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雁荡山夜色     
“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正是清代诗人江的这句诗,将我和老伴于金秋时节诱至雁荡山。许多游客也是边看山边吟江的诗句,为着不虚此生千里跋涉而来。噫!诗之为用大矣哉,一字又何止千金之价?山以诗名,竟成为一种永久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崛起,后人将永远受益。在这里看山不登山,使我一口气看了小龙湫、大龙湫等主要景点。虽然这些风景也被许多文人称为“天下奇秀”、“谷幽境绝”,但并未让我这个看惯了张家界山水的人感到惊羡和激动。陪同我们参观的同志,见我一路走过并没有表现出深情的赞美,便说游雁荡山要…  相似文献   

2.
林乾 《老年世界》2010,(1):24-24
打油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诗体,它源于人名。相传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某日大雪过后,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雪诗》,无一“雪”字,但刻画雪景贴切逼真,形象生动。此后,张打油还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诗,他的这种“打油诗”也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患痢疾将近一月 ,服了不少名医的药 ,总不见效。一天早晨 ,夫人买菜回家 ,喜滋滋地对欧阳修说 :“刚才我上街 ,见一走方郎中在卖止痢药 ,才三文钱一帖。”欧阳修连连摇头 :“使不得 ,便宜断无好药。”夫人笑道 :“我当然不会买他的药。行不过十数步 ,我又见本地名医李太也在卖止痢药 ,一帖竟要两串钱。”欧阳修点头道 :“他的药肯定有效 ,不然敢卖这么贵?”夫人笑着掏出药 :“我俩想到一块了。喏 ,我把药买回来了。”欧阳修服药后 ,果然药到病除。他要夫人快去把李太请到家中 ,准备重谢。不多时 ,夫人却将一位陌生的老郎中领回了家。…  相似文献   

4.
不知修(羞)     
宋时,一个自恃才高的富家公子欲与欧阳修比试才学。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欧阳修,却不认识,只顾自己张狂:“谁说欧阳修才高八斗,我偏不信,这次一定要跟他比试比试。”欧阳修笑道:“好呀,我也正要找他。”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相似文献   

5.
秋林那天正在街上闲逛,忽然迎面走过来一个女孩,让他眼前一亮。女孩身材高挑,面容秀丽,尤其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好像那葡萄到秋天”。当秋林的目光和女孩的目光“短兵相接”时,他明白了什么是“触电”的感觉。女孩和他擦肩而过,他竟鬼使神差地远远跟在了后面。女弦走过十字路,秋林也过十字路。女孩穿街过巷,秋林也穿街过巷。女孩走进一座装潢豪华的楼宇,秋林也跟着走了进去。秋林正在寻找突然从视线中消失的女孩时,一个甜美的声音传了过来:“先生,您要存钱吗?”秋林这才定下神来环顾四周,原来自己走进了一家银行。细看说话的人,身着蓝色的制服。马尾辫上束着一个洁白的蝴蝶  相似文献   

6.
1.不善方辞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有次他邀请了8位客人吃饭,约定的时间已过,只来了6个人,等了老半天,那2位还是不来,甲等得不耐烦地说:“该来的为什么还不来?”6位客人中两位听得不对劲,相互耳语,“如此说法,应是不该来的都来了,那我们走吧!”于是他们两个人便起身走了.甲眼看着走了两位,急得向另4位说:“你们看,不该走的劫走了。”那4位客人中,有两位听了也不舒服,彼此商量着:“照他这样讲,就是该走的不走,我俩也走吧.”甲一看只剩下最后两位客人,急得大声叫道:“我又不是说你们俩。”那最后两位客人一听,很不高…  相似文献   

7.
我儿他儿     
我儿他儿从前,有个泥瓦匠,妻子早年亡故,他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自己也老了。哪知儿媳进了门,却一日三餐连残菜剩饭也不让他吃饱。有了孙子,儿媳更把他当仆人使。他不计较,伊然百般呵护孙一子。邻居问:“儿子都靠不住,还想靠孙子呀?”他笑着写了几句诗:“辛辛苦...  相似文献   

8.
展读《老年人》今年第2期、第6期关于修改《湘江秋钓》的意见后,也想发表几点浅见。我想改诗者都是好意,想把该诗改“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比如李传补同志将全诗改成:“蓑笠相将钓晚秋,楚山烟树入吟眸。牧童莫问鱼多少,自有真情满白头。”我经过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敢苟同。改“湘畔”为“蓑笠”,现在的雨具和钓具都更新换代多次,是否一定要改成柳宗元的“蓑笠翁”才够味呢?改“麓山”为“楚山”,难道只有“楚山烟树”才能“入吟眸”,湖南长沙变化如此之大还不上眼吗?“村童”改为…  相似文献   

9.
戴海 《老年人》2009,(6):27-27
唐代有位僧人叫齐巳.湖南宁乡人.壮年云游四方.广交朋友,诗也写得好:后来,他住在岳麓山上.就说“头白已无行脚念”,意思是年岁大了,不想走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读到了贵刊登载的肖自强和李传补两位也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忍不住提起笔,斗胆做个探讨。两位的改诗都有一定的道理,若能彼此综合,就更完美了。第一句:湘畔持竿钓晚秋肖改“湘”为“江”,是可取的,既已点题,那么“江畔”比“湘畔”就更符合语言规范,“垂竿”比“持竿”也更为贴切。此句率意平直,亲切而又简单明了,让读者很快就能进入秋钓的情趣中去。而李改“湘江持竿”为“蓑笠相将”,窃以为今人写古诗词,最好是能熔现实生活入情入景,过分雕琢古意,倒显得做作。第二句:麓山云树入吟眸肖改“吟眸”为“…  相似文献   

11.
朋友小俞,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公司做事,一直听说他很忙,所以见面的机会很少,朋友们说他一天到晚几乎都有活动,似乎是那家公司年轻人当中“混”得不错的一个,而他自己也感觉不错。近日,老朋友有一次聚会,我也碰到了他,多日不见自然要问及近况,出人意料的是,他竟长叹一声道:“没劲!”吃惊之余,不由我不细问其由了,然而听罢其由,我却恍然于这个“没劲”之中了,原来小俞还是没有走出人际交往的童稚世界啊!事情是这样的,小俞从进了这家公司以后,便想到一定要在公司里把人际关系搞好了,他认识到:只有搞好了这方面的关系,才…  相似文献   

12.
每桶四元     
佚名 《金色年华》2011,(12):1-1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13.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年满花甲了。回首平生,我写过这样一首诗:“春秋花甲意痴痴,回首平生是此时。人际后先无宿敌,吟坛老少有相知。燕山土沃花开早,太岳霜轻叶落迟。六十还介。十六过,一根白发一行诗。我是从50年代开始写诗的,总感到自己的肩头上有沉重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因而总想为社会为人生留下一点什么。可时下有一股风,说诗不屑于表现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更不能歌功颂德,谁在作品里写了“党”、“人民”、“革命”这样的词,谁就是搞“假大空”。我是不管这些的,过去不迎合、不媚俗,如今年纪大了依旧以我…  相似文献   

14.
知音     
我曾几次认错人。而被他人误认,平生也只就那么一次,却令我终生难忘。那是初冬的一个星期天,我带儿子到职工浴池洗澡。出来时,儿子贩眼一亮,说:“爸爸,我要吃烤地瓜!”果然,浴池门左侧有一烧烤点,一中年汉子极热情地冲我点点头,问:“洗完了?”那神情仿佛是遇上了老朋友。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将两只热乎乎的烤红薯递了过来。我忙掏钱,不料,竟被他挡了回来:“谁跟谁呀?这么外道!”便不由分说地将我推开,“走吧走吧你,我还忙呢。”我只好领着儿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去。至家,我也想不起这位红脸大理何时与我有过交往。苦思…  相似文献   

15.
孙玉占 《现代交际》2010,(10):78-78
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自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个词的最终敲定往往绞尽了诗人们的脑汁。动词、形容词是诗人炼字最爱,其实也有些诗人注重虚词的锤炼,“又”字就是其中之一。“又”《说文》:手也。后引中为“复,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动作的连续”,“表意义更进一层”等意义。而择用在诗词中,便有了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韵味。本文通过品味几首诗来细腻地赏鉴“又”字的诗味精义。  相似文献   

16.
把握自己     
据说莫扎特7岁时在法兰克福市举行音乐会,一个14岁的男孩去了他那儿。“你演奏得那么出色J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得这样好!”“为什么?要知道你完全可以,你试一试,壬。果不能成功,你再开始谱曲。”“但是,我想写诗·-·‘’·”“要知道,这是很有意思的,写好诗想必比写作音乐困难些。”“不是的,很轻松,你试一试……,,和莫扎特说话的是少年的歌德。其实,“舍近求远”的习性流传已久,很多时候我们紧n着别人,自己走的路总觉得~岖坎坷而别人走的路才是康庄大道。固然,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永紫罗兰那样追求…  相似文献   

17.
“躲着吃”的咏叹调肖管闲得知朋友竟有了“躲着吃”的新闻,我去探个究竟。一问,他连连叹气:“唉,丑!不便说,不便说。”再问,他显得十分无奈,说起了啼笑皆非的苦衷──他有三儿一女,孙子孙女外孙8个,全住在一个村子里,站在门口喊一声,大大小小都喊得拢来。他...  相似文献   

18.
湘南 《炎黄世界》2013,(1):40-40
李白的一生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逍遥无比。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那么“斗酒”到底有多少酒?他究竟有多能喝?  相似文献   

19.
王洪武 《老年世界》2007,(22):21-21
星期天,我去老家探亲,在镇上巧遇昔日老领导张明老人。他两只手握6只铁球正悠闲地边走边玩着。这些球非常大,只只都像大铅球。我问老人家多大年纪,他笑笑:“小哩,才89岁!”我又问这些球有多重,他说“原来每只有3斤1两,现在磨掉了八九钱。”“膀子酸吗?”“酸什么?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咏梅诗解陈沛话说闯王李自成到石门夹山寺隐居之后,慢慢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情也变好了。一个冬天里,他竟作了100多首“咏梅诗”,总题为《梅花百韵》。相传顺治十五年冬,石门山乡的雪空前绝后,一连下了整整3个8。把夹山寺院厚厚地埋在漫天的雪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