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释“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籍上涉及到民族关系问题的地方,常常连带着“中国”这个词.这个词的产生和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具有的不同含义,一直是史学研究和民族关系史研究上的一个有不同见解的课题.本文作一个简略的考释,以就正于同人.“中国”这个词,根据于省吾先生考  相似文献   

2.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出现“文学”这个词最古的文献,众所周知,是《论语》的先进篇。孔子在评价自己弟子之际,分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部门,并列举了具有不同才能的10个弟子的名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文学”这个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乃是学问,特别是有关文献的学问之意。与今天在中国、日本普通使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的开山祖和大师,他吸取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外国批判现实主义中的养料,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在文学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具有超越前人的创造力。他曾说:“现在却有人以为‘汉以后的词,秦以前的字,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字和词,可以拼成功我们的光芒万丈的新文学’。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大概象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人生却不在于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的创造。”(《难得糊涂》)鲁迅以“死”和“活”两个字点出了“拼凑”和“创造”的根本区别,所谓“重返故纸堆”、“全盘西化”,都只能把文学引向死胡同。他既反对全盘照搬,也反对全盘否定,而是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对待中外文化,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分析、批判、吸取、创新。他说:“没有拿来的,人  相似文献   

5.
读蓝公武先生根据Kenp Smith的英译本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 ,发现他在绝大部分语境中将“Appcarance”和“Phenomenon”都译成“现象”.笔者认为,这两个词虽有同义的一面,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将两者完全混同并以一个词译之,直接影响了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理解.蓝译本的根据与笔者所读是同一个英译本,问题首先是这个英译本与康德原文之间“信”的程度如  相似文献   

6.
论“本体性否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当代的本体论建设应以“人的现实的可能性”为出发点、从而完成对西方各种 本体论和中国传统本体论的双重改造。“否定”是作者对“人的现实的可能性”的具体价值规定。其 基本内涵一是“批判与创造”的统一,二是“批判对象”与“创造结果”的不同而并立。“本体性否定” 的特性是自发性、超验性和个体性,以区别于辩证否定的自然性、循环性和本质上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7.
我建议将现在普遍使用的美学概念“共同美”正名为“公认美”。因为“共同美”是比“公认美”更为准确和恰当的概念。 一 这些年来,很多同志都使用“共同美”这个词。但这个词容易发生歧义。有人认为“共同美”和“共同美感”是两个概念,“共同美”指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共同美感”指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有人则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是一个,因为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实际上仍是指不同阶级对同一对象有共同美感。  相似文献   

8.
〕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已不很确切,所以更不能说是“全盘化”反传统。所谓过激主义也只是封建军阀、国粹派、改良派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构陷之词。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转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探索的结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这在我们国内似乎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理解问题。邓小平的同一个论断,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于看来似乎自相矛盾的观点,论者各执一是,那就更不奇怪了。 “不争论”和“要辩论”是两个显然不同的观点。这两个观点邓小平都说过。他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于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①邓小平的这个“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和人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人们常常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等用语来概括和表述对天与人关系的不同看法。“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但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或命题则最早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事各顺改名,名各顺放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天人感应”一词也来源于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按:指汉武帝)垂问乎天人之应。”至于“天人相…  相似文献   

11.
林子力、有林同志合著的《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作了具体的阐述,对“四人帮”的所谓“批判唯生产力论”以及他们借这个“批判”为名所散布的谬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澄清了“四人帮”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搞乱了的基本理论问题,恢复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及其学生约纳斯、马尔库塞关于技术的“批判”从存在真理、责任原理、审美与爱欲解放三个方向为后世的技术批判确立了典范,也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未来技术进步的想象空间,但这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的技术乌托邦构想与批判最终只能以激进的政治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随着以大工程、大装备为特征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纳米材料的突破,后现象学的技术哲学家开始参与到具体的技术过程中,带来技术现象学的“经验转向”,从技术批判转向对技术过程的参与,这不仅不意味着海德格尔师徒所发起的技术政治批判过时了,相反,这种参与恰恰说明技术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全方位地决定着人对技术的认知和问题意识,进一步加剧了存在的遗忘。不过,存在的历史命运告诉我们,在未来技术世界,存在将有可能被再次记起,记起存在的契机是自由劳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语境中“农民”一词隐含着的愚昧、落后等具有文化贬抑性的观念,在中国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西方现代性理论参照系下,基于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推论所形成的。这个被现代性话语权制造出来的观念所带有的对农民的歧视和批判,忽略了农民的真实现状和利益。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关于“农民”一词的观念进行话语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并使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思考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左传》之中提到了“大屈”一词,可是这个词语究竟有何含义?历代却无定论。在以经学家称著的东汉,大儒们对这个词语也同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解释而不能判定。两个解释,其一以为“大屈”为“弓名”,另一说则以为“宝金”。后世学者,多根据《鲁连子》的异文而多以“弓名”之说为确。可是从考古学角度看来,实在还有商榷的余地。《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楚子事公七一台,使长钱者相。好以大屈。既而悔之。孩后疆闻之,见公。公语之,拜贺。公日:一何贺?”对说:“‘齐与晋、越欲此久也。寡君无适与也,而传诸君。君其备御三邻,慎守宝…  相似文献   

15.
在中英诗歌中,有许多的关于“有的人”(somebody)或者“没有人”(Nobody)的词句。中外诗人们在这两个词中寄予了深刻的含义,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有的人”或者“somebody”用来喻指诗人所要探讨的人物,所以是“大人物”;而相形之下,“没有人”则指代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本文通过分析代表性诗人的诗歌中对“有的人”和“没有人”的描述,指出他们的不同指意。  相似文献   

16.
“先锋派”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王宁“先锋派”(avant-garde)这个词最初在法语中仅用来描绘军队中的“前卫”部队,故也有人将其译作“前卫”。就在我写这篇短文时,适逢这一术语问世二百周年,在此期间,这个法语词倒是跨越了好几个学科领...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的源和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桂连 《船山学刊》2002,(1):101-10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以德治国”的源“以德治国”是对国内外治国传统,特别是对我国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在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同见解,被史学家概括为“人治和法治”的争论。这种争论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儒法之争,在西方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主张。无论是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统治还是中国古代贤人治国的“德治”思想,最终都导向人治;而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道”与“普遍服从”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人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第一次用民主这个词表达“人民的统治”的政治形式开始,不知有多少人在努力地追求民主,实践民主,完善民主。马克思曾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所极力推崇的君主制中,充满激情地赞扬了民主政治:“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民主制是国...  相似文献   

19.
“批判”二字,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变成了打倒一切,置人于死地的大棒。他们在“批判”的幌子下,今天迫害这个,明天揪斗那个,搞得人妖颠倒,冤狱遍地。在那些年代,“批判”就是恐怖的代名词,它不仅意味着政治上被判处死刑,而且意味着肉体上将遭受摧残,甚至还要被株连九族。每当人们听到要进行“批判”了,那是无不心惊肉跳,  相似文献   

20.
陈水扁1月28日(中国传统的春节)在岛内放出所谓“震憾弹”,陈水扁说,他觉得应该“认真来思考废除‘国统会’、废除‘国统纲领”’,要“在适当的期间好好来处理”这个问题;“这样的‘国统会’、这样的‘国统纲领’要来追求什么共同的统一,甚至在纲领中来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这都是非常有问题的”。陈水扁的一番话,激起岛内外的强烈反响。台湾各界有识之士和国际舆论纷纷谴责陈水扁的讲话,批判陈水扁是要向法理“台独”迈出实质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