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以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主要线索,贯穿了20世纪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女性的一日故事.小说中三位女性分别身处二十世纪初、二战后、以及世纪末的不同年代和美美不同的社会文化,他们独立而敏感,试图寻求自我以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三位女性的追求总是事与愿违,他们一直活在死亡的阴影下,不仅要经历自己的生死,还要面对挚爱的死亡,但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对生死的思索和不安(选择自杀和逃避死亡)使他们最终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自杀是一种犯罪;活着是为了别人,而死亡是为了自己";通过理解伍尔夫的"重要的瞬间"--"要永远的直面人生",使他们时生命的理解得以升华.他们理解死亡,超越死亡,满怀对生活的热情,对爱人的恋情、对家的执着,奔着未来而去,甚至肩负着亡人的那份对生活的热情,显示出他们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以自足的意义和价值.小说表明,平凡的个体在经历了由死亡带来的顿悟后,可以升华为不凡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需要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杀其深层的动因是不合理的生命观。高校德育理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生命中的痛苦及对死亡的合理认识并在责任担当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由此起到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需要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自杀其深层的动因是不合理的生命观。高校德育理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生命中的痛苦及对死亡的合理认识并在责任担当的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由此起到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没得重病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人没有到死的时候,亦不懂得生命的价值。死是无须理由的,生却有待于证明。生命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故而要善待生命。死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杀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死亡@象。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自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却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对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估计是这一数字的IO倍。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因…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面对死亡是痛苦的。近些年来,之所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青少年对生命的祛魅和异化,因此加强对生命意义的引导性探讨,促使人们加深对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是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死亡言说的尴尬——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在政治、文学、生存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指出这是他们的生命境遇处于深度尴尬状态的必然归宿。它不是无谓的牺牲 ,而是以殉道的方式启迪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和追问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某高校1 0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2.9%的大学生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为6.0%.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及生活自主三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具有预测作用,其中,生命价值维度对自杀意念最具预测力.因此,可利用生命意义感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提早进行自杀预防.  相似文献   

8.
高松寿 《南都学坛》2006,26(2):46-49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青年学生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新闻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9月,某高校要求五千多名新生与校方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声称“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该免责书,折射出青年学生践踏生命的现象和学校对学生自杀问题的焦虑。本文期望,通过思考死亡话题,让你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学习“准备死亡”这门必修课,让你去拥抱和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0.
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也可以用于对中国古代自杀案例的研究和探讨.在《红楼梦》所描写的11个自杀死亡案例中,每个案例都面临着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以及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等三种压力源,但却都不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的压力源.这表明,在《红楼梦》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自杀死亡者往往同时面临着几种不协调的压力源,他们的死亡是这些压力源所产生的不协调压力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学生生命智慧现状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采用“生命智慧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9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生命智慧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技能智慧及家庭智慧水平最高,学习智慧水平最低;2.大学生生命智慧与自杀意念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命智慧的多个因素与自杀意念各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显著;3.大学生生命认知智慧与生命非认知智慧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2.
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我国青少年存在高自杀率的现状(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推进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就生命教育的概念、意义、内涵作用和实施途径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社会必须营造"生命教育"之氛围,学校教育应积极推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的现实存在即拥有生命,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先决条件,存在着的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之后,大学生群体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出上升趋势。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至少已进行了30年,我国开展这一工作可以说已经起步但没有达到系统、理性、体系化的高度,还是个薄弱环节。大学校园频频出现的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说明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已是迫在眉睫。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力支撑。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至少有六个方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自杀愈来愈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很多动机可导致女性的自杀。自杀归根结底是一种绝望的表示 ,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但与一般自杀的原因及女权批评的论调不同 ,文章试图证明 ,《晚安 ,妈妈》给我们作出了对死亡定义的新的阐释。该剧通过剖析主人公心灵 ,解读她为寻找现代社会所给予的或所剥夺的人的、尤其是女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做的努力。主人公最终用自杀获得了对自我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局限性。直接导致自杀的原因是人生意义感的丧失,特别是核心价值合理性的瓦解和丧失。教育工作者应在人生意义的救治方面有所反思,给予应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宋代女性自杀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资料所见121例宋代女性自杀现象为研究基础,分析其自杀原因。认为宋代女性自杀原因大致分为个人型、社会型、综合型三类,其共同性质都属于女性在生活平衡被打破以后,被迫用自己的身体进行的消极反抗。  相似文献   

18.
生命本身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具有高尚的意义。进化的结果使人类可通过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感。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使脑内奖赏系统获得刺激,就会带来生命具有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生存的欲望是一切生物体最具特征的属性,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这种欲望。自杀主要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它并非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抗精神病治疗和适当的社会交往可以预防自杀。由于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大脑,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去适应各自大脑的特征。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伤害,政府就应该允许和保护人们自由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9.
高自杀率的客观现实需要研究者正视并关怀我国的自杀问题。研究现状的不足主要是研究者缺乏对自杀现象的意义理解,以及缺乏对自杀现象的区域差异的解释。自杀研究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理论传统忽视自杀的社会因素,将自杀的社会当作高度同质性的实在来处理无法完成理解自杀现象的区域差异的使命。自杀研究的实证社会学理论传统无法逾越作为个体的自杀与作为整体的自杀率之间的鸿沟,过于倚重统计数字的研究方式使其容易落入"统计自杀"的窠臼,而脱离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自杀"。从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出发,将自杀行动作为分析单位,建构自杀行动的理想类型,并借此理解自杀行动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自杀的区域差异当能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开辟新的自杀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青少年自杀现象引出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生命价值引导等问题 ,提出学校教育应挑起生死教育观的重担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 ,从而塑造健康而完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