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试图借敌自重,反对扼杀武汉民军于萌芽之中,力主缓攻;汉口战役期间的大火灾,是在袁世凯的允准之下发生的,结果导致不利于清政府的舆论导向;汉阳战役之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武昌,开始和谈,从而使武昌民军化险为夷.至于袁世凯当时的计划:借助南方反清集团与清廷的对垒渔翁得利,客观上有助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出任大总统,开创北洋政府,并非学界所谓的侥幸"窃取".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势力与革命势力这两大不同角色所形成的合力博弈,成就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伴随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强大浪潮,被清廷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大地上,也掀起了反抗清廷腐朽统治的起义风暴。白凌阿率领的由蒙、汉、回各族贫苦农牧民组成的义军是这时期东北人民反清起义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白凌阿.昭乌达盟敖汉旗人,①蒙古族。清朝政权建立后,“以蒙古部落为之(北方)屏藩”,②给予蒙古王公、贝子许多政治、经济特权。敖汉贝子的先祖因归顺努尔哈赤较早,加之后来协助清廷定鼎中原,守边有功,故极受清廷的亲重,清廷多次将王室的公主下嫁与敖汉贝子。敖汉贝子依恃清廷势力,…  相似文献   

3.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陕西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和影响了河南、山西、甘肃、新疆等省的革命进程,是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之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对清廷在因应陕西辛亥革命的决策和举措,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着墨甚少,这与其伟大的历史地位毫不相称,因此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其实,清廷在陕西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制造了诸多阻力,采取了多种措施,硬软兼施,妄图剿灭革命,尽管其军事上一度曾获得了很大进展,甚至收复潼关,但革命党人并没有完全气馁,而是继续战斗。最后在南北和谈的大背景下,陕西辛亥革命暂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4.
1911年的辛亥武昌首义,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湖北临时警察筹办处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华民国最早的警察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清廷倒台后的治安空白,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克服了战事频繁、秩序混乱、经济困窘、人员奇缺等诸多困难,客观上起到了襄助革命颠覆清廷的作用,最终成为革命成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1908年河口起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云南边疆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义举。此事件前后,清廷与法帝国主义围绕查拿镇压革命党人、保护洋人与教士、滇越铁路与法商损失赔偿等问题进行了交涉。中法交涉反映了法国殖民者的强权、清廷的衰弱、双方在镇压人民起义问题上的一致性和晚清中法的矛盾妥协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季甘军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军是中国近代兴起于西北地区的一支闻名遐迩的地方军系 ,其影响在近代中国颇为深远 ,它的形成、发展和分化 ,与晚清中国社会的命运相联系。它是维持清王朝衰残统治的有力支柱。其盛衰历经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戊戌变法 ,直至庚子国变前 ,部队经增募、扩编 ,实力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庚子之役中 ,甘军奉命力抗敌军 ,实力大为削弱。事变结束后 ,清廷对甘军统将董福祥在罢其兵柄的同时 ,对其所部亦大加裁撤 ,甘军由此逐渐分化解体 ,成为叶赫那拉氏向列强忏悔祭坛上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通过新发现的原始期刊文献论证西北大学前身———晚清西安五学堂参与陕西辛亥革命以及西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为辛亥革命在西北的研究提供新线索。研究表明:西北大学的陕源前身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等五学堂均曾爆发以反清、保卫路矿权益为主的学潮,给行将覆灭的清廷以很大震动,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前奏;西北大学前身各学堂留日学生通过结社、办刊等形式,积极策应陕西反清斗争,还有马步云、张蔚森两位回国留日学生作为陕西代表参加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并为陕西辛亥革命保卫战筹集军费;陕西辛亥起义的总司令部即设在陕西高等学堂内,教师和学生在组织炸弹队、攻克凤翔城、发动地方起义、维持地方治安、支持辛亥革命后军政府的财政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秦陇复汉军政府的8个部16个正副部长中,5个部都由西北大学前身的学生或教师担任部长或副部长,正副部长中有6位出自西北大学前身;战事甫定,甚至西路战役尚未完全结束,张凤翙大都督即亲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由五学堂合组创设西北大学,并使其成为陕西辛亥革命失败后存留的唯一成果。  相似文献   

8.
1911年月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4日,革命党人柏文蔚、范鸿仙来南京策动新军起义。 11月3日,驻防南京秣陵关的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决定发动起义,响应辛亥革命。7日,南京城内起义遭到张勋镇压而失败。8日,新军第九镇在秣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随着基督教对蒙古各部渗透增强,清廷传统的保护蒙部政策随之废弛,行之有效的政策尚未形成。宁条梁等教案爆发再度导致清廷应对蒙部变局措手不及,在各国势力胁迫下,清廷只能对蒙部问罪,包括迫使蒙部赔款、允许基督教在蒙部自由传播、要求蒙部承担保护教堂义务等。这些做法给蒙部和清廷都带来了恶劣影响,使得蒙部信仰空间彻底向基督教开放、牧地日益丧失、部众日益贫困、对清廷亦恶感渐生。清廷也开始忽略蒙部重要性,贱视其传统宗教信仰,力行压制之能事。此等失策给了沙俄渗透蒙部可乘之机,清廷同蒙部矛盾终未解决,最终导致蒙部部分地方乘辛亥革命之机,脱离清廷独立。  相似文献   

11.
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北方最早的省份,革命波及甘肃、河南,影响至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同盟会、会党、新军与陕西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其中,会党与新军在革命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许多缺点和失误.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立了民国,但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和阶级局限性,致使没有正确对待和处理许多有关革命的根本问题,故而革命的最终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上海商务总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资产阶级团体。辛亥革命前其部分成员逐渐看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假象,纷纷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同盟会,配合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在光复上海之役中,更是通过总会所控制的商团武装力量直接参与革命,促成上海光复,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上海独立后,商务总会又为沪军都督府提供财政支持,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社与同盟会是发动辛亥革命的一双犄角,创造了知识分子参与人民武装革命的典范,同时也进行了一次舆论能推翻一个政权的典型实验。南社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其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中,陕西省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军政府在实践上扩大了民族主义的范围,不但要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也要处理对外的民族问题。对外,军政府突出了“保护外人”的政策,但是没能把它与反对外来侵略作区分。对内,反对满洲贵族的特权,却又没突出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宣传。这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辩证思维的缺乏,难以科学地解决革命中遇到的内外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实践,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作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胜利和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提供了落脚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土地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陕甘边革命根据的创建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期间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派民族主义所起到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引发的边疆危机、民族地区开展的辛亥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其中,分歧难免。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反满反帝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反满言论及其由排满到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思想,认为章太炎不是像史学界说的那样,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典型代表,而是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 ,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理念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积聚和爆发 ,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早期共产党人一部分参加过辛亥革命 ,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 ;一部分受到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 ,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而后 ,又在反思辛亥革命和探索新出路的历程中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胜利了 ,但又很快失败了 ,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明 :上层社会结构的分化使清政府在体制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精英阶层的软弱性使辛亥革命只是一场“精英革命”;下层民众的被双重边缘化使中国社会缺乏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各派政治势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各有坚持,也各有妥协与让步,终于使一场以暴力发难开始的大革命以南北和解五族共和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清廷、清政府、孙中山、革命党、立宪党人以及袁世凯和新军将领等,都各有不同作为。文章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排比新军将领段祺瑞的言论与活动,揭示其在辛亥大牌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一个绝对称职的操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