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直觉,是文学领域一种复杂的思维现象。纵观研究现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对文学直觉的认识分歧较大,二是多数文章对文学直觉的论述仅徘徊于现象描述,缺少本质揭示。这表明,文学直觉的研究,还有待于向文艺心理学纵深发展,真正揭示文学直觉的心理机制。本文将心理学“图式理论”和“自动化加工理论”引入文学直觉研究,力图在揭示文学直觉的心理机制方面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论直觉洞察     
关于直觉,人们提出了很多特征,但从根本上说直觉的本质特征是思维的直接的能动创造性,而这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创造性功能特征,即直觉领会、直觉洞察和直觉抽象。本文要论述直觉洞察,它是指思维对事物相似和差异的直接把握,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将论证“比较”是直觉而不是逻辑,由此引出直觉洞察的概念,并通过足够多的心理事实和科学事实说明直觉洞察的普遍性和创造性,同时阐明直觉洞察的心理机制和脑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妙悟,是由道家的“妙”与佛教禅宗中的“悟”,经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实践与理论积淀,由严羽推向成熟,再经后世深化而最终形成的核心古典美学范畴。它要求在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达到悟“妙”的境界,从而在创造中展现“道”;同时,妙悟具有可勘验性、可深造提升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神秘性。直觉,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只有零散表述,直至“非理性转向”潮流出现才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克罗齐、柏格森、马利坦与苏珊·朗格等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点提出了各有侧重的直觉说,但并未综合形成系统的直觉范畴。妙悟与直觉之间有差异,亦有契合,诉诸直觉的穿透力、追求审美创造、否定语言文字等共性特征为二者的互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对艺术直觉和灵感的“禅悟”——论严羽的“妙悟”说张玉霞张祖利谈论中国的诗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漠视的。他提出的“妙悟”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也有相当的价值。我们知道,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 直觉,英文叫作intuition,俄文叫作,均可译为“直觉”或“直观”,俄文的还可译为“直觉力”或“洞察力”。直觉同直观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直觉是“直接观察”的知觉活动,而直观按照一般的解释就是“直接了解或认识”。由此看来,直觉是直接洞察事物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既然是一种思维它就不能完全是感性的。例如我们听某人说的一句话,并未作语法分析就感到这个句子不通,类似这样的一些直接觉察”并非是感知,而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中介环节对句子的语法分析,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直接洞察,而非间接认识。在笔者看来。直觉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那种对世界的直接洞察观照力,它是人类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经过亿万年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感觉直接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了理论家”的那种洞察事物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笼统的“直觉”概念内涵缺乏清晰度,中国哲学的直觉概念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从而天然与西方哲学区别开来,在中国哲学内部具有语境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在实际话语氛围中还必然判别为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等多个意义侧面,从表现上看各侧面的直觉具有特定意趣。另外“中国哲学”是以儒、佛、道三教为代表的,三教的直觉内容和形式都有差异,这让“直觉”内涵更加丰富隽永。所以中国哲学“直觉论”有自身的特点,为此要做必要的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已经发现,人脑有分管直觉思维的“直觉区”.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工作以及科学创造发明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直觉,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是直觉”.①“我相信直觉和灵感”.②在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也逐渐受到重视.远在布鲁纳的早期著作《教育过程》中就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当重视发展他  相似文献   

8.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明创造与现代科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就根据自己的发明创造实践得出结论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语文学科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无时无刻不涉及到直觉思维,它对形成语文创造思维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语文学科绝对不能忽视对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直觉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威勒克认为:“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所产生的最有影响的理论”。美学史家吉尔伯特也认为:“克罗齐把艺术从歪曲它的杂质中解放出来,把艺术规定为抒情的直觉”,使美学“成为一门集中的、象胡桃核一样凝练的科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是中西古今交汇、渗透、融合、创新的学术盛世。在学术研究方法上 ,由西方传入的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直觉方法相衔接、融合而为学者们所关注 ,成为影响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注重生命和意境的现代新儒家便是典型代表。他们在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的认同和对“科学万能”的诘难中扬波而起 ,在方法论上强调对生命、生活的感受、体验和体悟。从梁漱溟、张君劢讲非理性的直觉 ,到贺麟讲超理性的直觉 ,再到牟宗三讲智的直觉 ,新儒家都表现出对中西直觉方法的批判、扬弃和融合创新的共同致思趋向。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肇始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由所“立”——发掘论证传统儒学的当代价值与所“破”——批判工具理性的绝对化倾向出发,视直觉为本体与发用的统一,并诠解出了直觉作为“德性之知”和“情意之知”的意涵。其阐发富含创见,但囿于早年的理论旨归所限,将直觉置于理智的对立面,强调了直觉的本能冲动意味,导致无法形成圆融的方法论,也难以建构严整的形上学体系。在意识到了局限性所在之后,弃直觉而转向了儒家的理性。然而,粱漱溟对理性概念的清理和阐发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 中西哲学独自发轫,源远流长。尽管各自因生长的土壤迥然不同,哲学思想自然差异朗现,但并非南辕北辙、大异其趣。就直觉思维而言,中西哲学异中有同、同中见异,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本文对此问题略抒己见。对待直觉的态度:崇尚直觉,轻视理智中国先哲谈论直觉甚多,诸如“体认”、“顿悟”、“诚明之知”、“湛然之知”、“藏识”、“禅定”等都程度不同地表达直觉涵义。张载肯定在人们的“天地之性”中有“不萌于见闻”而能“合内外于耳目之外”的“天德良知”;清初黄宗羲将知识分  相似文献   

13.
直觉在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最近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哲学分析与论证中,直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哲学的大量研究发现,直觉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直觉的可靠性因此受到了质疑,直觉的方法论地位因此受到了挑战。“直接论证直觉方法的认知地位”,“否认直觉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否认直觉多样性的重要性”,“否认直觉的多样性会导致不可靠性”这些策略在不同的程度上捍卫了直觉的方法论地位。正如多变的知觉在认知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样,直觉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不必然动摇直觉在哲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直觉思维形式的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但是,人们对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直觉思维形式——佛教的顿悟说却注意得不够,对它与现代科学直觉思维的关系问题更是被忽视了。本文就这个方面作点尝试性的探讨。佛教所说的“顿悟”是相对于“渐悟”而言的,是中国佛教史上关于成佛的步骤与途径问题上的一种观点。所谓“顿悟”就是指主体通过一种直观体悟的方法一下子触及佛教的所谓“真理”“佛性”的一种认识的飞跃。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直观体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济南大学文学院的杨杰副教授在《理性的直觉与直觉的理性——论美育在自然科学教育中的内在动力机制》的来稿中说: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内在机制是促进受教育者形成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相统一的文化心理机制, 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将知识内化为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学观与佛教密切相关。禅宗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种直觉近乎本能却相当高级,看似神秘而更内在。它极端浓缩了想象所需要的时间过程,扬弃了其中的自觉理性成分,把妙悟天开、天真发溢、意到便成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禅境崇尚顿悟,使中国艺术(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逐步形成了以淡泊、简约为极致的特征,其所凝结的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直觉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一项网上调查:94%的招聘经理承认,在做面试决定时,受偏见影响;6%认为不受影响。我认为此项调查,如果将“偏见”改为“直觉”,相信会有100%的招聘经理选择会受“直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美学史上一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李泽厚这样评价它:“如果说,钟嵘《诗品》和《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那么,司空图《诗品》和《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的美学了.如果说,就文学理论的全面分析研究说,《文心》胜过《沧浪》;那么,就审美特征的把握说,后者却超过前者.”对“审美特征的把握”显然包括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说.中国古代美学对艺术的深刻悟性,使它达到了很高水平,但重领悟不重分析、重实用不重纯理论的特性又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严羽的妙语说与克罗齐的直觉说的比较,试图对《沧浪》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有所阐发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新的视角和深度探讨了科学创造活动中审美直觉的特性、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异同、以及科学审美直觉与科学创造的关系。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是科学创造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出的一种对科学客体美的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较为迅速而直接的综合判断。科学审美直觉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它不能由创造主体作有意识的期待,而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它具有整体洞察作用的认识能力,其洞察作用是一种无需推理的直接的理智把握;故其形成所表现出的是高速、中断和飞跃。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就“异”而言,主要是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的中介环节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者在人类的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中都具有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