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新生代”小说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而以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其进行多元解读则成为评论界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坚守经验自我、穿越生活表象和个体化故事文本等角度入手,深入阐释“新生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如果把1985年前后比喻为文学批评变革的一道分水岭,就会发现在当时文坛颇具声势的主体倾诉、历史反思、政治批判、文体创新的底层,正涌动着一股强劲有力的文学话语变革的潜流,西方小说叙事学介入批评便是其中格外醒目的一例。代之以“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无产阶级典型形象”等过去批评中频频出现的词语,“作品结构”、“叙事成规”、“视点”、“隐含作者”、“潜在读者”等另一套语码逐渐在批评文本中闪现,并从开始的渗透与胶着状态,过渡到文本分析批评以较为清晰的面目出现,直到大模大样地“登堂入室”,成…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是西方叙事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西方叙事学无论是在叙事理论建构,还是在叙事理论批评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本文首先从该年度西方叙事学界发生的几件大事谈起,重点讨论了叙事学研究基本工程的持续建构、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叙事学基本概念之重新审视等论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西方叙事学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西方叙事学适合于中国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界在理论上不断探索的问题。新的意图叙事学理论是对西方行为叙事理论的借鉴和修正,它基于叙述学是关于叙述人行为的学说,由于人的行为必有其动机上、意欲上的原因,并从中得到解释,故而叙事学也理应从人的行为动机和意欲入手加以研究的认知。将西方行为叙事所排斥的人物及其心理意图引入叙事学,凸显从人物行为意图的视角研究人的行为叙述及其叙述结构的方法。在此理论方法的观照下,以中国古代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意图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从寻找小说主人公、确定主人公主体属性、分析主人公行为意图元类型、主人公意图元内人物关系组合类型等方法、途径,最终划分出中国小说的若干叙事类型,这是对中国小说意图叙事分类方法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5.
韩德星 《中州学刊》2005,(5):227-229
作为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作,米勒的<解读叙事>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返观经典叙事学的新的理论视角,更重要的是还为当下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省思.米勒在宣讲叙事的"未定性"的同时也悬置了批评的"确定性".本文从互文性批评、认知型批评(以文化研究为代表)与文本阐释的断定性问题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此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后现代叙事理论阶段.这一转交的标志是叙事理论的多样化(叙事无处不在)、解构化(叙事结构的数量和性质是可变化的)和政治化(叙事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从此,叙事批评坚持标准化(批评有理论可依)和多样化(理论绝非一家之言)并重的原则.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关注,承认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建构和解构的一切参与者,或者将自己的身分属性深嵌其中,或者从中识别到自己的身分属性.叙事行为就是制造身分的行为.理论和叙事的互相渗透被理解为叙事的博大和理论的虚无.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叙事学发展的历史积淀,标志着叙事学的成熟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法国著名的叙事学家热奈特构建的类文本理论为基础,在对其理论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类文本叙事的概念,并在修正和重建热奈特类文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类文本叙事的特征及其功能,对类文本及类文本叙事进行了新的类型学研究及其批评框架的建构,以期为中国当前的叙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批评框架,并丰富既有的叙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情节发展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传统关注点,国内的叙事研究也一直围绕情节、人物、背景等要素展开。申丹首次在叙事研究中提出“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打破了这一叙事中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受到了国际叙事学界的关注。本文阐述了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的发展过程,理论内涵,该理论与诸多类似理论概念的区分,以及这一理论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等诸学科的贡献,以期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这一理论的更多关注、应用及评论,促使其在批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叙事学勃兴与中国叙事传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一样,中国文学也有一个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转移的过程,明清小说虽然占领了文坛的中心位置,但当时的理论批评领域还未来得及发生相应的战略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叙事学勃兴,特别是那些立足于中国自身叙事传统的研究,实际上是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这就是因应"叙事中心"业已存在的文学现实,促成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的理论位移。由于百年来西方叙事处于向中国叙事"放送"影响的位置,西方的叙事观念,包括其模式套路、衡量尺度与价值标准等悄然弥漫于中国文坛,许多人浸润甚深却还浑然不觉。因此,建构一种更具"世界文学"意味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让中国叙事艺术在其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应属目前叙事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地理基础是影响文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古希腊神话与地理紧密相关,文本内部的叙事逻辑与文本外部的传播踪迹均以此统摄:在内表现为神话想象以地理基准为据,在外表现为影响辐射以地理图式为形。而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理叙事”,是烛照以“地理”为阐释动力与传播路径之对象的星星之火。以“地理叙事”解读古希腊神话,其内逻辑与外形态被置于四重视域:哲学本体视域中的概念地理、地理文本视域中的权力空间、地域美学视域中的海洋精神与地理传播视域中的精神动力。“地理叙事”是寻踪古希腊神话成文、立形与传播的入口,也是对该术语的效力试炼与理论调补。在坚守本体不偏、阐释不古的原则下,“地理叙事”对古希腊神话研究予以理论激活,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作为世界文学的精神坐标的地位,同时赋予了文学地理学批评以理论温度。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全部文本分类基础上方可成立.分类是根据文本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的研究.叙事模式是各种类型文本的综合.叙事模式的研究只有在不同类型文本的研究基础上才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阐释.西方叙事学方法所提供的理论模式可以借鉴.但在借鉴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理论模式与具体文本的关系,求得最大的融会契合,这是叙事模式研究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12.
汉译佛典四阿含经文中有关神通的故事,是佛教“故事佛学”的形式之一;尝试运用叙事学方法,在众多的神通故事文本中,初步归纳出“第一人称见证人”外视角与内视角的交替叙述、视角的移位与归位、回旋式叙述分层视角三种表现类型,由中可以得知佛经神通故事的叙事视角操作的灵活与繁复,使其能承载佛教教义达到传播宗教信仰的功效。而由“如是我闻”阿难这个程序化的叙述者,以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在场聆听的诸比丘,做为程序化的叙述接受者,组成四阿含经文本程序化叙述的框架结构,保证了佛经神通故事得以顺利进行的叙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吴子林 《河北学刊》2006,26(5):142-147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从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观点等方面,总结出了小说叙事的诸多“文法”,这些“叙事成规”与当代叙事学理论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们的提出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小说叙事艺术独立性、自足性的认识,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登陆中国,90年代始,国内叙事学家开始根据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参照中国的叙事实践,融合国外叙事学家的理论,撰写自己的叙事学著作。这些著作立足于经典叙事学,都试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  相似文献   

15.
宋雯 《殷都学刊》2014,(3):59-63
"张力"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引渡到叙事学理论的。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和批评手段,其核心为辩证思想,认为凡是存在着相互制衡又相互作用的力量之间,都有张力的存在。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毕飞宇的小说在叙事语言、叙事方式、角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张力,张力叙事使毕飞宇的小说拥有了轻盈舒缓、丰沛沉郁的审美内涵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批评是关于叙事文本的意识形态批评之重要维度,它力图在对叙事形式的分析中把握文本建构接受者主体性的内在机制。贝尔西、詹姆逊和西弗曼分别在文学批评和电影批评中展示了对叙事形式的主体性批评的理论路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叙事形式的主体性批评理论在逻辑起点、推演过程、对象定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但无论是对于叙事批评还是意识形态批评来说,都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在叙事学研究中,除文本之外,类文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本期叙事学研究专栏刊发的许德金教授撰写的《类文本叙事:范畴、类型与批评框架》一文,即对类文本叙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考虑到以往的叙事学研究多注重文本叙事而甚少涉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元叙事的整体性随着整个网络虚拟社会的“碎片化”特征发生了解构:元叙事指向全体叙事,“碎片化”叙事指向部分叙事;“元叙事”强调叙事的统一性,“碎片化”叙事强调叙事的差异性;“元叙事”强调真理与权威,“碎片化”叙事主张探索与怀疑。可以说,“碎片化”叙事与元叙事的概念几乎完全对立,这就为叙事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视野。本文通过对网络影像“碎片化”叙事重新建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叙事学的共时性、历时性表达维度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碎片化”叙事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19.
“类后现代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叙事”在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活着》不但意蕴丰沛,而且在叙事美学方面,亦提供了一种范式.《活着》具有典型的双重叙事结构,不仅产生了两个叙事者,还由此引入文本的叙事视角和故事的叙事视角,这就使得“我”和“富贵”在互为“他者”中,以“我”的“串场”的形式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在让文本得到“冷处理”的同时,也使故事的悲伤经过“时间”的淡化;小说还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不论在文本的叙述,还是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的情感方面都遵循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状态,使小说的叙述张弛有度;此外,作者采用交错的叙事时间,使得叙事顺序和叙事时距及叙事频率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小说之中,达到一种非凡的叙事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