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杂文家,秦似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的战斗精神,同时巧妙运用各种讽刺手法,针砭时弊,打击敌人。本文拟分析其杂文十种讽刺手法的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旧社会的掘墓人,为了揭露腐败社会的黑暗现实,用讥讽的笑声打击敌人,同时也邦助人民克服弱点和若干错误倾向,鲁迅非常重视讽刺的艺术。早在“五四”以前,他就写过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已经运用讽刺的手法,他以后创作的小说,散文,诗,特別是大量的杂文,讽刺的成分很大。读着这样的作品,鲁迅先生革命的热情、鲜明的爱憎总是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也能分享他战斗的喜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可以说他又是一个讽刺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正> 讽刺是铸成鲁迅杂文强烈战斗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在鲁迅的杂文中,作者经常地大量地通过语言修辞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刺,取得了多方面的强烈的讽刺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鲁迅杂文中的这种讽刺手法,很多同志都在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本文想就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语言艺术也来作一点粗略的分析和探讨。 (一)搭配“反常”,巧用矛盾,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词语本身搭配的表达作用,利用词语的意义关系来进行讽刺。这种方式在鲁迅杂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所谓“搭配‘反常’,巧用矛盾”,是指修饰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杂文多是讽刺艺术的精品。杂文作为新兴的文学形式,是萌芽于“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时期,经鲁迅的倡导而不断滋长、繁茂的。鲁迅以自已的杂文创作显示了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灵活、丰富多彩和强烈的战斗性。鲁迅前期的杂文集《坟》(收1907年至1925年的论文23篇,1927年三月出版),就以其对黑暗现实的猛烈进袭,以其洞幽烛微的深  相似文献   

5.
提起杂文创作,必定想到讽刺问题。杂文的命运之所以多灾多难,都与“讽刺”二字相关。长时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杂文有“刺”,是什么“爆炸物”或“禁品”。其实,杂文这朵文艺之花,正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鲁迅先生把杂文看成是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看成是投向形形色色的反动派的“匕首”和“投枪”。杂文的主要特征就是讽刺。今天,“讽刺”二字也可作批评解。正因为“讽刺”二字给杂文创作带来种种责难、误解和纷争,本文试与同志们一起加以讨论杂文的讽刺问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以文体改革大师的宏伟气魄,冲破传统美学观念和文学教科书偏见的束缚,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地开拓杂文领域,为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立下丰功伟绩。鲁迅的伟大人格、硬骨头精神、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渊博知识、精湛艺术。都凝聚在杂文里,形成了严峻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造性地建构起一座垂范后世的杂文丰碑;并且率领一批锐意创新、勇于进取的作家开辟了广阔的杂文新天地。田仲济步入杂文领域正是现代杂文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30年代初期,这时鲁迅的杂文创作亦发展到了极高层次。田仲济不仅“喜欢起杂文来,尤其是鲁迅的杂文”,认为鲁迅“杂文的内容是那么丰富,光芒是那么灿烂”;并且也“逐渐明白了写杂文的素养要求各方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杂文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讽刺特色。这种讽刺特色,来源于思想批判的力量,具有坚强乐观的阶级特色。历史上只有革命的阶级、战斗的阶级,对历史前途具有信心的阶级,才能洞察敌人的阴谋诡计,了解敌人的虚弱本质,给貌似强大的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也只有当作者具有革命的思想,锐利的观察力,掌握敌人的虚弱本质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批判力量与讽刺力量,制敌人以死命,即鲁迅所说“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以死命。”  相似文献   

8.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讽刺艺术大师。 关于他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果戈理)“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普希金读了果戈理《旧式地主》之后说:“一首我们不由含着忧伤和感动的眼泪而发笑的田园诗”。两位作家肯定了“含泪的笑”是果戈理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升平的杂文是当代中国杂文界的特色景观。作为“党风记者”的李升平敢于直面现实,带着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对假、恶、丑的东西进行无情地曝光,其“锋芒”所向,可谓之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浸透着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平民情结。李升平杂文的讽刺艺术,能够让形象说话,通过真实的、典型的讽刺对象,寓意讽刺使其达到应有的生动性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0.
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文学。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到了三十年代,进入了它的繁盛期。这是现实主义不断深化,呈露出千姿百态,宛然汇成汹涌大潮的时期。这是讽刺多样化的发展时刻。继鲁迅之后,新进的不同风格的讽刺小说家们,老舍、张天翼、沙汀等纷纷登上文坛。“左联”青年作家和京派作家两大讽刺小说流派,成了闪耀在三十年代文艺上空的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在文学领域内,囿于各色政治的或艺术的偏见,可能再没有比讽刺更多地遭人嫉恨、歪曲或漠视了吧。讽刺是剑与火,它会伤人、灼人,自然不象赞美诗那般悦人耳目。讽刺又是笑的艺术,可是“我们一般地还不会笑,更不懂得‘喜剧性’是什么”,因为“理解喜剧性,这是美学教养的最高峰”。《阿Q正传》曾被某些人曲解为揭阴私、开玩笑的文字。《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1.
三、鲁迅杂文的真实性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其实,鲁迅杂文的生命,也是真实。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那末,鲁迅的杂文则是现实生活的更直接的反映。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它的全部根基,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2.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13.
现代小说三十年,讽刺小说和抒情小说一样作为一支重要的流脉,一直在沿着自己的艺术河床涓涓流淌。“五四”时期作为鲁迅的讽刺时代,使讽刺小说一开始就起点很高,但是,时代只推出了讽刺作家的伟大代表,却没有抬高讽刺文学的“平均分  相似文献   

14.
时代性与战斗性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贯表现在先生伟大的全部文学遗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杂文这一特殊形式的写作上,那种精神,也更为鲜明突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战斗性。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南腔北调集),曾指出散文小品应在“挣扎和战斗”的基础上生存及发展。所以他本人的写作,即是以“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杂文,给“五四”以来新散文“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关于鲁迅杂文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一九三三年革命文艺的伟大理论家瞿秋白,在所编“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上,有过正确的阐明。瞿秋白就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原因和战斗使命,作出极卓越和全面的论断: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写过小说、杂文、诗歌、散文、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于电影艺术,鲁迅称自己是“门外汉”。他没有从事过电影创作,专门论述电影艺术的著作也不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对于电影艺术的见解,是散见于他的杂文、日记、书信以及亲友的回忆之中,他对电影艺术的许多精辟见解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沙汀是一位擅长于讽刺小说创作、成就卓著的“风格”作家。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一再把他归入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列。沙汀的讽刺小说创作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讽刺文学传统,既不消极地展览社会的丑恶面去吓唬读者,也不以调笑作幌子去引入逃避严酷的现实——如鲁迅所说的“将屠夫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的讽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巧妙的隐蔽性和无与伦比的深刻性,从而形成了其杂文尖锐泼辣、吞吐曲折、幽默冷峻、深沉凝重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讽刺艺术的深刻性、时代性和圆熟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鲁迅讽刺艺术的力度,认为鲁迅把中国的讽刺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的讽刺文学领域内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杂文是鲁迅一生中的主要战斗武器,也是他创造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之一是简练。简练是从准确来的,没有多余的笔墨,能抓住要害,恰到好处就是简练。所谓“寻一车兵器,不若以寸铁杀人”就是这个意思。 简练是作家才能成熟的标志,是阅历丰富的结果,也是笔墨净化的结晶。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也正是指此而言。 过去,“围剿”鲁迅杂文的人攻击鲁迅写杂文是因为“容易下笔”,“一挥而就”,不费功夫就可以达到沽名牟利的目的。针对这些恶意的中伤,鲁迅回答说,杂文“也不十分容易做”。他对许广平说:“殊不知我这文章虽然短,是绞了许多脑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20年,鲁迅先生用日文给青木正儿的信中就曾写道:“我写的小说极为幼稚,只因哀本国如同隆冬,没有歌唱,也没有花朵,为冲破这寂莫才写成的,对于日本读书界,恐无一读的生命与价值。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①这里所说的“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