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麦克白》与《琼斯皇》作为不同时代的作品,其成功之处都在于对人物心里深刻细致的刻画,而这种刻画又使用了相近的艺术手法-人物心理的舞台外化,但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两个剧本又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松辉先生在其力作<老子研究>中,把作为宇宙万有之本体的"道"界定为"规律",进而将"道"、"物"同举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并据此判定"老子是道、物(气)二元论者",这是值得商榷的.<老子>对"道"作了如下描述:"道"无名、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先天地生."道"显然具备无限性和无规定性的本体特征,其他任何范畴均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而"物"不过是形下之器."道"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特征一经确立,<老子>是道一元论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5.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说《英国病人》中有两大突出主题:爱情与创伤。通过分析战争背景下几对恋人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在身体、精神、信仰上的创伤,表现战争对人类情感的摧残以及战争遗留下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申鹏宇 《船山学刊》2011,(4):114-116
《大学》一文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是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深刻总结。《大学》与孟子、荀子的义理关系非常密切,从孟子、苟子的学说入手阐发《大学》的义理是很必要的。《大学》的八目中诚意、正心这一正德路向体现了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格物、致知这一求知路向体现了对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学》八目由内而外,层层演进,是合内外之道,是对二者学说的贯通。  相似文献   

8.
《天堂》是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延续了古尔纳“用英语书写非洲故事”的特点,借由非洲孩子优素福的被奴役经历,再现了非洲殖民史。小说运用大量隐喻进行隐含叙事,以揭露殖民给非洲带来的创伤,从而聚焦身份认同的多重危机,对探究后殖民时代处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异邦流散群体的去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安妮宝贝的写作受到当代中国文坛的关注,由于她高度主观性和自传色彩的写作方式,对其不同时期重要作品《彼岸花》、《二、三事》和《莲花》的心理分析,可以有助于对叙述者自我剖析、自我疗救的心灵历程做出深幽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文学界开始从人类整体出发呼唤和平、反思战争,并对战争中出现的屠杀、性暴力等创伤记忆进行研究。《天皇的礼物》作为伤痛记忆的文学文本,就呈现了“慰安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被卷入战争并成为男性战争牺牲品的历史。文本背后,作家泰瑞莎·朴也从战争催生出的压迫制度、战争导致的人性扭曲、战争引发的生离死别等三个方面,对“慰安妇”的战争创伤进行多维度的文学阐释,以期将“慰安妇”的创伤记忆转化为人类历史共同的经验教训,进而警醒世人对战争和性暴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10):152-160
张爱玲亲历的香港战争对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但她在散文《烬余录》中回顾往事时,却仅忆起一些不相干的事。此一矛盾现象,根据创伤理论,张爱玲在战争中的冷漠表现,是创伤规避心理所致。但规避不等于复原,创伤的"延迟性"与"反复性"注定了战后的张爱玲不断受其侵袭。为了摆脱创伤梦魇,她利用文学书写反复再现原初创伤情景,把战争创伤体验宣泄到作品中去,以此来疏导压抑情绪,以期达到克服创伤的最终目的。但遗憾的是张爱玲耽溺于"古老的记忆"和世俗,止步于虚无,最终难以完全克服创伤而获得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骆谋贝 《天府新论》2021,(1):152-160
无意识若突破意识阈限将对意识产生压倒性效应,宗教可充当个体与无意识经验的中介。在欧洲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的象征系统将个体无意识内容投射到外部世界,从而避免正面接触无意识的危险。新教切断了无意识中的宗教经验向外投射的渠道,无意识的打开意味着强烈精神痛苦的爆发,一战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其表征之一。拥有固定形式的传统宗教教条和仪式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心性秩序,而东方宗教提供的“活生生的象征”内在于人的灵魂,个体无须通过教条就可直接体验到它。印度教中的“真我”一方面有助于现代人超越灵魂的分裂状态,另一方面强调自我已被消解的心境,对西方自我中心主义起到纠偏和补救作用。毛姆借这部小说思考了创伤与意识、创伤与身份、生存等相关问题,在现代性危机语境下赋予东方宗教极高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雎》是一首形象化的说理诗。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室家之道对于天下之理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室家之道的意义的高度重视,是后来儒家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的滥觞。得出这一结论,不仅有《关雎》的文本依据和《诗经》其他篇章的内证,还有周初的史实依据和周初的礼乐制度的依据,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观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西游记>前后相沿叙述三藏法师西行取经故事.三部作品在以取经作为核心主题的同时,均将取经团队成员通过经历取经获得救赎、求得正果作为副部主题.<诗话>中救赎主题已出现,由于<诗话>是一部简陋的面向世人的"俗讲",其简陋与不成熟使救赎主题没有能够覆盖取经团队全部人物,面向世俗的特点则使救赎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杂剧>出自名家,对救赎主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丰富,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受了度脱剧的影响.<西游记>中救赎主题最终统帅取经团队所有人物,救赎主题完全确立.明代"心学"影响巨大,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这些都对<西游记>救赎主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物二元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阐释与发挥.太一与老子的道是同一个概念,道就是规律.由于老子"物形之"之"物"没有明言,庄子把"物"理解为气,而<太一生水>把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以及天地未生以前只有水这一传统观念,及老子哲学重水的特点,导致了<太一生水>作者对"物"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派时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辱骂伤破了我的心。我又满了忧愁。我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我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着一个。———《圣经诗篇》“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祥林嫂反复向人诉说她凄惨悲愁的故事。起初还很有效,男人会收敛了笑容走开,女人们会赔出许多眼泪。但后来她一再说,大家就厌烦得头痛。“我真傻,真的……”“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别人打断她的话,不仅没有了同情反而充满不屑、鄙夷。“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  相似文献   

17.
《贝拉罗莎暗道》的主题是种族创伤书写的遗忘与反思。作为一部反思小说,它描述了创伤如何被压抑的过程,讲述了种族创伤记忆的幽灵再现对匿名叙述者的精神折磨。通过描写创伤记忆的抑制和播散,这部小说辩证地思考了创伤的记忆与遗忘的关系。同时作者描述了美国犹太人信仰的一种新的趋势:上帝信仰逐渐衰落,世俗信仰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8.
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掀开了我国心理救助的帷幕。十四年来,我国遭遇了多次大的灾难,直至5.12汶川大地震。我国的危机心理干预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从无到有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我国危机心理干预及现状、危机后的心理创伤及“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Post traumatic disorder),儿童是“危机心理干预”的主要群体等问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作品《在异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对人类的身体、心理以及人际关系造成的巨大创伤。战后的生活环境冷酷无情,人们彼此相互疏远。面对着绝望的生活环境,海明威塑造了坚守勇气与尊严的"准则英雄"形象。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在身体、精神、社会关系的创伤以及准则英雄的人物形象,试图从中探究海明威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关帝信仰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关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民间对关帝信仰的心理接受。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叙述:《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重义品格增强了百姓的英雄崇拜心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弱点符合民众正反同体的心理。因此,当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后,更扩展了社会上的关羽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