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泥塑艺术作为一门古老淳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流传至今,它的产生发展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史前文明到当代社会数千年的历史。它以简单、原始的材料"泥土"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乡间儿童的泥哨到佛寺道观的"神像"以及宫廷官商的案头陈设,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绚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民族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蕴涵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具有原发性、传递性和地域性等艺术特征。以"二鬼摔跤"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秉承民族艺术本源的同时,亦不断汲取着时代文化的元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秩序发挥着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 ,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 ,必然反映着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其自身价值的音乐美必然产生于社会需要。历史发展证明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认为声乐艺术,具有大量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总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之中,这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往往可以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来实现超越历史、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极为广泛而又深远的文化意义,催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审美意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它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文化,独特的建筑往往成为一段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标志。四川省的大小凉山,聚居着150万彝族,由于诸多的因素,凉山彝族解放前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其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迟缓,人民生活贫穷,信奉原始宗教,没有形成统一的政  相似文献   

6.
中国1978-1988年国家技术观的演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1988年,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国家技术观也在发生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技术观循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新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场挑战"-技术与制度的共变的历史路径,影响着中国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7.
詹尼特·沃尔芙是英国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她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为艺术会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性,由此论证了艺术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她认为艺术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社会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艺术社会学应该将美学纳入研究图景。在此基础上,她对美国艺术社会学进行了批判:它对宏观的社会历史因素重视不够,流于琐碎;对艺术的意识形态因素反思不足,偏于天真;将审美排除出艺术社会学,倾向于简单的还原论。凡此种种,都是沃尔芙不能接受的。反过来,她也认为对于解决英国艺术社会学的问题,美国艺术社会学可以提供重要帮助:后者的经验研究可以弥补前者过于理论化的弊病。沃尔芙认为,一种既注重艺术社会建构性也注重艺术独特性的"社会学美学",才是艺术社会学的未来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是日本马克思学界有关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代表着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他以"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和"城市和农村的分工"为历史进步标准,以异化、分工、共同体和市民社会这四大核心概念为线索,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描绘成一个"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并严格地论证了在本源共同体的三种类型(亚细亚、古典古代、日耳曼)当中,只有日耳曼世界才能产生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亚细亚社会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从本源共同体向市民社会的转变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我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方位上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分析,凸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蕴涵和时代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以前所处历史方位的经验总结,又是新形势下我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创新理论.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方位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主要人物,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从叙事角度来看,"孩子"在小说中起着多重连接作用,在空间上连接着北京和森林,在时间上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巧妙地完成了历史的过渡与转换。从意象功能来看,"孩子"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既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又象征着历史的新生和希望,从而使这一文本与时代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因此,对于"孩子"这一意象的选取和经营,显示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智慧。  相似文献   

11.
诠释马克思"历史科学"并非依循"自然科学"的路径,两者共同分享着历史这个主体性的根基。"历史科学"由以产生的基础是人的历史性存在及其现实生活过程,而这恰恰是市民社会为历史所拉开的"舞台"。市民社会通过人的存在及其现实生活过程,将自身定位于"历史科学"的理论题域,并由此提示在总体的"科学"层面上理解马克思"历史科学"之一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戏剧艺术产生于大文化土壤并发展、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当表演艺术、乐曲艺术和民间叙事文学均已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合的时候,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艰难地孕生和成长着,其丰富的艺术门类是中华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纵观西方美术史 ,人们不难发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中 ,人与物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在时代精神、社会价值和艺术家本人的世界观、审美观及情感、经历的共同作用下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人与物象的视觉选择与艺术表现形式从未停止过创新和变更。在欧洲中世纪 ,神权统治和宗教势力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不仅左右着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习俗 ,还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处于浓厚宗教气氛笼罩中的艺术家们 ,一心关注的不是人与物象的真实摹写 ,而是倾听画面与心灵之间的互相呼唤。他们醉心于用线、形、色来构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的是历史叙述与书写的"可表述性".历史表述存在着与当下的政治和社会相关联的现实意义.因此,国家在建构统一、团结、和谐等社会目标时,势必要透过制度和权力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规范公众阅读或社会记忆的历史表述形式.这是历史可表述性的具体呈现.国家定义的历史表述.会成为个人历史表述的准则.类似四川凉山民主改革历史的书写,同样存在可表述性.民主改革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也因为其对当下国家政策、意识形态对过去事件的态度,及事件其他参与者的看法等而存在表述性"规则".可表述性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历史书写的选择和历史的表述过程.  相似文献   

16.
艺术在观念和风格上面的诉求和变化与社会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不仅表达了当时代审美主张的变化,还承载着艺术家对社会、文化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为当时代设计提供了形式表达的语言和方法以及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后现代"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18.
数字艺术传播的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艺术的出现正以逐渐加强的方式要求人们培养新的文化和图像的判断力和美学标准,要求人们能从各种根本不同但同时拥有"艺术"称谓的事物开始,从消除那些根深蒂固地迷信无限进步观、艺术创新必然传承艺术史经典的思维模式开始,重新思考当今数字艺术表现特征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价值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印证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脉搏。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变动中,有的创作者表现出种种变动,前后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有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表象下,始终保持着自己不变的言说立场,体现出一种执着与韧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乡下人"的立场,永远珍藏着自己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20.
沿循体育文化和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同根同源、相互交融、相向游移的文化现象,可以给出体育和艺术存在的第三种形式--"体育-艺术交融";并可以探寻出形成"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的原因.从美学的视角观察,又可以揭示"体育-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将继续相向游移,创造更高水平的"交融"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