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极为重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移民实边是他关于开发边疆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主张改变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东南沿海的稠密人口和中国当时的应裁之兵移殖于地旷人稀的西北等边疆,从事农业、工矿业。指出对移民应实行有序的管理和组织,并制订出多种优惠政策,对我国当今进行西部大开发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简论屯垦戍边主体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屯垦戍边的主体是指“谁在戍边”。自古以来各朝历代为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在广袤辽阔、穷山荒漠、人口稀少的边疆派兵镇守,但途远难厚资,往返极苦役,鞭长莫及而屡乱。西汉后,由兵击而安,时安而退,退后又劫转为屯垦久驻,亦兵亦民,劳武结合,以劳养武,战时拿枪,平时拿镐,成为永不换防、永不退役的安全屏障,被称为“千古之良策”。解放后,国家从长治久安、发展边疆民族经济的战略高度,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地转业,以军政一体、兵民一体、政社一体执行屯垦戍边的伟大战略使命,以屯垦、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戍边稳内为目…  相似文献   

3.
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其中玄莵郡即史家所称第一玄莵郡。由于处在华夏与东北边疆族群的边缘地带,因此,该郡屡有兴废迁徙,加之早期史料十分匮乏,且常常彼此抵牾,有关第一玄菟郡辖区的问题迄无定论。对比诸家观点,"沃沮"说与现有史料最少冲突,但以往论述尚显简单,证据亦不充分;而如果从边郡设立、管理及运转诸端加以考虑,则无疑会大大增加该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李华欧 《中州学刊》2015,(2):137-140
遣戍制度是清朝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移民措施。清朝的边疆开发,对于边疆与中原地区的往来交流,对维护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遣戍制度对边疆农业生产、戍边稳边、采矿等提供了人力,促进了边疆的商业繁荣以及与内地的贸易来往,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遣戍者中的文人,也成为推动清朝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5.
西汉朔方郡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辖10县;新莽时期,朔方郡及属县仅是名称有所变化;东汉光武年间朔方郡曾被撤销,后复置,辖6县;东汉朔方郡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撤销。两汉时期朔方郡的建置沿革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及其毗邻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以及汉王朝的战略部署、民族关系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避暑山庄建造的历史 ,与清政府统一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 ,即清代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始终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成后 ,除供清帝和家人避暑、休息和玩赏外 ,主要用于联络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 ,处理边疆大事 ,为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所导致的跨国移民愈来愈多,从而改变了众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民族构成。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萎靡甚至衰退,特别是受"9.11"事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洲以及美国等众多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局势多有变化,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问题又开始凸显出来。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按国别介绍欧洲典型传统多民族国家英国、意大利;单一民族国家法国;施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典型国家西班牙;以及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等五国最新人口民族构成变化以及民族问题现状。  相似文献   

8.
康熙九年,将“上谕十六条”“颁行天下”后,全国各地“切实遵行”,直至清末。“上谕十六条”代表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普适伦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石龙乡规碑是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普适伦理的历史见证。石龙村贯彻落实“上谕十六条”的线索,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普适伦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清王朝推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普适伦理,对其加强国家认同,巩固统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央政令是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普适伦理的促动力。  相似文献   

9.
北部边郡与西南边郡,由于地理环境、居民族属以及战略地位不同,汉王朝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政策和开发措施。北部边郡突出战略防御,在经济开发上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以突发式方式运作,投资规模大,短期效益明显,但持续性不强,衰落得很快;西南边郡重在政治治理,在经济开发上,为渐进式发展,投资规模小,发展也很缓慢,但稳定而持久。  相似文献   

10.
论东汉对羌族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隔绝羌胡获得成功之后,在沉重打击了匈奴军事气焰的同时,也引发了汉朝同西羌的正面冲突。因之,在西汉时期就爆发大规模的羌汉战争。西汉政府在取得对羌战争的胜利后,设金城属国以处置内徙、降附的羌民。这一统治方式,对保障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东汉建立后,一方面,大批羌民聚居于东汉边郡境内,受东汉政府的直接统治,另一方面,塞外羌人部落仍判服不常,并煽诱内附芜人反抗东汉政府。这一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且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汉关系在西北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处理羌族事务成为关乎国家治乱兴衰的头等大事。因此,对羌政策成为东汉西北民族政策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护羌校尉领护西羌 以河湟为中心的西羌地区,是羌人活动的根本之地,因此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是保证东汉西北边郡安定的关健。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联络西羌豪酋,对抗东汉政府。隗嚣灭亡后,西羌豪酋并未屈服,“先零与诸种勾结,复寇金城、陇西”,严重威胁东汉西北地区的安定。建武十年(34),东汉政府派来歙率盖延、刘尚与马援等进击西羌于金城、大规模羌汉战争爆发。从建武十年至十三年(34—37),来歙,马援等先后平定了金城、陇西的先  相似文献   

11.
东北朝鲜族聚居地区人口流失给边疆安全与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作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保持一定人口规模与高素质的人口质量,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极的人口发展政策有利于缓解人口流失的局面,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对维护边疆安全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艺术结合当地社会风俗文化,形成了具有边疆特色的发展趋势、传播渠道及内容特色.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全部属于地下墓室画像:其工艺的发展与东汉政府的边郡迁治移民政策密切相关,移民队伍中的工匠随着郡治迁移将雕刻技艺传播开去,民众的财富积累和相时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其艺术中心发生位移的本质原因.此外,该地区画像石在发展过程中将题材缩减为"昆仑仙境"与"现实生活"两个主要方面;"农耕、射猎图"、"胡人牵骆驼图"与"牛首西王母"、"鸡首东王公"是该地区画像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绍东 《阴山学刊》2007,20(4):43-45
针对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崔寔建议把边疆地区作为移民开发的理想场所,并把移民开发的作用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在任五原太守期间,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体系,使五原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维护东汉王朝在边疆统治的稳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谢绍鹢 《西域研究》2015,(2):1-6,138
汉代一些西北边郡曾代表朝廷代管边外事务,行使着普通郡所不具有的特殊职权。西汉敦煌郡就有介入和代管西域事务,东汉敦煌郡更多地参与和代管西域事务,其他边地行政单位,如酒泉郡、凉州刺史、西河郡、武威郡,也见有代管边外事务的情况。代管边外事务是一种边郡特制。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边疆史的研究就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的研究。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边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边疆得到了空前的开拓与发展,奠定了中国边疆的基础。后人论述边疆问题,一般都要从汉代谈起,因而有关的研究也相对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就某些具体问题的考订或阐释,系统性的研究比较少见。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龙先生的《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一书,就两汉时期的边政问题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是对两汉边疆问题研…  相似文献   

16.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边疆治理中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关于认同整合进行研究,事关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文章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错位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对于多民族国家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伊始,清代东北移民问题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直是人口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边疆史等领域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成果丰硕,成绩斐然。通过梳理民国以来关于清代东北移民政策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学界关于清代东北移民研究的不足,希求能够拓宽清代东北移民研究的领域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程静 《学术探索》2023,(5):103-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建立之初,不但努力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更是为维护国内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努力找寻理论指导和思想依据。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执掌政权后对前朝历代边疆治理思想及措施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发展。逐步形成以“满汉一家、中外一体”边疆观为核心,“不分内外”的大一统思想为指导,“因俗而治”的民本思想与“分而治之”治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清前期治边思想体系。不但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灵活有效的统管政策提供思想指导,也为清朝边疆治理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出击匈奴 ,与此前文、景两朝奉行积极的防御政策有直接关系。文景时期轻徭薄赋 ,与民休养 ,不仅内地经济得以发展 ,而且对西北边疆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一是徙民实边 ,试图在边疆建立一种以乡党宗族为纽带的兵民合一的屯边防御体系 ;二是入粟拜爵 ,输粟塞下 ,使边地有足资供应的粮食 ;三是设立苑监 ,鼓励养马 ,使军用马匹有充足的来源。通过这些措施 ,后来汉武帝全面出击匈奴才有了雄厚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0.
西部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政权系统面对西部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挑战,必须积极回应,理性分析制约因素,合理发挥积极因素,加强和完善相关机制建构。本文拟从政治学角度探析西部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