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孔子是轻视妇女的始作俑者,这好象已成为“五四”以来的定论。这一观点的根据,是《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我们认为,孔子非但不轻视妇女,而且是充分尊重妇女的,现试辨析如次。我国学术界公认: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孔子思想的可靠资料,首推《论语》一书。孔子在这部书里,谈得最多的是他所倡导的一个“仁”字,约略统计共有109次之多。由此可以窥见,“仁”这个概念原来就是孔子思想的整个体系的核心。要摸清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谁难养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钱穆在《论语新解》里一度认为女子小人是指先生的妾仆们,但在《论语注疏解经》里早就印出了“……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由此可知:“女子”是泛指的,而不是特指的意思,又有今人文化太保,李敖也声言“女子”是泛指。如果说个别的女人、小子,惹怒男人们而使其大鸣不平,骂一句“女人难养”也就算了,可既然是泛指,就有些不太对劲了。一贯认为“女人难养”这是男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根所在。男人总是站在饲养的角度看女人,把女人作为他的私有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了几千年,女人也以男人为轴…  相似文献   

3.
对于《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有学者从各个角度重新阐释,力图表明孔子没有歧视女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后发现,他们的论据都站不住脚,传统解释还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女性观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论语》文献学来考察,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而非歧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为女子鸣不平,并非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需要的故意曲解。为此,应从文字训解、社会思潮或传统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辨证,以还孔子女性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孔子《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之二十五章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在长期封建社会中都作为对妇女歧视压迫的“理论根据”,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的近百年间,则成为孔子学说反动的“铁证”。笔者们于近十多年来系统讲授《论语》,始发现自古迄今,包括历代一些大注释学家对此章均未能揭示其真谛,致使孔圣之至理名言遭到严重歪曲。现将笔者们之研究所得,从以下诸方面予以阐述,以为孔圣正名。一、解词理解此章文义关键在“唯”、“女”和“与”三字,尤以“唯”、“女”为最。迄今为止,以往的《论语》研究家,在对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孔子尊重妇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泰伯》载:武王日:“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文中“妇人”传统解释为“妇女”,如朱注引马氏说,杨伯峻《论语译注》,张以文《四书全译》等。这种解释似成定论,从而作为孔子重男轻女的证据。匡亚明先生就说:“孔子束缚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辅助他治理国家的巨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自己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孔子评传》第278页) 按…  相似文献   

7.
孔子“女子难养”说公案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此说在近代被视为孔子轻视女子的铁证。今人不同意近人说法,阐发了一些新的解说。由此,孔子的"女子难养"说成为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梳理传统注家、近现代学者与当代学人的研究,呈现诸诠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反思其方法论问题,对于解决该公案确有帮助。在面向"历史的、文本的"经典解读时,文本自身的逻辑结构与历史语境相结合,才能真正体察孔子"女子难养"说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9.
孔子尊重妇女还是歧视妇女,自古以来有很大争议,但是仅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能得出孔子歧视妇女的结论,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理清"女子"与"小人"所代表的是哪个群体,唯有如此才能正确领会孔子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孔子的重新评价,他说的一句话又被引用起来。那就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对“何有于我”应怎样理解,向来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见于《十三经注疏》本,认为那是表示“不难”之辞。另一种见于朱熹《四书集注》,认为那是表示“不敢当”,是“谦而又谦之辞”。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这些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光明日报》1978.7.18《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更早则见《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又有人译为:“在我这里有什么呢?”即“这三件事我都没有。”(王力《古代汉语》1978年重印本,更早则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两种解释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汉书·儒林传》说司马迁曾经向孔安国“问故”,可见司马迁原来是孔安国的弟子。孔安国做过《论语》的训说(见何晏《论语集解序》),因而司马迁对于孔安国《论语》的训说,照理未尝没有所闻。至今看来,司马迁所有叙述到《论语》的地方,就很可珍贵,可供采取的胜义确实有的。兹举一例如下: 《论语·子路》说: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单从《论语》的简单字面上,我们完全看不出孔子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讲这话的。读了《史记·孔子世家》,才明白孔子说这话是在卫国的时候。《世家》说:  相似文献   

12.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富世平 《船山学刊》2005,(4):100-102
学术界对《论语·阳货篇》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有各种不同的句读和解释,但由于多就事论事,或者有先入之见,因此不论观点正确与否,论述都不能令人十分信服。本文将此问题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是孔子说的,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述。这句话很难理解,早在朱子编撰《四书集注》的南宋或更早就已无法解释了,长期阙疑。但不少学者认为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很重要,故还不断有人研究,但总是无结果。“有教无類”所以难理解,症结在于句中的類字。類,现在简写为类。原来的繁体類字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高徒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何晏于《集解》谓:“小道,谓异端”。清人焦循《论语补疏》说:“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故小道为异端。”《论语·为政》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却不同寻常,欣赏这些“小道”,认为有“可观”之处。子夏有这样的见解,却又自相矛盾地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令人顿觉圆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18.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以往,注《论语》的各家几乎都把“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解释为孔子要复兴西周之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也”;韩昌黎《论语笔解》释:“能复修西周之政,志在周公典礼”;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译:“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哩!”“四人帮”更把这句话奉为至宝,解释为“孔子要让周朝的奴隶制度在东方复兴”。我认为,这是对孔子本意的严重曲解。首先,从字面上来看,把孔子所说的“如有用我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孔子对作为大夫的季氏动用天子舞乐的批评。传统意见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违背周礼的僭越行为。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异议,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维护周礼的表现”。因此,引起争论。本文认为,传统说法和新解是甲说此而乙谈彼,并不构成矛盾,但具体到《论语·八佾》中孔子所批评的“季氏八佾舞于庭”,则以旧说为是。旧说认为,季氏将八佾舞“于其家庙舞之”,所以认为是违背周礼的僭越行为。汉马融注《论语》本句说:“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又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束脩”与“志于学”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