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分工概念的两重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分工概念应进一步细化,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马克思所讲的分工概念本身包含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合理化的"技术性分工"和"人的分化"两重涵义.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消灭"人的分化",而"技术性分工"应该被发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与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社会的分工使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体现出了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则使人受异化的物的全面统治,使人走向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消灭"分工."消灭"分工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消灭"分工"本身,而在于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分工在内的旧式分工,代之以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自愿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中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及个性诸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除不合理的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泰文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蕴含在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之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沦为“机器的附属”,而其根源则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因此,扬弃科技异化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应该发展的方向,而这也对当今社会更为合理地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态度谈起,指出马克思在讲消灭异化时,并不是真要消灭异化概念本身,而是要消灭这种概念本身的抽象使用,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在消灭异化之后仍在学理和思维层面保留了异化概念这个事实获得证明。照此,马克思所讲的消灭哲学并非要消灭哲学本身,而是要消灭旧的哲学,代之以新世界观。因此,当马克思讲自己的学说是"实证科学"时,他更多地是强调新旧世界观的对立,而不是讲自己的学说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发展史中 ,早期和后期有明显的变化。《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早期代表作。在《手稿》中 ,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 ,主要的表现在他继续采用费尔巴哈关于“族类本质”的概念。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与早期的《手稿》相比 ,一个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抛弃了诸如人的“本质”或“本性”这样一些含义模糊的 ,因而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由于抛弃了“族类本质”这一概念 ,就使“异化”的涵义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共享的讨论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开始的。其立论的前提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新社会,这也是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的逻辑归宿。马克思不是就共享论共享,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发展逻辑出发,从生产力发展和制度的构建出发,从生产关系讨论分配关系,这是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基本逻辑。只有从批判“异化劳动”出发,才能切中资本主义“私享”的要害。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正是从建构共产主义新社会出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建构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理想样态,解决“谁来享”“享什么”“如何享”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共享发展”理论的建构中,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担当着为现实生活提供规范的理论指导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异己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导致劳动者的固化、组织化,进而导致阶级的出现。要消除人的异化就只能从宏观上消灭阶级、消灭分工,使人回归自由。萨特批评马克思忽视了具体的个人,要求从微观的角度来关切人、发现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从具体个人出发的方法,并没有为人的何去何从指明方向、标明路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历史条件下人之现实性、可能性,也指明了远期走向中人之理想性、必然性——迈向"自由王国"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伊始便遭遇了“分工”范畴。最初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构式出发,与恩格斯一样将分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抽象“分离”。此时,分工逻辑成为被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压抑的沉默话语。在《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中,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开始关注分工基础之上的组织协作。分工逻辑开始在马克思的整体思想结构中深层布展。对于“分工”理解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马克思由主体性的劳动视域向客体物质生产视域的转变。在现代物质生产体系中,纯粹的直观自然物被排除在外,留存下来的是包含着既定劳动的物质材料。围绕“有用性”的生产逻辑,原先的静态自然秩序被打破,夹杂着自然与社会双重维度的物质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构了人的“上手性”周遭世界。而机器体系的介入使得工厂体系转化为自动体系,马克思在《巴黎笔记》中确证的主体性劳动被还原为最抽象的注意与操练,人的主体性被机器体系擦除了。在由手艺向技艺过渡的历史演进中,马克思最终发现,生产者最为抽象的定在方式恰是由最为具体的社会关系现实锚定的,正是生产次序延伸成为现代意义的社会构序。所以,正是分工范畴彻底摧毁了马克思原初的异化构式,并生长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相似文献   

15.
“太极”是易学的基本概念,有“本原”和“无形”两种基本内涵。汉代以“浑沦”解释,侧重本原涵义;魏晋以“无”解释,侧重无形涵义;唐代兼综汉魏之说,为本原与无形的内在契合,阐明象数依据;宋代则分化出“无极”概念,独立表达无形涵义。太极概念在历代诠释中始终保持两种内涵的统一。太极概念具有深刻的时间哲学意蕴,本原和无形分别表示时间发生的可能和无时间的永恒境域,并统一为时间之源。  相似文献   

16.
(一) 对于分工的本质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等,作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论述的,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把分工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力、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探求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工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等问题;不但说明了分工的过去,即回顾了分工的历史,指明了它的各不同形态和不同作用,并辩证地指出它的发展趋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分工”一词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别提到过;自然发生的分工,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技术方面的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地区分工,城乡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社会职能方面的分工等等。他们并明确指出,分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劳动本身的分划。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异化观,一种是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的人道主义异化观,一种是从人的历史存在、人的实践出发产生的异化观.我们要以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来正确理解异化概念,理解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异化的历史条件,不应该以马克思还处于费尔巴哈派时期的人道主义的异化观来理解异化.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环境观可概括为三部分:人化、互融以及在人化与互融中达到的融合。用马克思的环境观考察当前的三种主流环境观我们可以发现“环境保护”违北能马克思“人化”思想而接爱机械唯物论。“环境开发”违 背马克思“互融”思想而接近唯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吻合了马克思的“整合”意境,体现出“人化”与“互融”的统一。因此,应该扬弃环境保护观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思格斯的著述中,经常可以读到“法”、“法权”、“法律”这样三个概念。系统地研究分析这些概念的涵义,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对于揭示法律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这些认识指导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论述了分工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分工包含的矛盾只有通过消灭分工来消解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下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