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丁玲是一个颇具魅力而又不断争议的女性作家。纵观她的一生 ,2 0世纪中国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动 ,几乎都会影响到丁玲 ,丁玲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思想、生活、创作上 ,丁玲始终与 2 0世纪的中国社会粘在一起。从丁玲在社会变动中的创作和女性角色定位来阐述她在 2 0世纪女性创作、女性话语世界建构中的独特作用 ,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界将丁玲在解放区前期创作的作品置于社会政治学层面来分析,但这一套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遮蔽丁玲恢复了曾因一度思想左倾而中断的女性自我意识,遮蔽了其作品中凸显对女性生存境况的强烈关注这一复杂现象.走向社会的丁玲已经意识到构成女性种种困境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女性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结构和政权体制的问题.此时,丁玲非常自觉地将她的思考移入一个更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背景和更为内在的思想文化层面之上.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五四"时期强势崛起的女作家,丁玲实现了对"五四"女作家的超越.她将自己定位于"现代女性"身心解放的探寻者,在中国社会革命的不同时期,赋予女性解放以不同的时代内涵,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特色相当鲜明的女性作家.综观丁玲的女性题材创作,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女性身心解放探索轨迹:现代的女性需"独立"→独立的女性应"革命"→革命的女性要"自强".在丁玲看来,现代女性的身心解放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紧密相关,其出路需要不断调整并走向深入,不仅从个体精神意识上,还应从文化体制上寻得彻底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命运探索之第一人.然而,丁玲笔下的女性毕竟是社会时代气候下的女性,裹挟在中国社会转型、阶级革命、政治斗争的洪流中.身为女作家而要参加革命、要介入政治,使得丁玲不得不同时进入文学和政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虽然使丁玲的作品有了新的思考点,但其艺术个性却受到了损害.丁玲努力尝试调和其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政治身份的矛盾,但事实上却难以缝合两者之间的裂缝,建国后丁玲的创作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丁玲的写作显然呈现出有别于30年代的个性气质,这是她对自己在20年代的写作个性的一次回归.在丁玲个人的写作历史上,这次回归再次印证着她真正的文学禀赋对女性个体生存困境的揭示,以及敏感而细腻的传达能力.但由于当时的文艺气氛和丁玲的特殊遭遇,这种个性化写作很快中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小说在描写女性时运用了大量的空间形式,从小说发表顺序来看,其空间形式呈现出个人封闭向社会开放的特点,丁玲试图通过这种女性文化空间的位移来表达其女性主体意识。但是,不论是个人化的狭小空间还是社会化的宽广空间,丁玲笔下的女性始终走不出男性所建构的"围城"——权力话语空间,这也是丁玲关注女性解放的困惑所在。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先进女性代表,也是新时代新型女性突出的典型.作为中国现代先进女性魂灵的"巾帼精神",在丁玲身上表现为新妇女的翻身意识、新战士的革命意识、新作家的服务意识和新慈母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丁玲早期小说移置到女性话语语境内进行其外本文层次的阅读,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本文叙事的欲望及叙事风格。认为推动丁玲进行现代女性写作/叙事的本因是丁玲对女性自我的关泣及性别受压迫、欲求解放的现代意识焦虑,而丁玲执着女性性别的叙事与现代叙事系统即男性神话的差异,则赋予她早期小说本文鲜明的个人化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丁玲是一个善写女性的作家。丁玲从写女性开始.以写女性告终,通过刻划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逐步完善的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早期作品大多以都市生活为背景 ,年轻的丁玲以大胆率真的心灵直面女性的都市生存 ,写出了都市女性的情欲、理性、失落和超越 ,敢于逼视女性意识中那些隐秘的 ,甚至是尚不清晰的思想 ,发现其中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因子 ,唤醒、鼓舞、高扬它们。她的小说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轫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创作生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她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女性在解放道路上的缩影交织着。丁玲自始至终以现代女性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经验付诸文字与思想,塑造了一大批女性人物形象:觉醒的五四女儿梦珂、莎菲,在革命边缘生存的美琳、玛丽,从事革命工作的三小姐,处于革命体制中的贞贞,陷于阶级斗争中的黑妮等。表面上看是社会机制的不完善、革命体制的规约、阶级斗争等对女性造成压迫,给女性解放带来阻力,但丁玲自始至终为读者展现了一条男权中心主义的线索,不管披着何种外衣,男性主体的男权意识始终是压迫女性的最直接的武器。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积极建构之外,丁玲对男权的解构、揭露与批判构成了丁玲思考妇女解放问题的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反映了她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伍尔夫与丁玲创作的重点在于女性形象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她们始终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的形象中,让这些人物形象经历了孤独苦闷、彷徨迷惘、坚定执着的新的人生发展之路.伍尔夫与丁玲的作品全力发掘女性意识,显示了她们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形成了中西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牛棚小品》是丁玲晚年的创作,从其刊出背景及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丁玲晚年创作的个性特色:一方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小说创作,真诚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从主体感受出发,创作了以《牛棚小品》为代表的美学价值很高的一类作品.尤其是她的后一类作品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武将军"的豪迈洒脱,同时,作品进行了探幽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文小姐"的细腻柔婉.丁玲晚年并没有失去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7.
丁玲生于常德长于常德,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母亲余曼贞和"九姨"向警予给了她良好的教育,影响着她一生的为人与为文。常德学者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丁玲的思想与创作,涂绍钧的《纤笔一枝谁与似——丁玲》和《图本丁玲传》是丁玲研究的佳作。丁玲故乡的学术期刊《武陵学刊》长期开设"丁玲研究"专栏,不仅为常德学者也为全国各地学者的丁玲研究成果提供了发表园地,为丁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丁玲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存在,从初登文坛时对女性意识大胆叛逆的书写,到追逐革命潮流时对女性性别的刻意遮蔽,再到革命胜利后对女性意识的自觉放弃,这种意识和她的思想转变相互交织缠绕,时隐时现,意味深长。而潜隐于丁玲作品中独特的"服饰话语",不失为梳理其笔下性别意识成长和蜕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男性为参照系,追求成为一个独立大写的人的"强己"意识,是丁玲创作和做人的重要特点。丁玲的强己意识的形成,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是以当时出色男性为参照、自觉学习的必然结果。丁玲的强己意识在创作中表现为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对性别角色的反抗,在做人方面表现为以成功男性为榜样,从而靠拢主流文化与亲近政治。丁玲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经历的磨难,都与这样的做人姿态和文化心态有关。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丁玲的强己意识有着值得充分肯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丁玲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小说的叙事话语和它们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接受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她的作品在生产和接受两个层面表现出的革命政治话语与女性话语的相互纠结、交汇相融又矛盾对立的复调关系。这种在文学话语中对革命政治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丁玲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