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戚福康 《学术交流》2006,(10):20-26
言子儒学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在孔子礼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为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二是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推进为全民教育、目标教育、适时教育的理论;三是更注重实际才能的用人思想。与此同时,从孔子儒学流传的过程发现,言子是孔子儒学至孟子儒学之间的最重要的传人,因此,深入研究言子儒学,对于原始儒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孔学堂》2015,(4)
世界儒学不是现成既有的儒学,而是经过变革的儒学。这涉及对儒学的理解。儒学最核心的观念结构是"仁→义→礼→乐"。"仁"是仁爱精神,这显然是一种普遍的理念,无须变革。"义"即正义原则。儒学有两条正义原则:一条是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出于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的动机;另一条是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适应某共同体当下的共同生活方式。这两条原则显然同样是普遍的理念,无须变革。"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规范与制度,所以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没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孔子指出"礼有损益"。儒学需要变革的,首先是礼。"乐"是指在礼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形式。一方面,任何社会共同体都应当追求和谐;但另一方面,由于乐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不同生活方式下的社会和谐形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乐或社会和谐的形式也是需要变革的。以上这样一个理论系统,应该就是世界儒学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显然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它对于世界文化新秩序的建构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三统并建"是牟宗三对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总体规划,而究其实质,仍是儒学"内圣外王"的老话题。儒学第三期发展说所依据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大纲,是一种"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对于解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以及世界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意义的失落"的困境,都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牟先生只是开启了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的开端,并做了初步的疏导和富有建设性的探索,并没有真正完成新儒家外王之学的重建。其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仍旧未能彻底突破道器二分、中体西用论的传统格套。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和复兴,必须正视牟先生的智慧,不能绕过,只能超越。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精神正在经历着冲突和裂变 ,其中 ,有两种于 90年代初迅速兴起的文化思潮特别引人注目 ,这就是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本期我们特邀了我国著名的新儒学研究专家郭齐勇先生、郑家栋先生、颜炳罡先生、李翔海先生和姚才刚博士、王国有博士 ,对我国近年来新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反思。他们从不同的视域对当代新儒学加以定位 ,给予前瞻 ,在新儒学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及问题意识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 ,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有的学者认为 ,现代新儒学光大了中国人文精神 ,对世界现代病提出了中国人的批评反省 ,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另有学者则认为新儒学没有真正找到重新切入已经大大改变了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途径 ,儒学只能够作为“游魂”走入新世纪 ;还有的学者从抽象的文化观念、脆弱的理论前提、虚假的问题意识、消极的实践意义几个方面探讨新儒学的缺陷。这些争论很难完全达成共识 ,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的回观——后现代视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回观——后现代视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观李翔海本世纪20年代初期,梁漱溟在一片西化声浪之中提出了一个以“世界最近将来的文化将要向中国文化复归”为基调的东西文化观。而今,历史已经从世纪之初走向了世纪之交,在中国文化继续完成从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的同...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学、新人学而进入和合学的探讨,认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首要价值,是超越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尝试。作者指出,宋明新儒学的缺陷是把此在所以然与彼在所以然混淆起来。现代新儒学接着宋明新儒学讲,而有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之分。现代新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以民族生存的关切情怀,以融摄西方文化之新,而归宗为儒学的精神价值,并以重建儒家形上学为理论核心,以重立儒家理想价值为职志,以开出现代新“外王”为标的,体现出对于文化危机的反思,意义世界的追求,终极关怀的寻觅。但在当前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都有成为旧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从儒学第三期的多元背景、如何走出儒学第三期发展误区、从回应中发展儒学第三期、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可能性途径等几个方面,为儒学回应现代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为儒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能性的途径。杜维明认为,儒学第三期发展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多元背景:首先就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前提,其次是儒门淡薄的现实,第三是要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最后是要弄清儒学的渊源。在探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时,杜维明强调有以下误区是必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中西对比时的强人政策,儒学传统与儒教中国,儒学复兴,汉字文化圈,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杜维明认为,当我们讨论儒家传统能不能继承发展的课题时,必须回应由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以下问题:科学精神的问题,民主政治的问题,宗教情操的问题,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对启蒙心态的反思问题。在讨论儒学能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时,杜维明认为有以下的可能性途径:思考模式的问题,学科合作研究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文明对话的问题,培养儒家公共知识分子,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现在讨论儒学第三期的发展问题,就是在全球化与世界化的背景之下来设计儒学如何走出东亚,成为世界的儒学。在回应现代性危机之时,要拿出儒家的资源,开出儒家的药方,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东亚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六年甘肃省哲学学会年会着重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党内政治生活原则进行了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认识:①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内容。理由是,儒学中固然有很多很好的人类知识和人类总结  相似文献   

12.
《孔学堂》2015,(4)
儒学道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观儒学道统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早期追溯,从伏羲到周公,以文王仁政和周公之礼为代表;从孔子到汉儒,以孔孟仁义之道为代表;从韩愈到程朱陆王,以超越时代的心传说和天理论为代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现代新儒家,以由内圣心性之学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说为代表等几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由古到今的发展阶段。儒学道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与传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和各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了中国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斯·韦伯关于儒学无法开出或阻碍开出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判断是错误的,这是由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全部经验事实缺乏足够的认识。从孔孟到汉宋儒家的经济思想正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由经济思想。在儒家经济思想的导引下,自唐中叶到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特别是北宋经济已具有“近代”特征;就经济和生产力的意义而言,以儒学为命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与现代西方文化的接触之前已经为现代资本主义造成了“基本条件”,完成了现代化的文化预备。可见,儒学文化具有现代化基因,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4.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儒学比较,是我们从文化史角度解开近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之谜的一把钥匙。近代日本社会正象明治维新时期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所说,是“论语+算盘”或“东洋论理+现代西洋科学技术”的“儒学资本主义”。近年来国际日本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已经融合成为民族心理和国民深层文化的儒学思想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中日儒学比较,对于探索日本经济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对于挖掘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合理成分,对于建立既符合我们民族特点。又能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儒家思想公元5世纪前…  相似文献   

15.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16.
曹刚  唐凯麟 《唐都学刊》2000,16(4):15-19
儒学之所以为人学除了春秋社会的特定历史原因,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文章因此追溯到人类文明的门槛,从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进程中发现,与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对象的西方文化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其典型表现是西周的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作为孔于思想的源头和反思对象,决定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的人学性质。文章还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儒学中“人”的存在特性。  相似文献   

17.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8.
我看儒学     
我看儒学赵俪生一儒学是一个文化体系,是世界上几个巨大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就其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说,在几个大文化体系中它是很突出的。我们说它是一个文化体系,就是它基本上不是一个政治体系或政治思想体系。因此不存在它和某一政治思想体系谁取代谁的问题。也不...  相似文献   

19.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日本]沟口雄三(一)对于中国,20世纪是一个变化巨大的世纪。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1911年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日中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及即将来临的1997年的香港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