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的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摧残人权的种种罪行,有效地同国民党进行争民主的政治斗争;为了消除边区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不良影响,更好地巩固和建设边区;为了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造就一批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盟友,陕甘宁边区政府一方面领导边区军民英勇抗敌,另一方面又在边区实行维护和保障“人民之人权”,从而使这块抗日根据地的人权状况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好的,成为“民主中国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积极推进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从始至终地开展节约运动。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不仅一贯强调在日常生活方面进行节约,更为重要的是,边区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努力开展生产节约、建设节约。由于各级领导身体力行,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积累的各种经验,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积聚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内在要求,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建立了覆盖全边区的医药卫生网络系统,并构建了基本完善的医药卫生法制体系。边区的医药卫生法制建设包括基本法规、卫生防疫、医政药政、医学教育等几个方面,在改善边区卫生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助力抗战胜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边区医药卫生法制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传承历史、服务现实总体特征和鲜明的实事求是、服务战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自力更生、宣传灵活、操作性强等具体特征。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奠定了新中国医药卫生法制建设的基础,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面对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一系列战时农业改良政策,并从五个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农业改良。这不仅促进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促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提高民众的民主觉悟和政治参与水平;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由此,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并控制了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的爆发使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国防教育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国防教育视为抗日救国的重要纲领,提出以政治动员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为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以民族精神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政策和原则,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予以实施,为全面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抗战需要和陕甘宁边区实际,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改善了边区的基本面貌,支援了抗日战争。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展现出社会教育与抗战、生产紧密联系,依靠群众办教育等特点,这些做法和思想对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在立法、逮捕、诉讼、审判、监狱工作等各个司法环节上都明确制定了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并在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边区政府司法中的人权保障不仅有力地加强了边区的司法建设,而且在揭露国民党顽固派践踏法律、摧残人权以及对国民党施加政治压力和进行政治斗争等方面,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坚持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领导和推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示范地区。期间,边区总工会一直坚持“抗战为重”的宗旨,通过自身组织的积极活动,动员工人参战和投入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边区总工会的抗战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工人地位的提高,并为边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抗战时期边区工会的组织活动对今天的工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全国民主运动与英勇抗战的典范。为了将民族解放与女性解放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推动女性身体解放,积极倡导放足与婚姻自主运动,赢得了广大农村女性的支持。同时通过组织化的路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整合了边区农村女性社会力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自己的后方保障。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和谐局面。边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外,社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党和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同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生产、支前工作、拥军优抗相联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扫除了文盲,又提高了民众的抗日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实现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在这里,为了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带领边区人民进行了经济文化建设,并创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其中中小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改变了陕甘宁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摘要]抗战时期为了改变边区农村女性落后的文化状态,提高她们的日常文化水平与对抗战政治文化的认同,中共在边区展开了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运动。通过运动,中共成功地将性别解放与民族解放结合起来,整合了边区农村女性社会力量,巩固与加强了边区的抗战力量。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文盲率高达90%以上,这严重影响着边区人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因此,边区政府借助农闲冬学、夜校、识字组等社会教育组织形式,掀起了一场广泛的劳动群众扫盲识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边区社会风气的转化、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并积累了丰富的民众文化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情况,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其原因、特征和意义。分析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增进广大妇女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加快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保证边区的和谐和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今天的妇女参政、妇女干部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失利、自然灾害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的移民、难民政策等原因,数量众多的移民、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增加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力,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围绕着以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为核心任务,建立了以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部队、边区抗日自卫军相结合的军事组织体制。本文就抗战时期边区的军事建设,即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部队、边区抗日自卫军的组织体制及建设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为了广泛动员妇女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引导她们实现自身解放,中国共产党在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中,高度重视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创造性地从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与保护优待等方面对基层妇女干部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基层妇女干部培养机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妇女干部培养机制既遵循了一般干部的培养原则,又符合了边区的社会实际和妇女干部的性别特点,不仅对其他革命根据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也为新时期的妇女干部培养工作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