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建设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领域。它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规划、实施与组织管理,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占用资金多。基本建设的规模大小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影响着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本建设对货币流通将是怎样的影响呢?同样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商品流通引发并决定货币流通。1989年以来出现的市场疲软和商品滞销,势必给货币流通产生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有表面的、有深层的,有明显的、有隐蔽的,有现实的、也有滞后的。我们要及时和正确地把握市场销售疲软对货币流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有效组织和调控货币流通。  相似文献   

3.
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其业务能创造货币。本文却有力证明:银行创造存款并没有创造货币,银行消灭存款也没有消灭货币,银行创造存款又消灭存款这种业务活动及其调整的真正作用,是加快或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以往对它的评价,必须重新进行研究和认识,这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长期通用谷帛,遍及一切公私收付;计价、借贷、俸饷、税收、计赃、赏罚、军用,都以布帛作价,有时还用牲口。太和八年(484)颁布官司员俸禄以帛、桑、丝、粟四物发放。“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魏书·食货志》)。北魏还规定了“三匹绢抵两匹布”交换办法。北魏王朝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凿石窟,立社稷”。胡太后还在平城建…  相似文献   

6.
南诏货币流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南诏时期,云南的商品交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其必然结果,云南的货币流通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与发展。原来早已流通的贝币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与此同时,缯帛、盐、黄金等实物也从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7.
认真研究并掌握货币的流通规律,不仅关系到货币本身的稳定,也关系到正在进行的价格体系的改革、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以及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怎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观测货币流通?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已成为理论界和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货币流通状况取决于许多复杂因素,要做出准确地判断,必须进行各方面的、大量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本文想就地区物资平衡同货币流通关系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卫文江 《晋阳学刊》2002,(1):106-107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9.
国家银行,是办理信用业务的经济组织,又是国家金融行政的管理机关,全国现金、信贷和结算的中心;是货币发行的出发点,又是货币回笼的复归点。就全国范围来说,信贷收支活动与货币收付活动是一致的。银行信贷收支差额通过贷币收付差额来表现:银行信贷支大于收时,货币投放;银行信贷收大于支时,货币回笼。紧缩信用就是回笼货币,信用膨胀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银行信贷平衡,实质上就是货币发行(投放)与货币回笼平衡。  相似文献   

10.
从上饶地区的情况来看,到1991年6月止,银行系统的各项贷款余额达334,499万元,自1980年至今累计新增加贷款288,133万元,年平均递增20.71%,然而随着建设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国民经济却没有取得与之同步的相应发展。到今年5月底止,我区131户国营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11,631万元,比年初增加2,876万元,发生商品占用6,141万元,比年初增加1,019万元,应收贷款及予付款占用5,266万元。比年初增加23万元,合计增加3,918万元,占新增贷款3,435万元的114.06%。由于资金效益低下,造成银行资金大量沉淀,资金周转困难,呆帐、呆滞等信贷违约现象急剧增加。在信贷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信贷资金存量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购买力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把“购买力多少”和“錢多錢少”混同起来的说法。有些同志只要看到国家供应的某些商品超过了群众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数量,就以为这是“货币少了”;反之,他们只要看到国家供应的某些商品少于群众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数量时,就以为这是“货币多了”。从这种看法出发,这些同志常常把上述现象归因为银行发票子太少或太多,要求银行用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短缺,而最短缺的是资金。因而,资金需求的压力很大,银行既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满足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把信贷规模控制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避免经济过热;还要通过信贷资金的运用促使企业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其责任很重大。在传统体制中,银行信贷资金只能用于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经济,所以资金与货币都是客現存在着的经济范畴。这两个经济范畴既有严格的区別,又有密切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统一在“货币资金”这个范畴之中。因此人们有时便把它们混为一谈,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又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论断向我们提出了重新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和银行的作用问题.现根据《决定》的精神,就社会主义货币流通规律和当前货币流通形势以及加强宏观调节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规律关于货币流通规律,马克思说过,当货币仅充当流通手段时,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  相似文献   

15.
货币流通的稳定,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会对货币流通发生什么影响?怎样保持货币流通的稳定?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众所周知,我国解放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计  相似文献   

16.
赵小平 《云南社会科学》2020,(4):108-113+178
明代的货币政策几经演变,初期出现了"钱楮并用"货币流通格局,中后期又形成了"银钱兼行"的新格局。上述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及其更替,无疑是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行为是首要推手,"大明宝钞"在市场上渐渐不为民众所接受,完全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禁银"到"驰银"再到普遍用银,皆与市场这一推手有重要关系。而明前期大数用钞、小数用钱,中后期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二元流通格局的相继出现,无疑是小农经济由恢复到发展、大额交易由萎缩到拓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7.
加强农村信贷资金管理,提高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资金营运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永福县农村信贷资金沉淀的成因与对策,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货币流通量增长幅度超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市场货币流通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之比不断下降,物价指数却呈反方向变动;人民币币值日趋稳定,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人民储蓄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对于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与其他国民经济指标,不能用简单的传统的说法加以解释,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本文将对农村货币流  相似文献   

19.
一、货币流通量正常标志问题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是什么?金融理论界一些同志一直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农副产品收购量的比例为1∶4;与商品库存量的比例为1∶5;与社会商品价格总额的比例为1∶8;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这个比例为“过多”。有的同志还引据历史资料,说凡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物价动荡的年份,都反映为这个比例偏大,作为实证。据此推理,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了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增加商品价格总额去与“过多”的货币量平衡;另一个办法是在商品价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和全国一样,市场货币流通量连年大幅度增长,1984年较1978年增长了2.36倍,年平均增长22.4%,而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1.76倍,年平均增长9.9%;社会商品零售额也只增长了1.36倍,年平均增长15.4%,在市场货币流通量急剧超前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地估价当前的货币流通状况呢?这是当前新疆地区组织调节货币流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不能单纯用现金来衡量货币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