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会”“机会商品”作为独立的理论概念,鲜见有人提出,更未被纳入学术视野。笔者认为,“机会”是一重要的价值范畴。在商品社会中,“机会”被自由公平交换时便会获得商品属性,并成为商品大家族的成员。本文在给出“机会”定义基础上,论证各种“机会商品”的存在及成因。其中,凸显劳动产品属性的机会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主要依循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凸显非劳动产品属性的机会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主要依循市场供求价值规律;它们的某些特殊性,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3.
李扬 《江汉论坛》2022,(8):34-38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劳动形态出现自“同质性劳动”向“异质性劳动”的转变,异质性劳动在劳动本性上具有消解同质性劳动机械式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的可能。信息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资源的私人占有,为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没有否定或消灭私有制,其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有限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以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加社会财富,为最终消解异化劳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以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公有制”、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为关键路径,通过系统的社会变革促进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商品是市场经济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商品定义是否科学,对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甚大。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多数教本把商品表述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我认为,这一定义存在三个问题:一、未能揭示出商品本身具有的属性。“劳动产品”前的“为交换而生产”限制词是说明这一劳动产品具有不同于其它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但并非这类劳动产品所“固有”,而是这类劳动产品以外的生产者的思想动机。二、生产者具有“为交换而生产”的思想动机时,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为商品,否则称为产品。而生产者的这一思想动机是属于意识范畴的。三、由于“为交换而生产”的思想动机往往产生于产品形成之前,按常规,先有“为交换面生产”的动机,后建  相似文献   

5.
一、对“生产劳动”概念的再认识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劳动通常是指从事实物产品制造(即改变生产资源的物质形态),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经济行为。以此标准去衡量,只有制造工农业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其他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被称为非生产劳动,工农业生产部门以外的部门就被称之为“非生产部门”或“纯消费部门”,拨给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经费则被称为“非生产性投资”。实际上,这种理论观点长期困扰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被说成是靠物质生产部门养活的人,造成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拮据,人员编制和机构屡屡被压缩,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更加突出物质生产的作用和自然科学的地位,这就使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着更深刻的危机。所有这些,究其原因,都与主观上把社会科学研究视为非生产劳动有  相似文献   

6.
价值并非永恒的经济范畴。人类劳动的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自然基础,人类劳动的发展形式,社会劳动的出现,并且耗费在物品生产上的这种社会劳动需要表现出来,是价值范畴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在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以前,则不存在价值概念和价值范畴。对此,马克思指出:“……我不是简单说劳动,而是说社会劳动。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他作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时,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并且指出:“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后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第716页)于是,他得出结论是:“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相似文献   

8.
“盐工号子”作为川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有着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它是川南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长期共同劳动中的集体精神造物,具体体现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和艺术情趣。其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艺术形态”,除却它表面的“审美价值”之外,在社会过程中,确实曾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工具”,直接参与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参与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对川南特定盐业环境下的“号子”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透析,揭示其本体既具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又作为劳动阶级的精神产品之二重性为旨归;其艺术功能及价值分析,为参透浮于“盐工音乐”表层的艺术审美功用及文化遗存价值作引导。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基础,究竟是价值还是生产价格?这是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转化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价值”概念一经产生,就被运用于没有价值属性的产品,来进行产品价值即产值计算。第一,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因而价值概念运用的产值计算,也必须连同商品的概念一起运用于产品,使其在观念上成为商品。这恰好同商品生产者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商品,这种流行的主观主义商品观相符合。第二,由于价值表现的同一性在货币身  相似文献   

10.
论成本范畴     
一、实际成本和主体成本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投入和产出的统一。要获取一定量的物质产品,人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牺牲。成本的最一般定义就是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代价。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生产者获取商品付出的代价就是劳动的耗费,既包括过去积累劳动——生产资料的耗费,又包括现实生产过程的活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是生产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称之为实际成本。他指出:“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①商品的实际成本不以生产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在任何社会形态,商品的实际成本都表现为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  相似文献   

11.
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虽然已经基本上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问题,但还没有将这一理论最后完成。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商品,并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或价格。同时,“劳动”商品的价值决定方法,和其他商品也是一样,也应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它应当包括生产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也应当包括生产延续工人后代从而保证不间断地供给劳动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写道:“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要生产这种劳动商品需要什么呢?需要为了生产维持不断的劳动即供给工人活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物品的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要是产品,二要是劳动创造的,三要是为了交换,商品既要交换,就有价格.可是在商品经济中,如果某种物品或劳务实际上有了价格,的确是被当作商品在交换,但又并非劳动创造的.这该如何看待呢?过去的解释是:这样的价格既然并非价值的货币表现,它肯定是“虚幻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范畴”,因为它不符合劳动创造价值之理.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一词是在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兴起后才流行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细致地剖析了商品经济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被确认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从此,商品经济也就开始通称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即市场导向经济,反映的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基础的经济运行形态,其本质是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进行全社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因而“市场经济”一词,从一开始就是从经济的运行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立论的。在漫长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既是生产力的产物,又有力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商  相似文献   

14.
从"人本位世界"和生产的人类过程及社会过程出发,劳动是财富生产中惟一的人类耗费,这种劳动耗费构成社会财富实体,形成财富的值.在商品经济中,财富的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财富生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第二类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第三类是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财富的生产过程是这三类过程的统一。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一、价值生成:“无差别劳动”的积淀(第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又说,“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只有等量劳动或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显然,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生产过程中商品价值的生成问题,没有理由否定,商品价值的生成只能发生在生产领域,至于…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 ,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体系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 ,价值观对非市场资源配置的整合功能日益明显。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两手”(市场与非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都要“硬”的互动结果。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迁与重构为时代背景 ,借鉴“博弈论”的思想 ,通过价值择优“博弈”行为的描述 ,阐述理想、信念价值整合功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9.
<正> 我认为,李嘉图对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坚持和发展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并把这一原理作为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李嘉图始终坚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并对它作了资产阶级限度内的最好的发挥。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嘉图坚认商品的价值完全由耗费劳动来决定,批评了斯密在价值决定论上的错误观点。李嘉图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决定这一商品交换另一商品时所应付出的数量的尺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各商品上所费的相对劳动量。”诚然,李嘉图还未能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仍然在交换价值形式上探讨价值。但他所说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量,这是“真正的价值规定”。他还强调指出:“这一点实际上是一切东西的交换价值的基础。这是政治经济学上一个极端重要的观点。”同时,他批评了斯密的错误观点。首先,他批评了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问题上的错误的二重观点。斯密把价值由耗费劳动  相似文献   

20.
价值、价值的属性和价值决定基础的涵义各不相同,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商品价值具有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二重”涵义。由于资本主义是“要素”和“资本”本位的社会制度,因此,西方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定义在“效用”之上,强调了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定义在“劳动”之上,强调商品的社会属性。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具体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应该是“一主一辅”的“二重”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