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家认为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按照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城市化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时得出一种解释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这一方案下 ,现代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然而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急进化过程。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 ,有必要针对“理性选择”等问题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易斯模型把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化、农民工非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以及返乡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英格兰中古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限制农业人口向农业之外的非农行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对农奴制造成冲击,逐步侵蚀和瓦解封建制度的根基。两者之间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现代化内容组成部分 ,城市化水平标志着现代化发展程度。因此 ,农村人口城镇化、城市化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为我国城市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200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开始持续上涨.文章分析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总量不断下降.同时,余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应增加,加上一系列惠农政策,人均务农收入不断上升,由此产生的收入效应降低了他们的务农劳动供给弹性.当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边际产出大于零,且技术进步不足以抵消劳动投入下降带来的损失时,随着农业劳动投入总量下降,农产品供给的增幅会相应下降,甚至绝对减少,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估算后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均滞后农村劳动转移,且原因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给充足和需求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与农户供给之间存在障碍;中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求均不足,存在农业经营大户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充足和供给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偏低。依据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应是促使农户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企业)流转;中部地区应将劳动力选择行为分类,采用逐步转化的农地流转策略;西部地区的重点是提高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就业水平和就业稳定性,增加农户土地供给意愿。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内部推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这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和新型农业生产要素进入粮食生产领域以及粮食生产宏观条件改善而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用地减少、资本外流和劳动力结构失衡而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促使粮农收益长期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存在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成本高、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三方面的问题。可从转变观念、改革户籍制度、加速农民市民化等几个方面优化配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1978—2013年,我国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呈波浪式发展、变化不大;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扭曲程度呈增长态势,并且2010年后整体影响明显增强;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劳动力扭曲程度则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长期来看是导致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主要因素。从劳动力配置扭曲贡献因素来看,工资差异直接导致了产业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产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扭曲总体加剧了劳动力配置扭曲。从省际来看,各省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的均值存在下降的趋势,各省的非农业、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的均值走势与全国一致,在省际存在不断扩大的劳动力配置扭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双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中,大多是以单一的模型进行分析。而我国的劳动力转移的形态却是多样化的,当前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形式为“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不同的劳动转移形态在其转移机制上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形式的劳动转移的特征,明确了我国劳动力转移上存在的双重机制,为在理论分析中建立准确的分析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环节.但在目前,转移培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作为转移培训供需关系中的需方--中央政府和接受转移培训农民处于不利的博弈地位.因此,增强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推广分解式培训模式和有偿培训券的使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培训对象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是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应消除制度的障碍,加快区域战略调整,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促进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推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5):90-96
以研究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扩展的动态搜索模型,将农产品价格作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核心推力要素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存在农产品保留价格P*,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P*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寻找工作的意愿增强;反之,意愿减弱。因此,在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对农产品价格本身形成下行压力时,合理的市场化改革势必会对当前城镇化进程形成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劳动力的非商品性(1)人是社会中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不应该当作商品看待;(2)生产劳动力的劳动与生产一般商品的劳动存在很大不同,其中的自然劳动力部分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不具有价值属性.相应地,对劳动力价值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劳动力形成所需投入的物化劳动的维系劳动力价值;二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物化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力本身具有能够在未来带来收入流的贴现之价值.从本质上说,工资并不等于维系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基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般在维系劳动力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波动,其量的多与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交换时双方的地位和势力.  相似文献   

19.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国均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原因,而且西方经济学的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失业理论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具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是,西方失业理论的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解决方法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西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归纳和评述,以期为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崔艳丽 《理论界》2006,(3):59-6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民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辽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