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提出“克已复礼为仁”,在回答樊迟问仁的时候,提出“爱人”。孔子谈仁,重视克已工夫,复礼乙是克己的重要条件,爱人是克己的政治要求,复礼与爱人的政治性是强烈的。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面,贯串着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他的仁的见解的本质。孔子在回答子路问君子的时候,提出“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敬”,就“克已复礼为仁”说;“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就“仁者爱人”说。“修己以安人”,与“君子学道则爱人”的道理相通;“修已以安百姓”,与“小人学道则易使”的道理相通。孔子在谈修己,谈敬,谈安人,谈安百姓,都是在谈仁的修养。克己、修已是不能从抽象的角度来谈的,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内容。孔子谈仁,提出复礼作为克已的  相似文献   

2.
“达瓦孜”。维吾尔语又称“达尔哈奇克西”,意为上高架踩大绳。我国汉文文献称“绳伎”、“走索”、“绳舞”、“高嬗伎”、“戏绳”、“履绳”、“[纟亘]戏”、“踏索伎”、“走软绳”、“绳技”、“踏绳”、“踏软索”、“走绳”等。这一高难度惊险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并日趋成熟。不仅是使用的道具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同,在演出的技巧上也不断有新的突破,成为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它先被列入“百戏”,后又编人“散乐”,晋以后称之为“杂伎”。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而意乃与外物交感而生,是偶发不定的。因心之恒定,故可以存养以理,立之为志,用来监督意念的发生和方向。因意念之不定,故不可仅诉诸意念以诚意,而要“以志观意”,使意念有所遵循。其所遵循者就是已正之心或素养之志。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王夫之解释说,正心是无事时的存养,而诚意是接物时的省察。虽然无事时心皆合于理,但是接物时意念发动则有可能不合于理。这就需要时刻省察意念之邪正,以防止意念对已正之心的颠覆。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但是,通观王夫之的论述,他始终坚持正心为先,诚意乃正心之巩固。在他看来,没有心中之理则,诚意根本无从谈起。这与他坚持“复礼”先于“克己”一致,因为只有以礼作为标准,克己才能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4.
刘国贤 《云梦学刊》2002,23(1):86-88
“自律”是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社会、时代、职业特点都需要高校教师“自律”。只有追求理想人格、规范言行举止 ,敢于战胜自己 ,才能搞好自律 ;只有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律与实践、自律与创新的关系 ,才会使“自律”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5.
“仁”是杨昌浚的道德思想的核心,而爱则是“仁”的起点和归宿。杨昌浚的道德思想可以从“克己”、爱人、爱民、廉政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所”字语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语法研究吴正中,李清“所”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用得非常特殊而又活跃的词,使用频率之高,词法句法之复杂,都是首屈一指的。前贤论述,宏观者居多;时人解析,多伤琐碎。笔者宗“闻者补之”、“讹者绳之”之旨,拾遗补缺,纠偏救弊,对“所”字之语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光华 《人文杂志》2023,(10):21-29
文章对老子的“自然之仁”与孔子的“自律之仁”这两种“仁爱”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但又有多层的含义;论述了“仁”德产生的根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它的自发性、时机性;援引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思想,指出“仁”具有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扩充而走向普遍之爱的可能。老子之“仁”的核心是“慈爱”,与儒家相通,但老子以“不仁”的反向言说来限制“有为”之仁的危害,保留“仁”的自然特征。老子的“自然之爱”需要通过儒家的“自律原则”实践出来,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大爱,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补充的,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推行的方式上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文中“待”字究竟作何解释妥当?众多注家释为“凭借”、“依靠”之义。关于这一解释,不仅牵涉句中词义问题,而且牵涉全篇主旨问题。 “待”宇有“凭借”、“依靠”之义吗?查考《庄子》一书,“待”字用作此义的有几处: (1)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  相似文献   

9.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克己复礼”既以克除己私为前提,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同时也是基于“复”之气化运行的天人的互动,其中体现的,是推动人由此去努力的天道一阳复生的必然趋力。天地之心落实于人即是恻隐之心。克己修身的主动性呼应“生生”的必然性。理学家要求恰当处理仁与爱的关系及性情体用之辨。“全体大用”即静中有动,由用见体。仁体不可以名言,学者须于即物践履中体验。“三达德”的修身行道,根本上已集中到克欲存理和好学、力行、知耻的“为仁”实践,目标则在仁心的全体性实现。  相似文献   

10.
《辞源》(修订本)1757页“河汾诸老诗集”条注曰:“元房淇撰。八卷。集录麻革、张宇、陈赓、陈飏、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之诗,人各一卷。”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依据汲古阁本断句并用四部丛刊本和粤雅堂丛书本校勘、由中华书局1958年12月出版的《河汾诸老诗集》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作“元房祺撰”,旧《辞源》亦作“元房祺编”。故作“房淇”,误。房祺,平阳人,大概为房皞后裔,曾任河中、大同两路儒学教授,著有《横汾集》,已失传。他因元好问所编《中州集》未录当时尚在世的河汾诸诗人之作,便收集八人之诗  相似文献   

11.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12.
从《论语》的记述看,孔子讲求的“仁”一方面须“推己及人”,一方面须“克己复礼”.表面上看,“推已”与’克己”似乎是矛盾抵牾的,其实并不然.“推已及人”也即孔子一再强调的“忠恕之道”:“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照孔子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其所向所背,向即好,背即恶.人欲为仁,首先要从自己有其所向所背、所好所恶,推之别人也有其所向所背、所好所恶;进而自己欲实现其所向所好,同时也要使别人实现其所向所好,自己欲战胜其所背所恶,同时也要使别人战胜其所背所恶.这是“推己及人”的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龚小平  任雪萍 《学术界》2022,(7):192-199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国企业发展的“双碳”战略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必须以自律自觉的态度落实“双碳”战略。企业绿色自律的驱动力来自政治、社会、企业的三维角度;影响企业实现绿色自律的原因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双碳”战略下企业实现绿色自律,可以遵循以下具体的对策与路径:绿色理念的提升与固化是实现企业绿色自律的前提;政府的双向激励协力促成企业绿色自律的形成;企业竞争力的绿色瓶颈助推企业绿色自律的形成;公众不断增强的绿色“偏好”推动企业绿色自律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克己奉公     
李桂琦 《快乐青春》2014,(11):85-85
“克己奉公”这则成语中的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奉公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相似文献   

15.
《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此段文字,由三个对仗工整的复句组成,本不应有何疑惑,然历来注家对“而弃规矩”中之“而”,均未有妥贴的训解,可谓一大缺憾。现今看到的注本,自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到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王力《古代汉语》,于“而”下均无一言。未释之原因,盖以为此“而”即一般连词也。于是,陈鼓应遂将“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作为一读,中间不再点断。若如此,则破坏了整体行文的对应。对此,前人不是没有怀疑,北大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此句云:“而弃规矩,‘而’即‘然’,是‘燃’的假借字(参用王引之,阮毓崧说);‘燃弃规矩’与上句‘毁绝钩绳’为对文。此句言把所有的圆规、方矩等工具都烧毁。”此说给  相似文献   

16.
裴萱 《天府新论》2017,(4):44-59
艺术自律是伴随现代性进程而不断延展的审美文化现象,主要指涉艺术活动逐步获得自身场域伦理的过程。空间理论、空间视角和空间因素构成艺术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自律的角度而言,现代艺术完成了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空间革命”,以“视知觉空间”、“并置空间”和“幻梦空间”完成自我指涉的形式自律,而后现代艺术空间的碎片化“分形”空间促使艺术形态呈现出解构与重构的特质;从场域自律的角度而言,艺术场域空间的生成与资本空间的流动、交流和区隔息息相关,正是空间的“不平衡性”和主体感性自由的反思促成空间距离的产生,也走出了一条从“波西米亚”到公共空间的理论谱系;从美学自律的视角而言,审美现代性的美学进程则依托艺术自律,并将自主性的艺术精神转化、拓展为审美革命和审美对抗。从本雅明笔下“游逛者”的现代空间体验到福柯的后现代“另类空间”美学,都体现出空间美学的谱系流变和不断介入现实语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论“勇”德在孔子实践观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非常重视和强调实践,在孔子的思想中,“勇”是作为实践的原则而存在的,这不但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而且是其伟大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勇”成为实践原则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与“仁”、“义”、“礼”、“智”等德性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把“勇”作为实践的原则,就必须做到坚持真理、勤勉力行和克己改过。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问题时 ,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 ,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的思想 ,并且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 ,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9.
《偷桃》是《聊斋志异》中属于出自作者亲身见闻的一种创作形式,它记叙了蒲松龄“审时赴郡试”时事。父子二人为承官命,上天偷取王母园中的仙桃,从而演出了一场“颠倒生物”的幻术:父先取数十丈绳掷于空中,儿遵父命,持索登上万仞之高空;久之,果然从空中坠下一桃,但忽而绳落地上,其子之首、足、肢体纷纷堕落。术人大悲,将其子肢体一一拾于笥中,继而乞钱为之葬。得钱后,术人扣笥而呼小儿出,其子果然完好无缺地复活出拜。  相似文献   

20.
1.充耳《诗.齐风.著》是与迎亲有关的一首诗,诗中借对“充耳”的歌唱赞美了新郎气度非凡。那么“充耳”到底为何许物呢?孔颖达疏《左传》昭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说:“礼以一絛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又县玉为瑱以塞耳。”其实就是文献中所提到的“紞”,《左传》桓二年“衡紞绂綖”孔疏云:“紞者,悬瑱之绳,垂于冠之两旁”,“统必织线为之,若今絛绳。”说得通俗些,“紞”就是以线织成的用来系瑱的带子。“黄绵”即“黈纩”,《文选.东京赋》“夫君人黈纩塞耳”,薛综注:“黈纩,言以黄绵大如丸,悬冠两边,当耳。”又《汉书.东方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