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他成就卓越的《呐喊》、《彷徨》两集小说、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宏深的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思想。鲁迅思想的宏深,在于他精研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求新声于异邦”①必欲“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②总是用批  相似文献   

3.
鲁迅从科学救国到弃医学文,一直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第三本小说集,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先后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写成。在他创作《故事新编》的漫长岁月里,正经历着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深刻的变化,自然会在作品里有所反映。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战士了。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是炽热而深沉的,这种爱国主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赋于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光彩。早在一九○三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期,就以激昂的笔调译述了古希腊斯巴达人民宁死不屈、英勇抗击波斯军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主要研究鲁迅的代表作《故事新编》,根据其中的故事分析出鲁迅的传统的文化观、“看客主义”和“侠义精神”,这对于理解鲁迅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结构好比“工师之建宅”,“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须反复筹划。它对作品能否鲜明地表现主题起着重大作用。短篇小说的结构固然不象鸿篇巨制要求的那样纷繁复杂,也不象舞台剧本要求的那样精心于戏剧冲突的安排,然而正因其“短”,就又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诚如鲁迅所说:“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篮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栏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短篇小说既然是作为“一雕栏”、“一画础”,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当然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形式的基本规律:完整、和谐、统一。而如此短制,要表现深刻的主题,要浓缩庞大的社会画面,使人“推及全体”,感受到那广阔的时代背景,除了在内容上“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以外,对剪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中,利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意的文字并不多见,然而在<呐喊>、<彷徨>中,月景却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并被鲁迅倾注了深厚的意味,通过解读月景对于体味鲁迅的月亮情结及其作品,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对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深刻追寻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分子失去永远进取的精神力量,这是他们陷入精神危机的首要因素;知识分子应当永远与民众为一体,在与民众的亲近当中找到自己进取的精神力量;知识分子要永远站在历史的前沿思考问题,胸怀之间充满爱国的顽强斗志,才会真正避免成为历史的弃儿.  相似文献   

10.
假如说,在鲁迅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政治革命”系统或“思想革命”系统的话,那么,我们认为:这些概括都是,“片面的真理”。 “五四”是一个重铸人生价值的时代。中国人在经历了几千年痛苦而压抑的旅程之后,在西风东渐的文化大交汇的背景上,猛悟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失落。于是焦虑地寻找着合理的人生,寻找着自我;并以极其勇猛的精神,扫荡着妨碍自我实现的各种力量。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20年,鲁迅先生用日文给青木正儿的信中就曾写道:“我写的小说极为幼稚,只因哀本国如同隆冬,没有歌唱,也没有花朵,为冲破这寂莫才写成的,对于日本读书界,恐无一读的生命与价值。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①这里所说的“幼  相似文献   

12.
一在鲁迅不少出色的短篇小说中,《孤独者》是很能够代表它们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它依旧是坚持着揭示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冷漠和麻木,使整个社会和人群都变成了无声的沙漠,多少人在这里默默地活着,默默地死去。这种对于整个封建制度的沉痛控  相似文献   

13.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影响是必要的工作。上千年前,中国文学早已对越南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越南人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从此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鲁迅是被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作家,与此同时,他也是越南普通高校选择作品授课的唯一的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呐喊》与《彷徨》等小说为主,研究鲁迅作品在越南的翻译情况,从而进一步肯定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在人物命名方面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修辞技巧的运用更是独具功力。但是,多年来,鲁迅小说人物命名这一细微之处却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其实,发掘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特色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人物性格,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对于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人物命名技巧也有很大的启发性。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5.
鲁迅自称:“我是散文式的人。”①但他的小说写得极好。《呐喊》《徬徨》是他的杰作,也是公认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不过,我每读《呐喊》、《徬徨》总会强烈地感到:它们中间有很多篇章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我常常是把它们当作散文来读的。事实上,如果细细探究,这两本小说集倘要用“正宗”的小说观念来衡量,合“小说”之名者恐怕极少,大多数既是小说,又是散文,是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杂交品种,套用当今评论界的一句行话,是小说散文的模糊。也许因为是一个形式问题,所以未被以往的研究界所重视,而在我看来,《呐喊》《徬徨》的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恰恰就表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深入考察鲁迅作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而且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①这些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所提出的富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并为鲁迅一生所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出了在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高水平的回答。《呐喊》、《仿徨》中的抒情小说就是这种理性思考的艺术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前期对理想人性探索的重要思想。但是,多年来,人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启蒙的坚守——论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于“左联”时期创作了5篇历史小说,其被收录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对于这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鲁迅作了最具现代意义的创造,并深化了其早期进行的现代启蒙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所表现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启蒙与革命之间的艰难的承担与整合,使得鲁迅的小说创作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启蒙与革命互动的中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冲突的痛苦与代价。  相似文献   

18.
据杨义先生所述,“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的功能不仅可以表现独特的世界感觉,蕴含某种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且它的执著和独到的运用,可以导致叙事文体的变异和革新。”叙事视角技巧的继承、革新和运用,正凸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鲁迅的小说就具有这个方面预示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双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一时代的纪念碑的文章,文坛上不常有;即有之,也什九是大部的著作,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者,是极其少见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其人其作所包含的大爱境界是被当今评论者遗忘的一个角落。鲁迅的大爱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科场案引起的一系列变故是鲁迅与封建阶级决裂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是大爱产生的前奏。基于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充分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知识,鲁迅形成了自己关于爱的理解。爱意味痛苦、牺牲与挣扎,它对灵魂的拷问使鲁迅的大爱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