播接受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领袖,也是一个卓有建树的词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词学新见:学习南宋风格,以姜(夔)、张(炎)为宗,倡导雅正规范,构筑了系统的词学批评理论,奠定了浙西派的词学理论基础.朱彝尊的词论批评具有反拨明代词学观念的性质,有极强的针对性.从朱彝尊及浙西词派之后,清代词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并强化自己的特质,终于...  相似文献   

8.
《词综》是浙西词派的理论代表。《词综》和《绝妙好词》在宗派意识和对“雅”词的崇尚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这表明,朱彝尊在编选《词综》时曾自觉接受周密《绝妙好词》的影响。其深层原因在于,浙西词宗朱彝尊和周密有相似的遗民情怀。  相似文献   

9.
王昶的词学思想尽管来源于朱彝尊等早期浙派词学家,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词学家个人性格、身份等原因,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在对"雅"的含义的理解、对雅词创作的环境要求、对词的功能定位的认识以及其他一些创作的细节上.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词创作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统治意识对词学领域的渗透.这种差异性虽然以王昶等词学家个人的词论形式表现出来,但本质是中期浙派理论在乾隆年间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袁枚以其"性灵说"为准绳,对清代康乾浙派朱彝尊、查慎行、厉鹗皆有评论,对其与"性灵说"符合之处予以肯定,对不符合"性灵说"之处则予以批评.其目的是为倡导"性灵说"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1.
朱彝尊在编纂<词综>过程中发现了<乐府补题>的版本,并将其大部分词收入<词综>,这扩大了<乐府补题>的传播范围.朱彝尊等人以"拟补题"和"后补题"形式创作了大量咏物词,这形成了浙西词人的独特风格,也影响了以后浙西词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朱彝尊、厉鹗为代表的浙西词派是清代成就最著的词派之一,其清空醇雅的论词主张对清代浙江女性词的创作有着或显或隐的影响。浙江女性词中呈现的清雅空灵之境、幽寂清寒的风调以及多用景语婉转传情的方式等,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浙派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实践,也透露出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与男性主流文坛暗相关联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朱彝尊诗论的一个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朱彝尊诗论以唐诗为经否定宋诗的特点,与其晚年创作又以北宋诗为宗的矛盾展开论述,从中可以反映日本中国学学者的有关观点。国内关于朱彝尊研究的论文,绝少关于理论性的探讨,多集中于其词学方面。本文就朱彝尊诗歌理论所作的系统研究,庶几可填补学界之空白。  相似文献   

14.
朱彝尊序曹溶的《静惕堂词》中说到:“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姜)白石而户(张)玉田,春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先生。”推动这一词风的巨大变化,实由朱彝尊联络同好者大力鼓吹、倡导的结果。所以有人说:朱彝尊出,浙西词派始形成。这一词派有理论,其成员又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朱彝尊是这一词派的领袖,其中最活跃的成员,要数二李(李良年、李符)、二沈(沈山子、沈融谷)。他们的词写得相当出色,各有词集问世。浙西词清新绵远,于江左三家(陈子龙、吴梅村、龚鼎孳)之外,另启径途,给人有一新耳目之感。其影响力广及全国,成为清代前期一大流派。在浙江,其流风绵续百余年。朱彝尊,字锡,号竹垞,晚又号金凤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相似文献   

15.
浙派诗歌理论及其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中期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以重“学”与重“清”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流派的诗歌理论,但其诗歌理论并非渊源于学界所常提及的“淅派文艺源头”——黄宗羲与查慎行.而是源于常因“反宋”而被摈之浙派诗歌发展流程之外的朱彝尊。  相似文献   

16.
清初著名文学家兼学者朱彝尊除词以外的基本文学思想,迄今都没有专门论述,本文拟对它进行总结和整理,内容包括宗六经、重学问、求醇雅三个方面。宗六经意思就是以六经为宗,将六经视为文学创作的本源、规范和资材;重学问即强调学问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主张广积学识,反对空疏浅陋和刻板模仿,同时也肯定文学作品抒情言志的特点;求醇雅主要是追求作品内容醇正高雅,语言纯净典雅。三者之间,宗六经和重学问都是求醇雅的途径,求醇雅则是它们的目的,也是朱彝尊文学思想的极至和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以王翃、朱彝尊为代表的两代梅里词人始以彼此影响却"人各一家"的群体面世,在词学取径与创作风格上转益多师,众体兼备,与之宗尚不一的柳州诸子、云间诸子等连镳竞逐,共同引领词坛中兴。至康熙十七年《词综》成书,标志以朱彝尊为首的第二代梅里词人已融汇浙西群彦,从先前的多元格局走向单一化之路,专尚宋季以姜夔为宗主的"浙词",倡导"醇雅",形成浙西词派;同年复出的《乐府补题》,为浙西词派倡导"醇雅"主张,也为其他词人抒发合乎时代发展的心绪提供最理想的范本,朱彝尊携之入京,展开规模不小的拟和,是浙西词派倡导"醇雅"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因其顺应时代精神与词体演变的需求,故得到众多非浙西词人的响应,最终导致词坛转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清代诗歌系列考证中的一组文字,旨在解释有关重要作家与作品的某些具体问题,纠正旧有的疏忽和错误。主要包括:一、施闰章和施彦恪父子对饭店主人“王翁”的记载分歧;二、朱彝尊有关传记资料中的重大失误及其成因;三、屈大均与厉鹗并非同时代人物;四、查慎行《牵牛花十二韵》朱彝尊同作的下落;五、吴雯《莲洋集》内部的作品重出问题;六、蒋士铨的生卒时间订正;七、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及小说《子不语》对蒋士铨梦做冥官一事的错误叙述;八、袁枚《随园诗话》及相关作品误记蒋士铨梦偕袁枚登山诗。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相对宽容的文化政策取得了成效,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朱彝尊诗词风格和文学思想之转变为文化政策影响文学的典型案例。朱彝尊博学鸿词试中第后,前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出入之间的矛盾彷徨不复存在,其学习《乐府补题》所作的咏物词丧失了南宋遗民词的精神内核,远离了比兴寄托传统,其追求的"醇雅"实际上脱离了风雅精神。与浙西词派的兴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维崧和他所开创的阳羡词派。随着文化政策的变化,文风的推移,阳羡词派因词风不合时代精神变化之节拍而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朱彝尊一生的学术交游活动,论及朱茂皖、曹溶、顾炎武、孙承泽、徐乾学、毛奇龄等人与朱彝尊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交往过程,具体展现出朱彝尊的学术成长历程。朱彝尊正是在活跃的学术交流中,逐步激发兴趣,夯实功底,开阔视野,得以与一流学术大师的研究接轨,获得他们的认可;加之本人勤勉努力、孜孜以求,最终成长为清初学界大师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