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不认识他。  相似文献   

2.
熊家昌 《新天地》2011,(9):40-41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案曾经历了三次修改,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可谓“一年磨一课”。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教案是一遍比一遍完美,一次比一次精彩。之后,王老师又一气呵成写下了长达万字的教学随笔——“磨”你千遍也不厌倦。认真拜读后,我感慨万千,感慨的是王老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赏识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边城》和《沉船》文本中透露出的"诗意",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之境,笔者认为这种诗意的呈现,靠的是一种幸福的辨证法,其实质就是文本中所显示的时间意识。该文试图从这个层面出发,来联结二者的共同性,分析它们的差异,解读两文本所呈现的"时间流程"。  相似文献   

4.
《卜居》是后人纪念屈原的文章,其形式特点是文赋合一,文以叙事,赋以抒情;其艺术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卜居》是后人纪念屈原的文章,其形式特点是文赋合一,文以叙事,赋以抒情;其艺术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并非司马迁首创,但司马迁却是运用对比手法十分出色的一位古代作家。他在《史记》中对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为后人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的东西。本文从自由灵活的形式、爱憎褒贬的寄寓、鲜明形象的刻画三方面论述了《史记》高超的对比艺术。  相似文献   

7.
8.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与晚期作品风格迥异:前期恬静悠然,晚期则哀怨凄婉。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其早、晚期两篇代表作《点绛唇》和《武陵春》,发现及物性六个过程的使用频率及使用情境存在较大差别:前期作品中物质过程使用较多,后期作品多使用心理过程。社会环境和个人心态即环境因素对作品的及物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作品一经译介,往往会有许多重译本.受译作产生年代、所处社会环境及译入语语言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往往会有所不同.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警察与赞美诗》两个中译本——李文俊和潘明元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兼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翻译文本和例句的分析,重点探讨两译本中选词、句式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及在翻译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翻译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佬》是一部家族史式的作品,讲述了叙述人的曾祖辈、祖辈、父辈及同辈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各种经历。然而,不同于大多数家史所采用的线性叙述,《中国佬》由书写史实的6个主章和讲述神话传说的12个副章穿插而成,这使其文本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倒错现象。从叙事学的时间理论来看,《中国佬》叙事中出现了停顿、倒叙、频率变换、时间隐退等特征,这有助于作者实现以家史讲述族裔史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为我国杂家开山作和代表作,它涉及内容广泛,时间观在其中也得到全面系统的表达。《吕氏春秋》中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书中的空间分为"天"、"地"、"人"三大空间。《吕氏春秋》将时间分为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两类,这两种时间形式在"天"、"地"、"人"空间中都有体现。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证明了时间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以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作为文本的基本叙事时间框架,这种"迷宫式"的时间叙术艺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织缠绕中呈现出非线性的时间流变,使小说在情节、场景的流动交织中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13.
诗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绝妙好词".翻译诗歌也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文章根据这个译诗原则对唐诗《行宫》的七种英译进行对比评述.  相似文献   

14.
吉狄马加作为当代著名彝族诗人,是较早具有族性意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其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的爱,当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包围和消解的命运时,他把传承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使少数民族文学彰显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永恒和不可逆反是时间的特性。基于人们时间认识上的感悟,叙事时间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中国古代的朴素自然时间观和汉译佛经的幻化时间观,探讨《聊斋志异》中幻化时间构建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军事翻译是一个长期被翻译学界忽视的领域。鉴于风格在军事译著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语料库,探讨不同军事译者的翻译风格。文章选取海权理论家马汉名著《海军战略》的两个译本,即民国时期的玄楼译本和当代的蔡鸿幹译本,自建双语平行对比语料库,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平均句长等参数,发现两位译者的风格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译者身份、目标读者、目标语的历时风格以及意识形态等。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军事翻译的风格并考察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闪回、断续、并行、穿越,将熟人陌生化等多种手段,东野圭吾重组故事时间,让时间出现有意味的倒错。与此同时,又通过具体的流行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来标记故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和位移。各条线索并行叙述,渐进式地汇入主体情节之中,此种时间策略使得《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在叙事布局上呈现出鱼骨架模式。时间的疏密变化,又让叙事速度与事件频率相应变动,从而不断增加故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1942—1944年间,《国民杂志》先后举办的二次长篇小说征文活动是日伪统治者为奴化中国而采取的文化策略,是打着"振兴"的幌子干着文化殖民的卑劣勾当。虽然第一次征文获奖的两部小说《生之回归线》与《新生》在局部上有一些情节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人物也有可感之处,但总体上主题虚假先行,思想媚日反动,情节拖沓荒谬,人物概念说教则是其共同的特性,是典型的"汉奸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即生即灭的艺术泡沫;第二次长篇小说征文的获奖之作《牛》寓意虽可取,思想上既不反日也不媚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作家对这一寓意的艺术表现并不到位,结构失衡,人物塑造不给力等,使得《牛》的艺术成就并不高,由之也可见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创作的贫乏与荒芜、平庸与苍白。  相似文献   

19.
鲁迅名篇《死火》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从相对中看取绝对、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的时间“辩证性”,是其“中间物”意识的内核。  相似文献   

20.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压抑的妇女形象.小说中细腻的对比描写深刻地体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对自身和对社会的矛盾态度以及作为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时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可以发现女主人公的心理挣扎以及受到压抑的根源来自于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