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江苏省大丰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扬人口文化主旋律,创建家庭文化新载体,提升生育文化渗透力,不断促进广大育龄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最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一、统筹规划,将人口文化有机纳入大文化建设1.提高认识。大丰市委、市政府认为,  相似文献   

2.
新型人口生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怎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型生育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生育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口计生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计生的具体行动。生育文化和生育文明的建设和形成,必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整体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形成,也必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平安泰州”的打造进程。  相似文献   

4.
杨惟荣  徐忠贤 《当代人口》2000,(4):42-42,48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的中央计划生育座谈会上指出,人口问题要和社会、经济建设、资源、土地、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指出人口问题仍是我国的首要问题。要求“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怎样倡导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呢?我们认为府从以下六个方而来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生育文化和生育文明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生育文明中表现了生育文化的种种现象和活动,生育文化也体现了生育文明的历史轨迹、进程和内容。生育文化的发展表现了不同时期人类生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体现生育文化内涵的生育文明显然是不存在的。然而,严格说来,生育文化和生育文明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生育文化和生育文明的概念、内涵、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推动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它以提高全社会的人口素质.建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传播科学的生殖健康知识为目的,对改善全社会人口结构、解决人口安全问题及全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效益。针对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和群众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7.
论先进生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遇 《人口研究》2003,27(4):72-77
先进生育文化是“三个代表”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先进人文生育文化和先进科学生育文化两部分。先进生育文化应具有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服务宗旨的鲜明性、生育观念的进步性等特点。先进生育文化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先进生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村(居)和家庭。  相似文献   

8.
人口文化是一个范围比较宽泛的概念。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口文化的全部内容。现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工作内容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需要从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来建设先进的人口文化,这对于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要进一步关心和支持人口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人口文化促进会的工作加强指导.为发展人口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与生育政策相比,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因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对当前达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和实现长远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根本意义。我国人口理论研究属于人类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对人类在生物圈活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掌握。我们应使其对我国生育文化的建设起指导作用,即让其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婚姻生育行为和其他生产及生活行为都与建立与生物圈互利而持久的关系有关,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我们面临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引导、帮助、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是摆在人口理论界和计划生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城乡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是以树立新型的婚育观念和社会风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一活动的显,著特点是与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紧密结合。笔者试着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实践意义及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口问题。200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先进生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它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发挥诸多方面的作用,诸如影响和制约个人生育观的作用,酿就社会生育模式的导向作用。河北省的计划生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切入点,重建设、重创新、重实效,从大人口文化出发,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强化新型生育文化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中的独特作用和工作理念,较好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谐调互动。  相似文献   

13.
生育文化建设对于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推进生育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自"十一五"以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紧紧结合新农村建设,大胆探索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创新发展的规律和方法,扎实推进生育文化建设,区人口计生局、宣传部、农办、教文体局等部门互相协助,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大胆探索,全面开展生育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生育文化建设路子。  相似文献   

14.
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必须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这是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持久、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实现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治要着重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抓紧修订和完善计划生育立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条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需要对人口发展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战略研究,需要对人口文化、生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需要对影响群众生育行为的深层次思想观念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关爱女孩行动”正是面对新形势下人口发展的新问题,探索以宣传教育开路,采取综合治理办法,促进人们转变旧的生育观念,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沈阳市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生育文化作为全市大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多项联动,多种渠道,强化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广泛传播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生育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广大群众在生育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7.
论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优生优育优教,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对于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遵循生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重视文化独立作用、加强政府调节职能、积极做好"两个结合"、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口现代化和生育现代化是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目标。计划生育就是为了实现生育的现代化,进而来推进人口的现代化。如果说人口现代化是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那么生育现代化就是计划生育事业的战略目标。从政策的角度探讨两大命题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三合一"工程。  相似文献   

19.
王涤 《当代人口》2002,(3):30-34
浙江省自1993年开始试点,1996年全面推广实施新家庭计划活动。多年来,这一活动对促进浙江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对计划生育工作来说,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对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两个转变”、建立富有浙江省区域特色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模式等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并且在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区生育文化中,以其独特的时代活力,发挥了显著的、积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焦作市高新区自2000年以来,强化人口学校建设,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结合、融入、贴近、渗透和入脑人心上下功夫,使其成为传播新型生育文化的阵地、传授致富技术的平台、开展健康文化生活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