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辞典不仅是古代爱情题材的诗歌作品的精粹选本,而且是一部大型鉴赏工具书,将文学鉴赏与工具书融为一体。对入选的每首诗歌作品,都有精当透辟、深入浅出的赏析,对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现在,特将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专家、《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顾问余冠英先生为此书所撰写的序言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考镜源流"法用之于古代诗歌欣赏,是要把具体作品放到古代诗歌的源流演变中去加以考察,其实质是一种历史的方法.倘能运用得法,便可为作品欣赏提供参照,以拓宽欣赏者的历史视野和审美视野.从文学传统的角度看,古代诗歌作品的源流序列是多种多样的,诸如题材类型的源流演化,作品主题的"沿波讨源",艺术构思多种模式的原创与承袭,以至意象、格调等的源流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草原文学是古代北方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语言艺术。由于上古时代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代草原文学主要见于汉文典籍的记载。目前公认的最早的作品是西汉初年的《匈奴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此后代表性作品有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木兰诗》、《企喻歌》、《从军行》(宇文招),唐代的某些“边塞诗”和“敦煌曲子词”,宋、辽、金时期的某些文人诗歌、民谣等。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草原文学主要代表者是蒙古族文学。《蒙古秘史》和《江格尔》,《格斯尔》堪称中世纪北方草原文学的三大瑰宝。此外还有单篇英雄史诗、民间故事传说、祝词与赞词以及各民族诗人所创作的诗歌、词赋。明清以降,有赞扬蒙古族女中豪杰三娘子和满都海彻辰的诗歌和民间故事,有蒙古、满、汉各族诗人吟咏草原的诗篇,更有尹湛纳希的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并出现了不少叙事民歌、民间故事,尤以民间讽刺文学《巴拉根仓的故事》为著名。  相似文献   

4.
诗歌赏析与教学单力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历史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传统文学样式。先秦的《诗经》和《离骚》是古代诗歌的源头,唐宋诗歌则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开始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而诗歌现代化则成为文学的开端。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艾青,...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我们不能不说,文学中曾经最为重要的体裁——诗歌,在今天的文学与文化发展中已经沦为小众,不知道这是诗歌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我们在《当代辽宁作家研究》这个栏目里重新刊发一期当代辽宁籍知名女诗人李轻松诗歌作品研究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似乎是在追忆一个关于"诗歌的时代",唤醒沉醉于视图作品的人们重新关注具有性灵与意境的文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文学体裁从古代单一的诗歌形式演变到现代形式多样的散文、游记、各种小说和诗歌,作品数量惊人.但一分为二的看,这种变化及其实质能否经得起审视而被简单地认定为单纯的进步?实事求是地说,不是,而且本质上是一种退步.  相似文献   

7.
一代有一代之诗,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学结晶和标格.总汇历代诗歌作品,已形成学术传统,取得了可观成果.到目前为止,断代性诗歌总集唯有《全清诗》编纂尚未进入议程.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朝的诗歌创作,清诗是诗史的大总结,不仅诗人众多、诗篇海量,其书写内容也有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全清诗》编纂,将使中国历代诗歌全集合璧无缺,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学诗愚得     
文学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由感动而理解、由理解而判断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因而研究诗歌应从具体作品入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作品论作品,而是主张在从具体作品入手的同时,不断地进行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索,发掘蕴含在具体作品中的普遍规律。从具体作品出发研究诗歌的方法,也是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将理论寓于具体作品的品评中,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特色之一,离开了具体作品,理论研究就失去了土壤。此外,要研究古典诗歌,还需要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辅助知识,以及不断提高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力,其方法是学习创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方志景观文学及其当代增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景观文学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古代地方文学极富特色的核心构成。但这类作品大多载录在各地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中 ,一般来说很难引起文学史家的足够重视。随着近年来各地大规模旅游开发热的兴起 ,各地对其旅游景观景点的人文历史底蕴的“寻根问祖”已成为必然 ,因此 ,全面发掘整理此类方志 ,使其在当代重新增值 ,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诗歌用韵的考察可以分析诗人所处时期的语音系统及方音现象 ,这已经被认为是“主要从文献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之一。这些诗歌的用韵不只包括古体诗之间的通叶 ,而且包括近体诗 (主要指宋代诗人的 )中的借、出韵现象。借、出韵现象也是诗人实际语音的流露 ,我们从韩诗的用韵情况就可得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既可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可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有聚徒讲学、周游列国、谏诤与酬唱、行吟与吟游、游仙与隐逸、题壁与刻石、传抄与印刷等,而与之相关的传播思想则有:“大言不言”、“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以幻为真、声律传文等。此外,作家人品与政治地位、作品形象与故事情节、语言与修辞则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辅助性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期,梅尧臣是毫无争议的最重要的诗人,在他现存的30卷近三千首诗里,大约有四、五百首纪行诗。纪行诗虽然包含着各种艺术手法,但从根本上说是叙事性的,正是这种叙事性给宋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纪行诗的创作也有赖于政治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和文化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梅尧臣的这些作品早已超越了纪行诗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学界一直比较重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这项研究,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作总体观照把握的综合性研究,断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地方文学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各类型中都建立了一定的范式.这些类型和范式是我们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思路与基础,对于研究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和陶诗流播不广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陶诗肇端自苏轼,这种集和韵与拟古为一体的新诗体一经问世,便引得众人纷纷继和,自宋至清,绵延不绝,遂使和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在和陶者中,既有诗坛巨擘如苏轼、刘因,又不乏帝王、名臣如乾隆、李纲等,然而,诸多名家之和陶诗却大都寂寞无闻,未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当与其自身的创作方法、艺术水平及其流传方式等因素有直接之联系.  相似文献   

17.
岑参在嘉州逗留时间虽然不长,但其诗歌很有特色.其诗歌创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嘉州风物的歌吟、对故乡的遥念、对佛门归隐的向往,表现出诗人晚年的复杂心态.其诗作在嘉州的流布传承有序,对嘉州文学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古代的涉医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的涉医文学是指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中医药的文学作品 ,既包括以疾病医药、养生保健为题材 ,或内容与中医药有关的作品 ,也包括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的药名诗文等。根据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 4类。古代涉医文学具有数量多、内容广、涉医程度深、创作形式也涉及医药等显著特点 ,有很高的医学认识、借鉴作用及史料价值。古代涉医文学之所以能持久兴盛 ,原因盖在于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学知识 ,且崇尚养生 ,同时也与中医药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文史通融,富有历史学识的主体文化特征,使宋代士子可以把宋代的史学思想、精神渗透到史论诗的创作中。具体而言,受以史为鉴、探求治道的史学精神影响,宋代史论诗体现出强烈的史鉴意识,重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尤其强调从君主角度探寻兴亡之因。注重史料选择,重在把握关系国家治乱兴衰、具有垂法训诫意义的事件与人物,题材选择具有典型性、趋同性。疑经辨伪、不拘成说的史学精神,使史论诗敢于怀疑传统经史之义,注重历史的细致辨析,表达己见,促成了翻案体的盛行。适应重建思想秩序的时代要求,伴随着新儒学的建构,宋代史学完成了指导思想的儒家化,以理观史成为宋代士子的着眼点,史论诗的内蕴也因此上升到哲学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哲学性质;多从义理角度评价人物,发明史义,在历史认知上有鲜明的道德化、义理化倾向;褒儒颂隐成为基本的题材倾向,特别是在探求义理时,始终以尊王为本,具有鲜明的正统意识,形成了强烈的褒贬之风。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促使文学走向现代化,国外文学对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惠特曼以及欧美新旧大陆各种流派对于“五四”当年及其以后的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惠特曼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及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翻译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