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嘉绒藏族土司的祖源问题上,嘉绒土司、苯教学者、藏传佛教僧侣以及中原史家这四方从各自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解答,因而相应地产生了四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即:“琼乌卵生说”、“琼部东迁说”、“四(六)氏族说”和“皇帝册封说”.通过对这四类历史文本的解读,不仅可以厘清嘉绒土司与临近藏区和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而且从中也能反映出嘉绒地区所具有的多种文化元素互相碰撞、融合、共存的历史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以万物为神灵,崇拜大自然。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依然存在着十二座苯教寺院,分布在白龙江两岸。这在安多藏区是独一无二、难得的原始宗教文化的珍贵遗产。早在公元八世纪后期,西藏灭苯信佛,苯教僧徒被流放到嘉绒(四)l[藏区)地区。嘉  相似文献   

3.
以大渡河上游的莫尔多大神山为中心的地区,历史上称之为“嘉莫察瓦绒”,简称“嘉绒”、“察瓦绒”或“察柯”。最晚至明代,这一地区的人便被称为“嘉绒人”。元明清以迄本世纪中叶,该地区由受中央王朝先后册封的十八个土司分别管领,通常统称为嘉绒十八土司。 本文就今汶川县境内岷江河谷地区历史上嘉绒十八土司之一——瓦寺土司的世系及其历史沿革作一考察,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4.
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嘉绒地区藏传佛教历史与地理环境关于“嘉绒”一词的由来 ,学术界争论颇多。所谓“嘉绒藏族” ,实际上是 1 954年在民族识别中将原有“嘉绒族”归入藏族后才出现的称谓。① 而对“嘉绒”一词的解释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 :“靠近汉区的山谷地区的通称。”② 从实际的地理状态来看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故而有学者认为 :“‘嘉绒’一词并非族名 ,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泛称。”③ 也有学者认为 :“‘嘉绒’表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汇合的意义。”④“在藏语中 ,‘嘉’为汉族 ,‘绒’为溪谷之意 ,联称即为靠近汉族的溪谷居民。”⑤ 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5.
同美 《民族学刊》2015,6(5):15-27,98-100
通过对象雄与嘉绒的族源关系、嘉绒口语中的象雄语活态词汇,以及象雄文化在藏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遗存等诸多事实的考察发现,象雄十八王国作为象雄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历史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被终结的同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到了延续,最显著标志史称嘉绒十八王国。象雄王国的空间地理范围,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然而有一条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无论象雄王朝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多么漫长,无论象雄王朝涉及的疆域有多广变化有多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象雄王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始终在青藏高原,其历史舞剧的影响力时而远及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的广泛地区,时而远及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今天的藏东嘉绒地区、岷江上游,乃至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仍然有不少远古象雄文化的印记。一句话,象雄文化最能反映藏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2,3(5):30-36,92
卓克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卓克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其主要内容有:以土司官寨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民间歌舞——四土锅庄。虽然土司制度不存在了,但土司文化在卓克基地区还广泛地存在着,并成为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大力促进土司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民族节庆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提升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正>嘉绒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地理概念,嘉绒指嘉绒藏族居住的地方,即嘉绒藏区,主要包括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汶川、理县、黑水、壤塘、松潘、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色达、道孚、康定、泸定、炉霍和雅安专区的宝兴县等的部分地区。作为一个族群称谓,嘉绒指生活在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大、小金川流域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嘉绒藏区处于"藏彝走廊"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汉藏民  相似文献   

8.
<正>嘉绒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地理与文化并存的独特符号,是嘉绒民间传说中两大板块合为一体的一个地域名称。正如人类学界所说,嘉绒可视为"一体"与"多元"文明之间的"中间圈"的一个样本,是个很好的历史人类学模本。这个"中间圈"样本"为我们体会、理解和认识横向连接与纵向差序之间的纽带提供了机会"。~([2])嘉绒作为一个意境,昭示我们一代人的族源、宗教信仰和民俗民风。历史地考察与这一地方相关联的人们的观  相似文献   

9.
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用详实的考证说明了祆教作为近邻大食的一个强势文化对古象雄苯教形成的影响,论证了象雄的地理位置及其著名的象雄十八王国,用珍贵的手抄本资料阐释了作为古象雄穹部落后裔东迁的曲折历史和传说,作为比较研究结果提出沃摩隆仁是藏族先民对中亚历史地理的整体记忆,是象雄中部的地理地貌和佛家西方极乐世界的启示相结合的产物,是古代中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藏族苯教文化中的深层积淀的崭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0.
何文华  左茜 《中国藏学》2016,(1):216-219
多尔吉、曹春梅和刘波编著的《嘉绒藏区社会史研究》在整体性、民间性的社会史研究尺度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严肃却也不失趣味性的语言描述了嘉绒藏族社会的全貌。本书使一个长期被"边缘化"的藏族族群之地理、历史、知识、信仰和文化习俗等系统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方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可在合理开发民俗旅游中盘活民俗文化资源,创建民俗文化保护区,利用高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宣传推广和开发利用其资源。对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要营造好文化生态环境,提高民间艺术工作者和艺术骨干的素质和水平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主要应做好优秀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民族民俗旅游真实性感知源于人们的时间观,因而民族民俗旅游的时间维度取决于民俗时间与旅游时间的冲突与消解,其可能路径是多方协商目的地社会传统节庆民俗的文化展演时间和内容,并预测和评估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开发实践和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变动民族民俗的空间范围。民族民俗旅游空间的有效维系,需要在就地式的生态模式和变迁式的异地开发模式中抉择。总之,民族民俗旅游无法逾越自身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漫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的成功体现在文化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上。动漫切忌随波逐流,只有拥有自身独有的民族元素和文化符号,才能成就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中国动漫的发展,须以民俗文化作为基石,才能散发出奇异的芬芳。本文旨在讨论从壮族的民俗文化中提炼作为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元素,切实把握壮族民俗文化的精髓,并融入时代特征和品味,打造广西独树一帜的动漫品牌。  相似文献   

14.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口头文学艺术,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对于恩施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该以项目的形式,确定相应的传承人,发挥基层社区和教育机构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推介。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学遗产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走抢救与保护相结合的治本之路,才能使我国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真正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抢救黑龙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出该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全力以赴地抢救、挖掘.最后提出抢救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抢救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紧迫性、艰巨性,抢救该省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抢救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抢救黑土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民俗风情这三种角度,对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紫花儿》堪称回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20.
任何社会文化的变迁,都是来自文化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迁既有形态、内容等方面的变迁,还包括深层内涵、社会功能的变迁.随着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外部世界对纳西族本土文化的不断介入,纳西民歌活动的文化场域也较之过去更加错综复杂,因而纳西民歌的本土音乐艺术形式及其功能也产生了一些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