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问题构成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展开的基本主题。黑格尔将“理性”视为现代性的规范基础,以绝对理性的政治国家来扬弃形式理性的市民社会环节。在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马克思以“资本”作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否定了政治国家对经济基础的超越性,揭示了现代的精神原则和制度设置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构成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共同切入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内在限度。  相似文献   

3.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人的类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异化劳动问题为思考重心。《手稿》展开的过程是马克思反思、批判、调整他承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一逻辑起点的过程,逻辑起点因此又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没有在既有政治经济学中获得根据,因此成为空设。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等问题上的深度接触,实现着由抽象类本质向社会实践关系,由思辨一般性向历史的现实具体的提升。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入思考与求解,从而获得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门类的划分,从马克思的“总问题”入手,形成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理解,真正阐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一般形而上学批判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展现"真实"、破除"虚幻",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入手,逐次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进行批判,科学地阐明了价值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被物与物关系掩盖了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以说,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这一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0.
“金银天然并非贷币, 但贷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题头这句名言是马克思对货币和贵金属关系的最好概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货币章”等著作中,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十分详尽,其理论的深邃,知识的丰富,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都是无可比拟的。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认为,“金银天然并非货币”。就象黑人天然不是奴隶、纺纱机天然不是资本一样,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之成为货币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9):47-54
列斐伏尔、哈维等人开启的社会理论之空间转向,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彰显了空间的实践性、社会性与社会生产本质,从而告别了传统的空间认识论,迈向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本体论建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承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议题、方法与旨趣,基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总体视域,他们将空间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推进为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方式批判,进而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改造为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立足于这一空间转向的历史语境及其折射的问题和时代精神,以空间对资本主义的意义为关切,这种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化建构,不失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化的一种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德法年鉴》时期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其理论视野逐渐从“天国”到“尘世”、触碰人的解放的重要节点。沿着文本的印迹,可以看到:马克思以宗教批判的武器穿透“天国”的迷雾,摆脱了宗教世界;面对德国历史运动的局限和政治解放的内在限度,马克思以政治批判的武器跨越了政治国家;面对市民社会原则的化身和人的异己本质的流露,马克思“沉入”市民社会,抓住了当代问题的根源;在探索人的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人的解放的领导力量和普遍路径。马克思在研究视角从宗教世界、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到人的解放的不断转换中,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6.
根据福柯的分析,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近代政治哲学的理解现代社会的理论范式。与政治哲学采取的法权规范性论证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根据治理实践的效用原则展开的自由市场的合法性叙事,其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治理技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批判。具体而言,马克思的理论中内含着对经济自由主义有关“市场真言化”和“效用估算”两个治理原则的系统性批判,呈现出政治经济学所自恃的“自然的自由”的虚妄性。在方法论层面,如果说政治经济学的治理术以对“经济人”的合理性行为的假设为前提,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为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治理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进而证明福柯等人关于社会主义没有治理的断言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美学方法的逻辑起点这个根本问题,我国美学界有一些不同看法。笔者提出“自然”是其逻辑起点,根据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考察“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时提出的“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主观性和客观性。部落,种族等”这一思路。在这一思路中,他显然把“生产”这个极重要范畴也置于“自然”范畴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批判地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入手,从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层面上说明人的本质,批判了意识哲学的抽象性,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了意识哲学革命,“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它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利益的承担者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意义依附于利益的理论悖理源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流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就是资产阶级现实社会里塑造人的商品经济的全部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倡导将哲学与社会理论相结合,以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著述就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过卢卡奇等人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以物化批判、实证主义批判、语言批判与美学批判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