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的标志.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思想前提.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世纪初期,世界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之后的长时期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共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共存,并且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都暴露出各种弊端.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认真思索:处于相同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否应该采取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实践的结论,而是十九世纪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建国60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与改革方面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准备阶段、计划经济阶段、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市场机制阶段、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次对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全面部署,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与《意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从引入市场机制开始进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再到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探索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经济体制“定位”到制度化“定型”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最根本的逻辑就是生产关系结构的调整要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两者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意见》是坚定不移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是受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影响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艰苦探索,对原有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强化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虽然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优于计划经济,但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律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必然举措,它必将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建国后以及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和集中财力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快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方面。这些都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放在首位,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本身就十分落后,而原来实行的高空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具有僵化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生产力长期处于慢发展的状态下。所以较快地发展生产力就成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哲学特点及正确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16年的改革开放,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过渡期。改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的质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是邓小平所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社会的转型表现为: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照抄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尽管在建立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及其资源配置既不在市场上进行,也不服从经济规律,而是服从行政权力导向,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现代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的改革目标。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在过去14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过去14年市场取向的改革是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不同经济成分市场化的次序不均衡;各类市场发展不均衡:宏观调控机制转换不均衡.由此产生了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体制产生了过大的交易成本。比较体制费用(成本)是选择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在配置资源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费用比计划经济体制低,所以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现行的不均衡体制造成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碍我国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因此,现阶段需要根据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针对现行不均衡体制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建设,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场新的革命,其实质和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思想上讲,就是要彻底摒弃和清除“苏联范式”经济学的教条及其影响,在一般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上,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的经济学,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大学经济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创新的典范--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方法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他的出发点是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 ;他一开始就把市场经济仅仅作为一种组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 ,把计划、计划经济、计划调节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看作是同义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破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西方经济学一致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的认识有了创造性的重大突破 ,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解决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探究作为中国经济运行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系统总结和提炼这一体制的显著优势。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政治立场,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将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理念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新时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治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论断,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在所有制问题上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形式的重大成果。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历程、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初始改革、全面改革、曲折改革、深化改革和攻坚改革等五个阶段。经过30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基本废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制度转型尚未完成,尤其是一些障碍改革的“瓶颈”未能取得突破。30年的经济改革成就非凡,举世公认,但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基于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改革,应当不断增强对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人本、公正、共享”为特点的科学改革观;调整改革重心;转变改革方式;提高执政党的改革能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一度出现了偏差,存在着文化政治化倾向,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商品市场。1991年,国务院文件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政策”的概念,促进了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明确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了文化经济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在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国务院实施机构调整和改革,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时期,不断抢抓机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论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但这种经济模式缺乏活力,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为社会主义所不容的僵化理论逐渐松动。但社会主义的中国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是可以统一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的突破经历了十几年的争论,才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中国共产党在财富发展上先后经历了从强调“先富”逻辑—倡导“市场财富”——尝试践行“共富”的演进历程.本文认为,这些带有阶段性特色的财富观的演进历程,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经济体制内在矛盾发展:即从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并历史地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国富特质的财富动力机制的开启——-从国富导向民富——开启贯通国富民富的历史甬道”这一财富发展进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把握现代社会财富发展进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质.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法学迄今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文章具体分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我国经济法学的嬗变与新生,概括了以“国家调节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在对我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大经济法观点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法学成长与日趋成熟的导引和促进作用,并初步探讨了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未来之路,以期当前中国经济法学能鉴往知来,多一份冷静和理智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由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是由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其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现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其直接原因是由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