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语·先进》曾点言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詠而归。”人们知道,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三月鲁南,却正是春寒料峭。正如《四书稗疏》所说“暮春三月,正寒食风雨之候,北方冰冻初释,安能就水中而裸戏?”因此,近二千年来,时有对“浴乎沂”发疑而另武别解之论。王充《论衡·明雩篇》说:“暮者,晚也。舂,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詠而馈,詠,歌;馈,祭也。歌詠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  相似文献   

2.
诸子琐笺     
(一)关于《论语·侍坐》中“风”的注释《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晳谈自己的理想时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这句中的“风”字几乎所有的注本都注释为“吹风乘凉”的意思。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当时的时令和吹风乘凉相矛盾。莫春者,即夏历的春天三月,天气尚寒怎能吹风乘凉呢?关于这一点汉人王充早就提出质疑,他在《论衡·明雩》中指出“‘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  相似文献   

3.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表白自己的志向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莫同暮)时节,人们穿着春天的服饰,我愿意跟青少年三五成群,到沂水沐浴,在求雨台上乘凉,然后唱着歌一同回家。根据一般注解,“莫(暮)春”是指春天快要结束之时,有的书还指明是夏历三月。看来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个时节的气温尚寒,不宜下水,与下文的“风平舞雩”也不协调。又据气象学家指出,世界气温经过历史的变迁,变暖了。可想而知,二千多年前的气温比今天,还要低一些。有人说:“沂水在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入浴。”但是二千五百年前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二○○八年的四月.暮春时节,窗外是春夏之交的意兴,流连的春色萦绕着夏日的脚步,而窗内的我想起了《论语》中的名段:孔子同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一起座谈个人的理想。当问到曾点时,曾点放慢了琴声,铿然而止.畅咏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美妙的情景把孔子也打动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7.
正岳亚军,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首批初中语文教育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校长。在办学上他追求让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有愉悦感,让校园成为师生文化共享、智慧共生、生命共长的圣地和乐园;在教育上他追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教育境界;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崇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他致力于本真语文的研究,将孙子的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求真、启智的语文教学风格。专著《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于2009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之一。  相似文献   

8.
自然风物从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转变为生活的、艺术的审美对象,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来认为我国的这一转变,应发生在春秋末叶──逐步摆脱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并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理性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从孔子的“奖券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①、“子在);瞪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的审美发现,到庄周知鱼乐与不乐⑤的反观自然、“天地有大类而不言”③的自然审美观,都充分…  相似文献   

9.
骆宾王七岁吟鹅,少负盛名;长而慷慨,豪纵任侠;诗文会友,意气横溢;官场失意,拂袖而去;檄文讨武,震山撼岳;兵败不降,铁骨铮铮,文人乎?高士乎?侠骨乎?可是,这样一个生命色彩非常浓烈的人,命运之神却一再与之作难,为人一世,坎坷一路,备尝丧父之痛、落第之辱、罢官之耻、入狱之恨,并几次为流言所伤,历尽世态炎凉,虽蓄志于心胸,终难伸于天下。垂暮之年,毅然加入叛武护唐壮举,最后背着“逆魁”、“乱党”之恶名,悄然消失,不知所终,令当代人瞠目,令后世人沉思。为什么骆宾王命途多舛一至于此呢?是其才耶?学耶?识耶?是其时乎?运乎?命乎?答  相似文献   

10.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的“攻”只能理解为“攻击”而不能理解为“攻治”;“斯害也已”的“斯”是一个代词,复指前一分句;“已”是语气词而不是动词,“也已”是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2.
“V于(平)O”结构是指动词V(包括作动词用的名词、形容词)与其受事O之间加有“于”(包括“於”)“乎”的句法格式.按汉语常见的组合方式,V、O可以直接组合,相对而言,“V于(乎)O”结构较为少见.本文想比较系统地考察一下这种结构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并对“于”“乎”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一准乎礼”是唐律的鲜明特征。它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又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唐律的制定以礼为指导原则 ;唐律的条文大多源出于礼 ;唐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为礼左右。以礼入法在唐代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对“一准乎礼”不能拘泥 ,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悲乎喜乎洋务运动吴廷嘉资本主义的血液以较大规模流入中国的封建土地,是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但这却没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洋务运动,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研究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不能不回顾反思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同源词(即同族词)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时,提出了“音近义通”的说法,尤其是在清代乾嘉时期,王念孙、段玉裁、郝懿行等人,研究更为精深,阐发更加详明。如王念孙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又说:“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段玉裁也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郝懿行也说道:“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对于他们的贡献,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必也正名乎”是阐述卫君辙与崩刂聩谁该当国君的问题。所谓“正名”,是确立崩刂聩卫国合法继承人的名分而贬刺卫君辙。《谷梁传》与《公羊传》对于卫国立辙为君的阐释,大乖孔子经义。孔子“正名”思想可以用于政治实践。“正名”来源于礼制的崩坏,其原义是政治思想,但后来被孔子转移入《春秋》成为一种著述原则和文化精神,再渗透入士人的心灵而成为儒家标志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鼓词《刘公案·车王府曲本》中四个俗语词“流平、黑打乎、底扇子、眼子”进行考释。“流平”当有两义,一是形容词光滑平整,二是名词指地面。“黑打乎”或写作“黑大糊”“黑的乎”“黑得乎”“黑大/打忽”等,本义是“形容黑色”,曲本《刘公案》中用以比喻不能见光的、违背道德的关系。“底扇子”是指妻子,媳妇,略带贬义色彩。北京话“眼子”一词的义项有两条引申路径:一是“眼睛→孔洞→肛门→整个臀部”;二是“外行,不聪明的人→蠢笨”。据此我们认为该词有三个义项,一是名词指肛门,常代指整个臀部;二是名词外行,不聪明的人,三是由不聪明的人引申为形容词蠢笨。  相似文献   

18.
年都乎村每年定期举行“於菟”仪式。“於菟”舞蹈虽然单一,舞蹈动作具有非情节性,但却充满象征性,为“於菟”仪式最终目的服务。舞蹈构成“於菟”仪式的主干部分,是人神关系得到交流、强化,民众凭借神灵威力达到村落“洁净”的核心。“於菟”舞蹈是集体创造的成果,被民众共同认可,超越舞蹈本体,成为一种神圣表达,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知乎治校”泛指网络群体性舆情危机,指的是学生通过“知乎”等网络平台发布网络舆论倒逼学校改变决策或满足自身诉求的现象。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形式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能够有效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利益相关者表达和参与公共事务渠道缺失、差序信任下的非理性表达、协商性预防和处理机制缺失等三方面原因导致了“知乎治校”现象的产生。协商民主引入大学治理,能为大学科学决策和政策落实提供保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构建和谐校园,也有利于破解“知乎治校”现象。大学治理实践中应着力发展决策性协商民主、咨议质询性协商民主和协调性协商民主,培育校园协商文化,可作为破解“知乎治校”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时序》的“质文代变”和“文变染乎世情”是刘勰在共时性框架下的对于历代文学的总结,“崇替在选”揭示了政治教化、社会风尚和统治者好恶对于文学的影响,反映出刘勰的文学史的线索观是完全的他律论模式,并以经典作为主要的文学史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