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深入思考"中国特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第一,"中国特色"的认知应该基于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具有明确的参照系","具有多方面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等等。第二,"中国特色"的概括应该是多视角的。例如,在"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中心""发展道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庞德将叙事小说中的叙述手法用到诗歌创作中,创设了交织在一起的多重叙述声音。从巴赫金的"自我"与"他者"的话语理论为解读视角,侧重分析了庞德在诗歌中杂糅的多种形式的"自我话语",使诗作呈现出错综复杂、晦涩难解的特点,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4.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6.
"势"与"语势"是研究庞德诗学的重要概念。从闪光细节的方法,到意象理论,再到漩涡理论均是对"势"与"语势"的关注。由于意象与漩涡是庞德永恒的美学追求,对庞德而言,"势"即为充盈于意象或漩涡中的情感。"势"这一美学追求表现在语言上即为"语势"。庞德提倡"创新","语势"即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庞德注重通过陌生化手段取势,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形式取势。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的领袖不是一个,而是一个"领袖群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四大领袖"在运动中各有独特贡献;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四面旗帜,他们各举一面,各领风骚;他们之间"颜色相同","主张不一",这是中国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的歧见,当时还不是敌我问题;"四大领袖"的历史地位过去长期不被承认,"唯阶级斗争史观"是其祸根。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丈夫》与《连长》可以代表其小说世界里"乡族"与"军族"的两个题材,在"乡族"与"军族"的叙述维度中,作者隐含的"生活"与"生命"观多有抵牾,充满了潜在写作的无意识悖论。  相似文献   

9.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诉求。但实际过程中存在大学生"村官"为"乡官","跟风创业","村官"脱离群众、脱离岗位以及被村干部"边缘化"等现象,对这些问题既需要警惕,更需要完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可行性探究,提出应该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好选聘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创业平台和出口平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在延安时期已经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延安新文化的象征。"鲁迅"之所以在延安深入人心,是与其作品在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广泛传播分不开的。"鲁迅"在延安是以如下几种形式得以传播的:鲁迅作品在延安被大量编辑、出版和改编;在延安举行了多场的大型鲁迅纪念活动;"鲁迅研究"在延安已成为"显学"。1942年前后,在延安出现的以"鲁迅"为名目的文艺新潮,正是由这场"鲁迅热"催生而出的。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庞德译本独树一帜。他使用拆字法强化汉字意像,用明快的语言传达原作简约的语言风格和孔子及弟子鲜活的个性形象。他的翻译尽管不够准确忠实,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汉字的痴迷和对孔子的信仰,成为翻译与创造结合的典范。译者吞食原作,吸吮其中语言和思想养分,给目标语及目标语文化引入了新鲜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辨析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中的意象概念,澄清对其的普遍误解。从庞德的诗学主张入手,阐述了意象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结合庞德对意象的三次定义以及著名的意象主义代表作《地铁车站》的分析,指出意象本身并非自然物体,也并非总是视觉性的,而是由自然物体参与构成的启发性的细节描写,具有传递复杂情感的作用。意象主义体现了庞德对诗歌艺术可能达到的完美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庞德早期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主要见于他1915年翻译出版的《神州集》里。《神州集》收录的18首汉语诗歌英译文译自19首中国古典诗歌。庞德主要以他提倡的英语现代诗歌的散文价值作为翻译的参考标准,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现代化,使中国古典诗歌以现代英语自由诗的形式进入英美文学界,并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庞德对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英译,其荚译作品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有助于明晰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有助于我国的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外国读者所接受,并最终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庞德一生都致力于向美国人包括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思想,认为儒家思想是拯救混乱、黑暗西方的精神危机的灵丹妙药。庞德的《诗章》引用了诸多《论语》等中国儒学经典的词句,并且很多地方直接使用汉字,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全面考察《诗章》可知儒家思想对庞德的影响之深刻,儒家主张的秩序、和谐和个人的内省修身,是庞德文学主张和精神诉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利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译文自然流畅,韵味十足。本文从意象再现的角度,分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及其效果,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社会控制论是庞德社会学法学的思想的核心,以其利益学说为基础,将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以最小的利益牺牲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为利益冲突时衡量的标准。社会控制思想的时代背景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庞德社会控制理论的法制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国家应控制人的自我扩张本能和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国家应认识到法律对社会控制的局限性而加强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利益理论都是很好的指引,能最终达成对社会进行法律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庞德是开创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庞德的翻译涉及面广,大量译作反映了明确且系统的翻译理念。庞德译作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平衡、翻译生态的"适应和选择"规律、翻译生态的进化,其平衡体现在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适应选择规律体现在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和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进化则体现在庞德"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19.
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作理论支撑,通过对庞德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论进行再研究,指出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神州集》的翻译是成功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同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切不可盲目追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