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目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状况,并从加强运用多学科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类型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四个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系统的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以生态旅游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概念;分析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特点、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现状;构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框架,研究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的系统效应和相关指标体系。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理论是生态旅游活动正常、有序、合理进行,实现保护旅游地环境、使旅游者满意以及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系统动力学的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研究是实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从系统论角度,提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由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旅游参与者承载力子系统以及生态旅游业承载力子系统四部分组成;给出各承载力子系统的构成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各子系统承载力和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的因果关系图说明了相关因素变化对各子系统承载力的影响,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研究樨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活动,科学系统地确定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相应地提出管理调控措施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定义;结合前人的研究,以独特的角度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ECC)的指标体系与相关计算模型;同时以生态旅游景区安吉中南百草原为例,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实际研究与应用,并根据安吉中南百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现状,提出相关的优化方法、解决对策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意义及安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地域资源优势,并就支持和促进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意义和开发条件进行探讨,提出山西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并指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一个方向。在发展山西生态旅游农业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农业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既保持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又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内涵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构成,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是其资源空间因子,三港—黄岗山精华旅游线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空间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卡口作用,属于不完全游道;三港—黄岗山一线的日卡口承载力为1 450人次/天,年卡口承载力为359 020人次/年。这一环境承载力可作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承载量限制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山西省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农业省份,丰富的农业资源又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山西省的实际资源出发,分析了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可选择休闲观光农场、森林旅游、民俗旅游和一些融合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扩大就业,最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试图通过采取政府支持、农民参与和以市场为导向这些措施,加速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为山西农业、旅游业发展创造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自其概念被引入国内时起便引起了诸多学者及实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然而,大众化的发展模式所支撑起的生态旅游实践却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究竟应该是大众化还是小规模?从环境影响、游客体验和经济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不难得出生态旅游应该遵循小规模发展原则的结论。同时,合理地设定发展目标、科学管理承载力、小众营销、建立舆论监督机制等策略的实施对于保障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界定与发展背景的研究,提出了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泰山农业生态旅游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沿高铁站点区域旅游业的差异性发展有6大原则:基于自然资源条件差异的发展原则,基于人文资源条件差异的发展原则,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投资和供给因子)条件差异的发展原则,基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异的发展原则,基于景区景点及服务业结构差异的发展原则,基于省内差异和省外差异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基于差异性发展原则,湖南省沿高铁站点旅游业差异性发展要有相应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2.
政府制度建设中的道德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制度是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条件,政府制度的主要功能或核心内容就是给社会的各个经济主体提供合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政府制度的道德选择必然是利益冲突条件下的公共选择,是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支配下进行的。政府制度伦理的构建必须遵守以公正为准则,遵守生产力的最大发展原则、最广大的人民性原则、总量发展与动态平衡的原则、社会发展与结构稳定的和谐性原则、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有四大原则: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三分”原则,主体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基础性就是打好基础,达到发展的基本要求;“三分”就是分段、分层、分类发展;主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塑造城市旅游品牌的意义在于通过旅游品牌化,提升城市旅游内涵,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应在区域背景原则、体系构建原则、个性化原则、兼容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主要依托区域旅游协作背景,强化精品建设,优化行业管理和环境建设,整合品牌传播及创新发展城市旅游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伦理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主要伦理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已陷入困境。在批判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身就内蕴了一种伦理取向 ,公正原则是其基本伦理原则。坚持伦理公正原则 ,确立有机生态发展观念 ,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行为的道德评判应遵循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所确定的善恶标准。具体包括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原则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尊重人性的原则 ,企业行为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原则,它对于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今西方国家在人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奉行的是一种与之相反的竞争发展原则,导致了人的发展危机后果,以其历史教训证实了人的共同发展原则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共同发展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超越西方的卓有成效的关于人的发展道路,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刍议——以系统法学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发展中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国际环境法的一条主线。国际环境法是在保护国际环境方面协调各国行动的法律,只有各国切实履行国际环境法所规定的义务,建立健全本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一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原则,为国内法与国际法所确认,着重强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通过以系统法学为视角,对这一原则的基本要素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作了系统内部和外部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以求在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加强原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权:一种新的发展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渐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权来看待,其法理依据主要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等。后京都时代碳排放权的分配应考虑发展需要、人口数量、历史责任以及公平正义原则等因素。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在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应逐步实现从"差别原则"到"共同责任"的转变,在加强与发展中的大国协调的同时,适当支持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要求,并重视碳排放权分配中的发展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