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孟谦 《社区》2001,(2):39-40
李光羲 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剧演员 1956年因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而成名,并在柴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阿塞拜疆的《货郎与小姐》、民族歌剧《刘胡兰》、《阿依古丽》、《第一百个新娘》、《夺印》等歌剧中任主角。1964年参加《东方红》大歌舞,演唱“松花江上”。几十年来,在音乐舞台上保留着上百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外曲目,如“相逢在匈牙利”、“红日照在草原上”、“牧马之歌”、  相似文献   

2.
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及民族精神。《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歌剧类作品中的杰作,同时也是俄罗斯歌剧史中的一块瑰宝,它既是俄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价值的体现,也是柴科夫斯基本人歌剧审美特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叶甫盖妮·奥涅金是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在“他最心爱的作品”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妮·奥涅金》(又译《欧根·奥涅金》)里塑造的一个文学典型。也许是受“俄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关于多余人题材的讨论”的影响,许多评论家一直把奥涅金定位为“多余人”,对其性格分析也多采用“消极因素多于积极成分”(而这种积极成分往往是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的观点。对之冠以诸如“自私麻木”、“冷漠”、“损人利己”等贬词。  相似文献   

4.
《欧根·奥涅金》(通译《叶夫盖尼·奥涅金》,简称《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杰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异常显著的地位。其中塑造了贵胄子弟奥涅金的形象,开了俄罗斯文学中一系列“多余的人”画廓之先河。它描绘的俄罗斯少女达吉亚娜的可爱的形象,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某方面优质。《奥涅金》被别林斯基称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独特的诗体小说,运用了多变而严格的商籁体写成,其格式、声律、韵脚多有创造。由于《奥涅金》在艺术上的民族特色浓、俄语使用上以严格、多变、丰富、含蓄  相似文献   

5.
《叶甫盖尼.奥涅金》体现了普希金本人善恶之辨的人性辩证法。善良的动机可以产生善的结果,也可能产生恶的结果;恶的动机应该产生恶的结果,也可能产生善的结果。这一切对人物的行动,对情节的展开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爱情是伦理学的古老命题,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尤其是普希金叙事作品的灵魂之一。奥涅金对达吉雅娜的爱与拒绝是一种理性的爱。奥涅金作为一个"多余人",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把一生贡献给了他所终身热爱的音乐事业。他敏感偏执的童年、孤僻忧郁的少年、爱情与婚姻的挫败感使柴科夫斯基的大多作品中都糅合了感伤的情绪和因素。本文通过对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之《十月—秋之歌》的分析来阐述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伤感情绪,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柴科夫斯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柴科夫斯基把内心精神转化为具体音响形态的最重要的运作轴心。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选段《晴朗的一天》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咏叹调作品,一直活跃在声乐舞台上与声乐教学领域中.这首咏叹调是整首歌剧作品的转折点,也是歌剧中最具戏剧性魅力的精彩段落之一.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针对这一咏叹调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管窥普契尼歌剧中的戏剧性因素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连斯基论──普希金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思考雷华连斯基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他与奥涅金、达吉亚娜两个形象一起构成了这部“百科全书”的人物画面。对这一形象的意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一、性格方面,用他的朦胧空虚衬...  相似文献   

10.
这未必不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巧合。 一百五十年前,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成功地塑造了俄罗斯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个“聪明而无用的人”——“多余人”的典型形象奥涅金。接着,俄罗斯的优秀作家们又创造了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其中较著名的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果戈理《死魂灵》中的玛尼罗夫、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一八六九年,俄国伟大小说家伊  相似文献   

11.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通过他的音乐,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柴科夫斯基努力不懈地寻找与提炼本民族的音乐乃至精神的精华,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并以此成为他为人类艺术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交响曲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在旋律写作、标题音乐、配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曼弗雷德》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作品从曲式结构、配器手法、乐曲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达吉雅娜作为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常常被人们作为俄罗斯妇女美好道德形象的典范而代代加以歌颂。她敢爱敢恨,坚决果断,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选择的感情,仅仅因为爱着而坚持,但最终却让这份感情变成了一份——悲情。  相似文献   

13.
论悲剧人物     
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悲剧人物论的主流是悲剧人物是有缺陷有过失的人物而不是完美人物;人格分裂导致他行动变异、性格矛盾;牺牲于正面敌人暴力下的不是悲剧人物.<红灯记>不是"大悲剧".80年代悲剧创作更具有美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浅论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本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因其浓郁的悲观色彩和过多的西方话语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其实构成王氏接受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文化先行结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才是重要的,同时王氏悲剧思想与晚明清初之际的悲观主义文艺观念确实有着诸多暗合相通之处,换言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并非西方话语的移植和搬用,而是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5.
《史记》的悲剧性历来为世人所称叹,但对其悲剧的界定,多体现在悲壮人物身上,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基本特点,以惨烈的结局深化悲剧主题。基于黑格尔对悲剧的诠释,力图从冲突对立的矛盾双方入手,于双方的对立依存关系里寻求悖论的依据;且以刘邦为悲剧原形,以世人对其"无耻"和"大度"的评价为着眼点,既揭示其成功来源于"无耻"和"大度",又指出其失败亦归结于"无耻"和"大度",进而探讨个体在无法调和的悖论中所彰显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对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形象塑造投入了自己最深厚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历程投射于女主人公的形象中。在达吉雅娜身上可以看出与普希金相似的精神状态,也可看出普希金把自己某些缺失的精神层次寄托于达吉雅娜的形象上。达吉雅娜不仅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人物,更是普希金潜意识中的女性一面,折射出普希金的生命追求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席勒著名历史悲剧《唐·卡洛斯》在作者剧作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具有席勒青年时期三大名剧反对封建专政的昂扬激情,又开后来古典时期深邃宏伟的历史名剧的先河。本文试图从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人物刻画和关于"时代传声筒"的分歧意见等方面,对该剧做一初探。《唐·卡洛斯》这出发生在16世纪的宫廷爱情悲剧,如何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随着形势的发展,剧作家思想的转变,变成了一出政治悲剧,呼唤革命的风暴,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鼓舞人民去反抗专制暴政,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战。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的命运及精神世界的跌宕起落,通过分析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历史之教训提示我们在翻越现代化门槛的今天,应注重物质发展与精神提升的并驾齐驱,找寻并重返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