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唐诗外编》,收童养年先生辑录之《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童先生在较长的时间内,“留心辑补,随见随抄”,化了巨大的劳动,共得诗一千余首,摘句二百三十以上,词三十一首。是书集吉光片羽于一编,补《全唐诗》的缺漏,大大俾益于唐诗研究,这是值得欢迎的。全书偶有疏误的地方,如《全唐诗》已经载出的,不必补收;有些条目征引资料,时序过晚,可以另行补出较早的出处;也有一些条目误录。笔者通读全书,在含英咀华的同时,随手记下“溯源”、“志异”的资料若干条,愿为童先生添砖、补罅,以表助成的衷意。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刊出部分条目。  相似文献   

2.
年前,撰《全唐诗无考卷考》,已刊《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2期,意欲对《全唐诗》中无世次爵里可考的诗人,作全面的梳理。今撰续考,一考诗人时代生平,二查核诗之载籍出处,三甄辨作者及诗之重出、误收。本文包括《全唐诗》卷七七一至七七三中全部诗人共40家,不当之处,尚请教正。  相似文献   

3.
(一) 最近,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这部一百二十余万字的著作包括修订过的《全唐诗外编》及新辑的《全唐诗续拾》,共收诗六干三百余首,句一千五百余条。它不但全面清理总结了近当代学人嵬辑唐五代佚诗的成果,而且在新佚诗的发现与鉴辨方面有极丰富的创获,体例上亦有创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出版标志着唐诗(?)工作的重大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嵬罗的宏富。《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1705)编成后不久,日人市河世宁(旧署上毛河市宁,1739—1820)就开始补辑佚诗,成《全唐诗逸》三卷。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将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合刊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收集唐语资料,翻检史书之余,兼亦浏览《全唐诗》一遍。取舍之间,常为“一作”苦,遂又自不量力,试作校证。参读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史语集刊》九本,得益良多。仿岑先生之作,偶有所获,亦笔录成文,积久得二百余事。今摘引三十则,撮录证语,就教于同志。其大要,不过以史证诗,以诗证诗,旁未及逮。区区之作,唯期得为《全唐诗》整理工程添半砖片瓦。校引诗例,均取自中华书局《全唐诗》平装本。引例之后,概注页码,以备复检。史书引文,均取之中华书局标点平装本分部  相似文献   

5.
清人所辑《全唐诗》,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一在扬州天宁寺开局刊刻,至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初一刻成,愈时一年多。是书卷帙繁浩,为宋以来唐诗诸本中之最完备者。但是,如前人早巳指出过的,《全唐诗》编得很草率,舛误不少,需做大量的增删、考辨、校勘等工作。闻一多先生《〈全唐诗〉校读法举例》,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李嘉言先生,《〈全唐诗〉校读法》、《改编〈全唐诗〉草案》等,作了大量勘误工  相似文献   

6.
我于1985年初完成《全唐诗续拾》初稿后,即转而着手于唐文的补辑,并于次年获得中华书局编辑部的支持。至1991年11月完成全书,凡得唐文5850余篇(包括仅存残句者),作者1800多人,编为《全唐文补编》160卷。一《全唐文》是怎样编成的,当时利用了哪些典籍,编纂质量如何,加上陆心源所补,唐文还有多少孑遗,这些问题在我补辑唐文之初曾反复考虑过。现在已经知道,《全唐文》是以内府所藏《全唐文》为基础编成的。这部旧本《唐文》今存与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方于的诗集《玄英先生集》初编时为十卷,成书于其去世不久,录诗三百七十余首.宋以后有多种刻本、抄本,但其诗至宋代渐有散佚与误收,经宋、明、清几代学者的考订、辑补,现存最为完整的版本为清御定《全唐诗》本.《全唐诗》中所收方干诗作,除去已经前代学者考证为误收的十首外,其本集中重出一首,还有与贯休、戴叔伦、杜荀鹤重出而不能确定作者的五首,以及不能确定作者的一个断句,按目前考订成果,方干现存诗作三百四十首,断句五个.  相似文献   

8.
此卷之续,乃补《品赏录》四卷之遗,非为其一卷之续,实为品赏、史话、实录、载述诸卷之续也。何为以一卷之编,续四卷之遗?因其有遗则续,无遗则不续,固非小说家之意犹未尽强为之续也!爰是,此卷之续,杂品赏、史话、实录、载述而编,仿笔记体例,亦不分次第,聊供读者回味云耳!兼补《品赏录》之未足。  相似文献   

9.
《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出版)所收《补全唐诗》,由已故著名敦煌学家王重民先生从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中爬梳辑录而成,又经王仲闻、俞平伯、刘盼遂等先生校阅。《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一年第四辑所载《补全唐诗拾遗》,由王重民辑录、刘修业整理,采取了王尧的研究成果,并经阴法鲁先生等校阅,内容的完备与校勘的精审,较之《全唐诗外编》  相似文献   

10.
清编《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共收唐文两万余篇,为研究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是,这三本书中也有不少重出误收的篇章。本文作者在参加《新编全唐五代文》工作时,经过爬罗剔抉,考出了百余篇重出误收的唐文。这些都是劳格、岑仲勉等学者未曾涉及的篇章,对研究唐代文化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诗》的出版是一项巨大工程,其补充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披阅众多订补文章,笔者又得误收1首,重出17首,补遗11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所载《(方言校笺)拾补》一文的续篇,就《方言校签》三至五卷中未及校,或虽校而可补可商的20条,提出了校正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李建中、陈世卿、宋涛诸人名下还有二十余首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但《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数量庞大,除前人所论,又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全宋诗》误收唐诗的部分,共计24组59例诗歌,或重录于近同,或误收于相关,或错讹于无绪,缘例释证,甄别真伪,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全宋诗》所收僧人名下还有不少重出诗歌,诸如释重显、释仲殊、释道行等十六人,这些重出诗大多为一人名下两见,但也有一部分是《全宋诗》编者在据他书辑佚时产生,如《舆地纪胜》《宋艺圃集》诸书。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作品重收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郭祥正、朱翌、王銍三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本文对这些作品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和甄辨.  相似文献   

17.
说明在本学报1962年第一期发表的《全唐诗重出失注索引》的《序言》中,我们曾经说明:重出索引是用首句索引的办法作出来的。在重出索引初稿发表之后,为了继续订正其误漏,我们对于首句索引又进行了一次核查。今已核查完毕,除了补正重出索引约一百多条之外,我们觉得这个索引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资料。打算从本期学报开始,陆续将它公布于世,一则可供一般查考之用,一则也便于大家从其中继续发现问题。今说明其体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62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丛书综录三》614页载:“苏舜钦(宋)《闻见杂录》《苏学士集》《苏学士文集》《沧浪集钞》《沧浪集补钞》。”此解放后著录苏舜钦现存之著作,提到《闻见杂录》。按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编纂明人陶珽辑校之百二十(?)《说郛》内,收有《闻见杂录》一卷,题为苏舜钦撰,(近人张宗祥重校,民十六年由商务印书馆排印之一百卷《说郛》内未收《闻见杂录》。)明人吴永,辑《续百川学海戊集》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梅尧臣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诗》著录诗人9 000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 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王珪、郑獬、王安国诸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