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康德哲学是以界限问题为核心展开的,而界限问题又可以归结为先验主体问题,它可以通过"我能(知道)什么?"这一形式展示出来。维特根斯坦对康德哲学的改造是通过界限的语言化和主体的界限化进行的,即把康德哲学的理性界限改造成为逻辑语言界限,并通过主体的界限化使主体成为世界的界限,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主体——界限主体。由于界限主体具有"零位"特性(类似于数学中的零),于是,康德关于主体能力和理性界限的提问"我能……?"相应地就转变为一种基于"零位"主体的逻辑语言的意义标准的提问"人们怎么能……?"哲学问题也就转移到了以探讨"怎样"为特色的"Canbe"问题上来了,康德的哲学问题也就从理性的平面转移到了语言逻辑平面。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105-111
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学与当今各种形式的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分享了一些共同的东西,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或裂隙。这种裂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对待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它既非人类中心主义亦非生态中心论,而是坚持一种“更高的人道主义”。第二,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学是以存在论而非价值论为基础,其主张保护自然不是因为自然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自然本身的存在。第三,海德格尔生态伦理学的实现途径是诗意的而非科学的,它与一种生态语言诗学结合在一起。这使得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学更切实,更彻底,更具有诗性或审美气质,对于当今的生态诗学、美学建设也具有更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破产法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对其进行修订与完善成为必然.其中,如何确定破产主体的范围和破产界限问题是破产法律制度的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关于它们的思考和分析对破产法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破产法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对其进行修订与完善成为必然。其中,如何确定破产主体的范围和破产界限问题是破产法律制度的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关于它们的思考和分析对破产法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公民伦理的核心概念。无论是政治意义的或道德意义的自由,它都是公民伦理的内在蕴涵,也都是公民自由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自由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自由的界限,也在预示着个人自律与自我责任。自由的另一面是责任,是公民处于人际关系之中的社会义务。以责任为归属的自由,自由明确责任,责任完善自由。公民自由与公民责任密不可分,公民自由只有在公民政治自主的形式中才能得以阐明。与此相关,公民伦理也在于把公民自由的原则贯彻到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一切关系上,使公民自由与社会秩序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6.
界限主体是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主体形式,是主体界限化的结果。它区别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心灵主体等主体形式,是主体的极限情形。界限主体具有逻辑、语言和意志三重意蕴。界限主体的三重性,使形而上学主体与逻辑主体、语言主体、意志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合理的统一。界限主体的确立,既解决了主体的“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为主体在逻辑语言的层面上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哲学思维的研究,需从思维本身出发并在思维内部寻找其根据。思维的主体要真正成为自为的而非自在的,就必须从起点开始对思维进行考察。黑格尔逻辑学以存在论为起点,思维将通过有与无同一的"变易",从定在自身的规定性发展到质,经过质与定在本身的矛盾运动,自在存在过渡至自为存在,并最终使得存在从"质"的规定过渡至"量"的规定。存在论当中的"界限"是贯穿这个逻辑阶段的重要概念,其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对整个黑格尔逻辑学方法的印证。"界限"的辩证运动,是对扬弃这一辩证运动的最为明确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探究同一性本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蔡曙山 《学术界》2001,(1):16-27
本文回顾百年哲学最重大的变革语言转向,分析语言转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语言转向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阐明数字化是语言转向在当前新的表现形式,提醒哲学家要充分关注数字化引起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精神安宁权与其相近权利如隐私权、名誉权、相邻权等在概念上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不应将精神安宁权与其相近权利混谈。个体情感体验不是精神安宁权的保护内容,精神安宁权的行使应服从正当的公益目的,同时,由其他侵权行为导致的附随精神损害不应是精神安宁权的规范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分析将心灵过程和私人感觉都看作是无意义的虚构,从而否定了建立在承认私人感觉存在基础上的私人语言。在他看来,我们的概念和语言游戏是意义的界限,我们的生活形式和实践是意义形成的基础,说不出的东西不仅在语言之外,也是在我们的生活形式之外的,因此私人语言作为超出生活形式的臆造和虚构是无意义的胡话。  相似文献   

11.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意义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在医疗领域中 ,引发了许多医学伦理学问题。为适应形势的要求 ,医院伦理委员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然而从存在、语言与人的本质关联发现,言与意这一对矛盾表象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陈述已"有"的东西,而能够依托于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从"有"入于"无"之际不断创造出新的意义来.同时,文学话语又总是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地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无"中生"有".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恰恰只有这种"前逻辑"的诗的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文学话语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颇具启蒙色彩的哲学思想家,对中华传统伦理作出了全面的检视与反思,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文明发展的趋势建构了一个"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对传统纲常论的抨击、对道学理欲论的批判、对公义民本论的推崇、对尊生主动论的诠释,富含革故鼎新的意义。当中华文明步入近代遭遇特有的坎陷并呼唤救亡图存和启蒙趋时之主题时,船山伦理思想成为本土文化重要的理论资源。近代湖南学人通过对船山伦理思想的阐扬,不特砥砺自性,铸就刚健自强的主体伦理精神,更凝聚共识,形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价值理性,由是使船山伦理思想成为引领民族仁人志士救心救世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利用、保护语言资源,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语言资源的合理分配关系到能否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体现社会公平等诸多重大问题.当今社会,语言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其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代表社会主流阶层的青壮年用语在各种传媒中占有绝对优势.与此相对应,不擅于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手机短信、电子书刊,并且接受新生事物较慢的老龄群体处于弱势状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这种语言分配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相关语言决策部门应该审时度势,从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充分的伦理关怀,进而促进和谐语言生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离婚损害赔偿的伦理内涵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歌雅 《北方论丛》2005,(5):150-153
离婚损害赔偿立法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其发端于<大清民律草案>到其被界定于<婚姻法>修正案,均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夫妻诚信、人格尊严、公平公正为伦理内涵.探寻离婚损害赔偿的立法流程和制度架构,有助于廓清我国现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疏漏,为离婚损害赔偿立法的科学化和完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环境的改变导致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独立性,必须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对儒家传统道德观进行辩证分析.在对儒家伦理在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局限性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要对儒家伦理在具有现代性的道德教育价值加以分析、提炼和改造,使其成为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音乐特有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作用。音乐以文化娱乐等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道德建设。在音乐参与社会道德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音乐的优势,并使音乐作品与社会的道德建设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的作品,通过家庭/社会/政治伦理化的叙述,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群体命运、政治话语和美学形式的合一,以及关于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化的历史转变,是一种寓意深刻的现代中国“民族寓言”文本,具有传统文化中“家”的寓言传统的共同性,通过女性角色的艺术创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化意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佟克力 《西域研究》2006,2(3):97-101
本文介绍了锡伯族选择满语满文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