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泽杰 《学术月刊》2023,(2):148-158
“要贴到人物来写”被视为沈从文的“创作偈语”,是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代作家间的珍贵传承。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要贴到人物来写”指要对人物有符合其身份、性别、性情的正确描写,是小说发挥“真善美”感化功能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物”一词也可广义地理解为“人事”,涉及诸多人物描写以外的组织方法。汪曾祺在1980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强调这句偈语,有隐在的对话意图,他通过把“人物”推到创作的首要地位,摆脱以主题先行为代表的固有文学观。汪曾祺的长期言说也体现出他对现实主义的肯认,他的选择与其自身的阅历、气质相辅相成。这一“创作偈语”的形成与接受,不仅是写作教学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成功范例,同时也反映了现当代小说观念发展中的某些流变。  相似文献   

2.
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吸引读者之处乃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 ,分别探讨了汪曾祺小说在语言运用(即文体 )上的四个独特之处 :“小说是回忆”、“小说是随笔”、“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以及“气氛即人物”。文章力图从这些方面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创新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阐发。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散文承袭了明清文人的“闲适”语言风格,并进而形成了个体化的语言风格。因为现实社会语境中诸多因素的限制,他的“闲适”言说实质上是对自己精神内在家园的遮蔽,具体体现在他的言说与生命存在的冲突以及他对传统和现代的复杂体认.这些复杂的审美感受在审美上所形成的两难困境源于汪曾祺对生命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从写作思想、创作风格、感情表现以及作者的文人气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找出了其文化、艺术渊源,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散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于东 《天府新论》2006,4(3):108-112
一、文化模塑的内涵(一)文化模塑的定义文化模塑在文化人类学中又称“濡化”(En culturation)。温内克(C.Winick)在其《人类学辞典》中把“濡化”定义为“一个人适应他的文化及学习履行他的地位与职分的功能的过程。”〔1〕人的文化模塑,是一个文化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创造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东岳论丛》2001,22(3):133-134
汪曾祺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积累 ,善于学习民间语言 ,同时也不乏现代意识 ,在其小说语言中 ,最能充分展示出他的文化修养及美学追求。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 ,干净 ,简洁 ;二、清新朴实 ,自然洒脱 ;三、具有音乐感与节奏感 ;四、诗化的语言 ,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论汪时进(北京教育学院)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是颇为独特的。他是一位老作家,但过去作品不多。1980年,他发表了一篇《受戒》。作品完全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生活的影响,叙述了那样一个青春无邪的故事,描绘了那么一种充满古朴之风的民俗,其语言...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对“对照”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自己的小说所要表达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解释、说明、强调或是参差的对照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他并不仅仅运用对照去描写一人一事,而是把它看成一种艺术法则,广泛地应用到创作中去。在他的作品中存在着一个艺术的对照系统,而“对照”法则的运用,对题材的处理,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结构的安排,意境的创造等,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本文拟对汪曾祺的艺术对照系统及其艺术功力,作一点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与其独特的小说文体之间具有特定的对应关系,本文分别从汪曾祺的生平经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濡染、前辈作家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汪曾祺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氛围、童年叙事、儒道并举的美学追求和散文化的结构方式等特点,逐层探讨了作者和其小说文体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 胡适的思想模式一般说来,胡适的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素。有时,他全面谴责中国传统,但却经常主张要逐渐地、“有机式地吸收”西方文化。1929年他以提倡全盘西化而著称。胡适在晚年是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宣称他的文化学说的目的是使“古老的(中国)文化重复活力”,但他并未对此提出任何理智论证。胡适一生对很多问题的观点变化无常,但他关于中国传统和“西化”的思想混乱,却并非由于这个缘故。他后半生仍然顽固坚持他在五四时期有关中国传统和西化的每个主要观点,这倒确是他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在人类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学术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上的精神财富。中国之有孔子,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哲学思想天道观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殷周以来传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具有人格神意义的“上帝”。他是主宰一切的。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如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畏天命”。(《尧曰》)但这并不代表孔子天道观的特点。孔子对鬼神和命的态度,反映出他的思想特征。孔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虽然疏离于时代主潮之外,但在文学史上获得的评价却是难得的一致,足以自成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固然与文学评价本身的时代演变有关,也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传统前后衔接,但在汉语文化的创作背景下,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接纳,毫无障碍地获得共鸣,其实与创作中渗进的传统文化人格有莫大的关系。从小说的情感抒发、情节节奏、氛围营造到人物品性无不显现出浓重的古典士大夫情调。汪曾祺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新生,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人格的精神流脉由隐而显地重新涌动,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是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理论话语、评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互相支持,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有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观念包含了"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剖析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可以管窥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和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美学的两位奠基者。意大利汉学院院长沙巴提尼教授认为朱光潜的美学“是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这个见解是符合实际的。 朱光潜在他的《诗论》和其它论著中,宣称他的诗美学是融贯中西的意象——意境说,他采撷了西方的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艺术即直觉”(“直觉”的“意象”)说和中国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境界”)说,把二者沟通起来,作为他的诗美学的基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文学史中,汪曾祺发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及其审美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人和谐、欢悦的生存的图景,从而迥异于主流小说的风格.汪曾祺温暖而独特的小说,既是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的产物,也是他从个体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产物,是知识分子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正> 1985年以后,经过短期困惑彷徨的青年作家毕四海,终于找到了他的小说的终生主题——“我们民族的心理的文化的蜕变历程”(李发模:《蜕变中的毕四海》,《毕四海中短篇小说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自1986年长篇小说《风流少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问世始,他接连发表、出版的多部长、中、短篇小说无不围绕着这一“终生主题”,笔锋所向,深刻地触动和犀利地解剖了融化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的农民文化。“他觉得他钻进了农民文化的深层,闻到了它的内核的朽味。他觉得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到了中国的文化正在由农民文化向现代文化蜕变”(同上李发模文)。这对于毕四海来说并非大话狂言,而恰恰道出了他的小说所具备的丰厚内涵,并且呈现出逐步深化的趋势。近作《尼砚》(《十月》1991、4)、  相似文献   

17.
<正> 几年前我读到我国卓越的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关于“西江文化”的文章时,就十分钦佩他早在五六十年前为广西乃至西南的改革开放提出的这个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论据.虽然他在这方面的文章不多,论点也未充分展开,也不是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来论述的;但是他关于“西江文化(广西地方文化)”三个渊源(即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和低地文化或海洋文化)汇集于广西的论点,却十分恰切地为今天广西这个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沿”优势的省区,勾勒出地缘和人文的优势,为揭示广西改革开放的巨大潜力提供了  相似文献   

18.
萧兵 《社会科学》2006,2(1):172-179
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人类学贡献甚大,但他的泛萨满理论给历史、考古、民族和文化学工作者留下了充分思考和商榷的余地。中国上古文物往往借助猛兽或猛兽化、神秘化的动物形象来威慑敌害、邪恶、被统治阶级或文化他者;搬用萨满巫凭借“另我”或“动物助手”以升天通神的理论,解释不了饕餮吃人等意旨明确的图像;良渚文化“神人兽面”丝毫没有神人骑兽的暗示,而只有“獠牙女阴”的兼体造型;王亥双手持鸟,并不为了登天,决不能把“方食其头”删掉;濮阳西水坡“龙虎葬”,根本不存在龙、虎、鹿三(足乔):《抱朴子》的“鹿卢(足乔)”,讲的是带轱辘的橇车,“鹿(足齐)”是硬伤性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9.
论汪曾祺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他作为本世纪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京派”文学的传人,其散文无不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他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只有散文,却是土产,渊源有自,可资借鉴汲取的传统很丰。①他的散文就是极好的承载了中国文人儒道思想相融相济的精神特点,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学创造。他出生于江苏高邮,这地方古文化渊源甚深,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汪曾棋说:“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②他的家是一个带有浓厚儒家文化色彩的开明地…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独特的文学世界根源于他对世界独特的认识方式。汪曾祺将世界看作一个以人为本的整体,人与他者在整体的宇宙中共在,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是超越在场。汪曾祺由此而来的艺术观念从文本之内指向文本之外,他认为艺术存在于由在场到不在场的想象空间,想象是沟通在场的生活世界和不在场的意义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