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文生态的优化与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高长江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能否如期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九五”计划提出的在本世纪消除贫困的目标,现在不仅需要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更重要的还在于重新审视当代中国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反贫困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康晓光一、科学化、专业化、集中化应成为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1、山自发化向科学化转变从通过全面经济发展缓解贫困,到通过目标明确的扶贫缓解贫困,反贫困工作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前一种情况下,扶贫和国民经济发展或区域...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70年来,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际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中国特色治贫制度建立和逐步完善。为梳理总结70年中国治贫的经验、特征和模式,为治贫制度的定型化提供理论参考,以1949-201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的扶贫政策文本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词频分析揭示扶贫变迁历程及其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治贫在理念上,经历了经济性扶贫到内生性治贫的转变;在对象瞄准上,实现了区域、县、村、户的层层下移;在治贫主体上,从政府包揽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治贫路径上,从重资金投入转变为分类施策;在治贫制度上,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典型制度主要有以工代赈、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等。2020年后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问题是摆脱相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应着重构建和完善返贫风险的防控机制、农民工阶层固化的阻断机制、农村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和互联网赋能反贫困的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世纪宁夏农村反贫困的艰巨任务 ,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反贫困战略 :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土地生产力相结合战略 ;积极实施异地开发战略 ;积极实施劳动力输出战略 ;严格控制宁夏南部山区人口增长速度 ,加大教育科技扶贫力度战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发挥区域优势 ,积极发展畜牧业战略 ;改革宁夏现有的贫困 ,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战略。文章还对宁夏今后在反贫困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看反贫困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得以根本性改善.当前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农民阶层性的相对贫困、暂时性贫困更为突出,贫困人口分布更分散,农村贫困有向城市蔓延的态势.农村贫困的根源是“制度不利”造成农民普遍发展机会、权利不均等,农民能力匮乏导致的贫困.必须根据当前农村贫困的根源及主要特征及时调整我国的扶贫战略,才能实现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贫困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2020年,中国在战胜农村绝对贫困方面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不仅是人类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突破,而且也对促进世界反贫困理论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西方反贫困理论出发,中国脱贫攻坚重点强调了贫困者的社会属性、强化精准扶贫、重视发挥帮扶者和被帮扶者两个积极性、重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等内容,这进一步完善了西方反贫困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叶中国贫困形势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反贫困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21世纪初叶中国的贫困形势是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共存.本文针对我国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扶贫政策区域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优先的国家支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考察了中国贫困类型的变迁过程,分析了贫困群体的特征和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变化。它以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中国反贫困政策演变的过程,阐释了导致这一进程的制度因素,从而为读者展示中国贫困及反贫困变迁的一般途径。本文也对中国反贫困经验作了评估和总结,从而把贫困问题的研究从经验描述和政策分析层面推进到理论分析的高度。本研究将对理解政策变迁的逻辑,深化对国家反贫困战略制度背景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脱贫攻坚正引领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反贫困取得历史性胜利。但由于贫困是一个客观现象,不仅相对贫困问题没有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需要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相关扶贫政策,推动政策、责任、帮扶、监管统筹接续,夯实防止返贫的基础,构建长效脱贫机制。  相似文献   

10.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进入了解决相对贫困和实现持续减贫的新阶段。新阶段中国扶贫战略应实现"四位一体"的转换,同时要对新阶段"易地搬迁"扶贫进行战略新思考,转变"易地搬迁"扶贫在新阶段的战略定位,从就地扶贫路径为主向就地易地并举路径转变。"易地搬迁"扶贫具有阻断贫困根源的内在逻辑,"易地搬迁"扶贫能高起点解决贫困问题,高效率配置公共资源,高强度转换产业格局。新阶段"易地搬迁"扶贫应把握五大关键,即高度重视规划谋划先行、利益权益保障、经济社会融入、公共服务效率和因地制宜推进。  相似文献   

11.
《优雅》2005,(10)
  相似文献   

12.
13.
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其本土化趋势增强;地区R&D中心日趋增多和重要;跨国购并受到限制,跨国购并趋势减弱;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崛起,但是官僚倾向和管理问题很多,有的大公司破产;有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放了不该开放的领域.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专利保护不利于全球脱贫减困、不利于人类消灭疾病;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呈下滑态势;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对跨国公司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加,东道国竞相开出更好的优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跨国公司知识化加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有促进作用,但是提升作用不明显,甚至造成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投资和技术的依赖;在跨国公司大举进攻下,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商贸服务业全面败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风险很大,在周边发展中国家开展跨国经营,不确定性更大,因为后者投资环境不佳;某些诚信不佳或财务出现危机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肆无忌惮地搞诈骗;根据WTO规则,除自由贸易区外,WTO发展中国家成员不能给予跨国公司投资新的优惠.  相似文献   

14.
农业长期发展中外部性因素作用不断加强,新世纪农业发展又面临资源紧约束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从更广阔视野上提出战略性思路。我们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应当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耐盐农业可谓新世纪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应当在培育耐盐农业新品种、发展耐盐农业新组织上下大功夫,努力使耐盐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趋势,司法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司法应当逐步走出原有对待所有人的均码正义,渐次对困难群体的特殊正义实现给予足够关注.与之相应,特殊正义的具体实践不能仅仅拘泥于纯粹的制度研究,还应更多地选择动态的司法运作机制作为对象,以此揭示纠纷化解的深层机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司法理念的这种深刻变化,生成了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司法多边主义、司法知识竞争和案例指导运作等新论题中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以及新时期党的任务要求,进一步论述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发展目标、基本任务、构成和特征、党的领导问题,进一步论述了统一战线中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相似文献   

17.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把基本矛盾向全球扩张以图转嫁危机,反而在全球范围内加深并扩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当今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与斗争更加复杂。正在走出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处于强势的帝国主义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批判和制约力量。帝国主义的新变化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力图从马克思、思格斯原著的语境出发,阐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新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构建意识形态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大众媒介亦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主要场域。技术进步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形成新的传播环境,带来意识形态构建的趋势性变化。新媒介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表现,也是意识形态性的载体。由于意识形态构建与新媒介之间存在的技术路径关联性、文本信息关联性和实现工具关联性,在新媒介情境下,意识形态构建出现了感性化、多场域和博弈化三大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霞 《兰州学刊》2010,(9):174-177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的论文集里,一方面对重视作品内容忽视作品形式的传统批评方式进行强烈批判,并分析造成传统批评方式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她提出新感受力的美学批评方式,要求关注作品的形式,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感觉:快感和不快,震惊和新奇。新感受力美学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为美国当下的新兴艺术的合理化建立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要求关注感觉,依赖感性,对纠偏当今理性过度压抑感性、人们日常生活机械化的病症具有积极地治疗作用,为和谐人性的健康发展奠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