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多模态视频语篇是近年来多模态语篇研究的热点。认知参照点原则不限于分析语言符号系统的静态语篇,同样也可运用于分析动态多模态语篇(以电视广告为例)的连贯性及其内在连贯机制,而且,语篇的整体意义与连贯也能够依靠各模态和符号相互之间的共同作用来体现。  相似文献   

2.
结合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语类特征,以2014年体操世锦赛宣传片为例,从多模态转喻和多模态隐喻及二者互动三方面研究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各有侧重:不同类型的转喻作为衔接手段参与语篇的组织,而隐喻在架构并表征宣传片主题的同时更是多模态语篇重要的连贯手段;两者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影响,围绕宣传目的利用不同模态各自的优势表征语篇的主题意义,并使语篇达到内在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3.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Don J.Carlson的视觉诗Bird进行模态分解与多模态语篇分析,得知多模态语篇分析是分析视觉诗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用多模态来分析视觉诗,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把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视觉诗。  相似文献   

4.
尝试从接受美学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多模态语篇,期望为多模态语篇研究拓展新的视域。通过分析得出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读者中心地位、文本未定性和期待视野对多模态语篇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对多模态语篇的设计、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和多模态语篇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普通特征.尝试以多模态语篇分析为理论框架,对医学语篇中语言和图像符号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探讨.旨在说明应用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研究医学语篇,能更好地揭示图像符号如何建构和增强了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语篇意义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语言符号而且依赖于其他的非语言符号,从而验证了多模态视角下分析医学语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符际互补指多模态语篇中的文本模态和视觉模态相互协同、补充,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符际互补理论从多模态语篇的纯理特征、人际特征、成分特征三方面对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的互补进行分析。符际互补理论对于解读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二语课堂教学和多模态教材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7.
虽然义务教育教材广泛地使用了多模态语篇建构学科知识,但教材如何实现知识建构的本质规律并未被充分说明。功能语言学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及物性过程传达经验知识的模式,为学科知识建构的探索、教材编写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借鉴意义。文章以此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和物理教材中选取72篇多模态语篇,分析其如何利用多模态资源实现知识建构的模式,发现不同学科知识建构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而言,语言模态的及物性过程分布相似,体现形式趋同;视觉模态的及物性过程分布、视觉结构差异较大;两种模态互动的及物性过程只有3种类型发生符际对应。   相似文献   

8.
文化批评应该把视角投向多模态语篇,研究各种符号之间关系背后折射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多模态诗报告《黑之灵》分析发现,诗报告与摄影作品在宏观上构成共语境化关系,设立“黑”这一品牌符号,并塑造“热情好客”的黑衣壮人形象来增强读者的旅游体验期待。诗报告、翻译、摄影作品在微观上构成再语境化关系,使语篇阅读路径多元化,扩大文本的读者受众面,译文体现明晰化、简单化翻译策略,这些现象都透露出商品化的意识形态,体现出文化批评的多模态范式。  相似文献   

9.
Kress和van Leeuwen创建的视觉语法是研究多模态语篇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关爱老人公益广告《打包篇》的视觉图像的互动意义、语言的互动意义和视觉模式和语言模式的互动关系,探讨了视觉——语言模式是如何相互合作共同构建动态多模态语篇的框架下的互动意义,阐明把多模态语篇分析运用到动态语篇即电视公益广告中不仅扩展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运用也表明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运用到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英美诗歌呈现出视觉、听觉、嗅觉、动觉等多种感官上的美感,具有明显的多模态性,继而使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可能。文章通过构建英美诗歌语篇多模态分析框架,以爱德加·爱伦·坡的《致海伦》为例,从诗歌语篇的语境层、内容层和表达层对诗歌产生的语境、诗歌文字模态的意义功能、诗歌文本内外呈现出的多模态特征以及诗歌的模态关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和阐释。诗歌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是从跨学科视角对英美诗歌研究的一次拓展性探索,希望本研究范式能够对英美诗歌批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人陈师曾认为: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但是,究竟何为文人,他并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而且,他对文人与士人的复杂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时将两者简单地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士人与文人的演变、分化与合流的过程认为,正是具有文人属性的士大夫阶层大量地参与绘画创作,才催生出了文人画,并不断地推动文人画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题画诗讲究"意境",画中题诗,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诗画相得益彰。在《山径春行图》多模态诗画话语中,画为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融合共生,由绘画组成的图像行为和由题诗组成的言语行为汇合而成一种统一的多模态交流行为共建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地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也随之由原来的单模态的文字扩展到包括图片、声音、颜色、影像等在内的多模态语言。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功能为基础,以Kress和van Leeuwen创建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一则多模态平面商业广告,探讨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从而验证多模态语篇中各种符号资源之间的互动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且在诗画中也有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的重要代表唐寅等人的诗画,从题材到形式都呈现出"俗"的特征。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作者的平民化、市民化和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基于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以及Kress和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对新闻漫画《内部装修》的意义构建及符际关系进行多模态分析。在这理论框架上的定性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也可以延伸到新闻漫画中的非语言符号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协同互补,共同构建语篇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多模态符号学为理论框架,构建了格律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对一代诗豪李商隐的七言格律《无题》进行了多模态化分析,以期更好地去欣赏诗歌的美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绘画确立了“以诗入画”的审美原则,苏轼更将其深化为“诗画本一律”的绘画主张;山水田园诗词在北宋大为兴盛,文人大量参与造园,“以文入园,因园成文”使得园林成为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文人诗、画的影响下,北宋文人园林走向兴盛并占据主流地位,在体现“诗化”的同时,也大肆吸取文人画的画理画论来指导造园,又呈现出“画化”的表现特征,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蕴涵成为北宋写意山水园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对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进行语篇分析,从而归纳狄金森诗歌的语篇特点,同时也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