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对艺术的创造,几乎都是从生命的现实境遇出发的。从纵向的方面来说,是某一个特定的具体时代,特定的文化发展状态中的生命的境遇,从生命本身所处的位置方面来说,是某一特定的具体地区、民族,特定的生命共同群体中的生命境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家绝对写不出《等待戈多》,《变形记》这样的作品,莎士比也绝对写不出《西游记》、《儒林外史》这样的作品。任何艺术,都紧密地联系着它诞生时的特定生命境遇中的真实状况,可以说,它就是特定的现实生命在艺术中的投射和呈现。有什么样的生命状况,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有什么样的生命共同感受,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群落。生命发展到什么程度,则艺术便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从自然中退回来的艺术在农业文明的时代,人得依赖于自然,依赖于土地,人也就不得不姿态在先地表示出某  相似文献   

2.
楚艺术装饰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平山 《理论界》2005,(1):204-205
装饰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楚艺术中的装饰更是艺术中的杰出代表,本文从青铜器、漆器、丝绸、竹编、绘画雕刻等方面阐述楚艺术装饰所具有形式美感,表达楚人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这种艺术形式才闪烁着独具魅力的美的灵光  相似文献   

4.
雷体沛 《学术论坛》2002,(2):98-101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 ,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即寻求生命的艺术与拯救生命的艺术。前者体现出对生命完美的寻求 ,后者则是对沉落于现实的生命拯救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在苏珊·朗格的美学理论中,"生命形式说"是一项重要的概念,而音乐表演作为艺术形式,就具有该论述里的一系列特点。本文将从"生命形式说"中的节奏性、运动性、生长性和有机统一性,来探讨音乐表演的生命性,以期从音乐表演的角度对"生命形式说"进行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气韵生动”的美学意蕴的探讨 ,体现中国艺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关注 ,从生命的构成论进入艺术的审美 ,再进入到艺术与人生合一的境界 ,为我们领会中国古代艺术的丰富旨趣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的宇宙哲学是一种广义的生命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动态而有序的生命有机体.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对象物的表现和表现效果上说,中国艺术将生命的表现而非形相的描摹作为最高的创作目标;第二.从艺术形式、意境及艺术美的构成上说,中国艺术将阴阳、刚柔、动静等对立要素的统一与和谐作为主要的结构方法和美的理想;第三,从如何处理艺术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上说,中国艺术将比象天地、功同造化作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识的张扬和升华,一经和读者的情感、心灵交流、碰撞,就会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艺术欣赏既是作品描绘的艺术世界在读者心灵中的展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在读者灵魂中的灌注,又是读者的生命情结、审美经验对艺术生命的体认、升华。要之,艺术欣赏是艺术生命的展开。 一、艺术欣赏是读者审美经验的激活与系统化 艺术欣赏是读者心灵与艺术生命回流与呼应的双向运动。欣赏的发生就是读者的审美情感被作品对象所触发、激活,而引发出一系列奇妙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过程。艺术欣赏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感受,要真正达到对美的领悟,都必须首先依赖艺术作品激活欣  相似文献   

9.
孔子文学思想中的“文”的概念多是指文献以及发展为六经的六艺.对于孔子文学思想的践履品格,可以从个体与群体两方面看:个体方面常把艺术当作主体道德生命践履的工具;在群体方面则要求艺术要培养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艺术型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从设计师的角度讲,会展设计的最后成品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会展设计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在形态上酿造“艺术性”的美感。本文从有意味的形式角度出发,探讨在会展设计中整体形态、平面形态中的形式意味,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会展设计艺术的生命。作为设计师应该更好地调动“形式”的力量,做到形式与意味相通、形式与心理相应、形式与生活相顺,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显现无限的情趣与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