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区域民族史书写中如何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鉴于中国历史叙述中长期沿袭二十四史中业已形成的将中原正统王朝与周边"四夷"截然两分、彼此割裂开来的书写传统,以及中国历史叙述体系中民族及边疆因素长期受到相对忽视的现实,在当前区域民族史编写中,我们不仅需要检讨和反省传统上看待中国区域民族史的视角、立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兼顾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时代特点及需求,另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则是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整体过程和面貌的呈现。为此,文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民族史编写需要把区域民族史置于"三个互动"——即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汉与非汉的互动和农耕与游牧的互动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书写中将中原正统与周边"四夷"截然两分、彼此割裂的弊端,使区域民族史的编写具一种全局性的整体视野,从而更清晰和完整地呈现出区域民族史的发展轨迹及其作为中国整体历史之有机组成部分的特点和面貌。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做出了科学判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如何理解新的历史起点的特征,准确把握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将会有助于我们正确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光辉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条件下 ,中国民族史研究要获得更大的发展 ,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 ,必须大力提倡创新开拓的精神。近年来兴起的边政研究热 ,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现实社会政治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崔禄春 《东岳论丛》2020,(8):143-149+192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理论形成的起点。研究理论起点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认同。当前,思想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问题,观点不一。本文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理论主题、时间界定,以及主要创立者习近平个人思想发展历程等因素,把党的十八大确立为该思想形成的理论起点。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浙江等习近平地方领导工作实践时期,是该思想形成确立的准备期或萌发期。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起点在何时?以什么论著为标志?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思想起点应该比目前学术界的几种认定要更早些.以1933年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为标志,此后毛泽东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的论述,都以此为起点,并打上了这时思想的深重印痕.不仅如此,毛泽东这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展望,还深深地影响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论述.因此,毛泽东现代化思想起点时期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面对中国法治生成的既成事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起点。西方既成的法治发展历史不是法治发展的必然史,更不是法治本身的内在逻辑,中国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适合自身法治发展的具体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体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实、中国的文化特质等中国元素,同时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法治文化,如此方能使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开放发展并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和逻辑起点的探讨存在分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统一的。但是,历史起点不一定是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必然是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生产范畴。生产范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体系区分开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和逻辑起点统一于生产范畴。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形态史观是 2 0世纪以后在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一种西方史学理论。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除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外 ,应借鉴和使用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某些观点和方法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采用新的观察视角 ,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甘肃少数民族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欠发达省份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推进 ,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将得到超常规发展。但由于甘肃少数民族区域属甘肃的落后地区 ,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更艰巨 ,困难也最大。可以说 ,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少数民族区域 ,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农牧区。因此 ,研究并解决好甘肃少数民族区域的发展问题 ,是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范文澜以通史研究为基础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出了 :历史上民族融合是自然趋势 ,但同时必然伴随着民族间的残酷斗争。汉民族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化合体 ,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等一系列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民族史理论 ,不仅填补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空白 ,也拓展了民族史研究的视野 ,对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由于西方新史学思潮的传播和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的影响,民族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研究成果成批涌现,而且在新的历史观指导下,其研究领域大为拓宽,成果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平等民族观逐步成为当时许多学人的共识,蒙元史学、清史学、西夏史学等的兴起即是标志。这一时期的民族史研究虽远未达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的高度,但对推动我国民族史研究向客观性方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日本侵华导致的民族危机是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高涨的根本原因。当时昆明报刊就"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理论问题发起了一场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大讨论,对当时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西南边疆各民族历史沿革的研究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是当时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民族史及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还对中华民族抗战大业的胜利完成提供了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体现在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是其最新的成果。因此,本论文将研究放置在概念起源、时间界定、基本元素、理论内容这些方面,从全方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是邓小平理论,旨在通过研究让广大学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的民族史书写与日本东洋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仅从苗族史论来看,中国史家直接吸取了日本东洋史中关于苗族分类、苗族土著、苗汉竞争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为苗族引入了蚩尤这一英雄祖先,创造性地解释了百姓为汉族、黎民为苗族的的象征意涵。这种以后世民族分野倒溯历史、分割历史、强调历史上人种竞争的做法,强化了苗汉之间的异族关系,不利于中国民族的团结一致。近代中国学者为了摆脱东洋史的影响,在人种分类、民族源流以及叙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探索书写面向未来的中国民族史,并尽力在兼顾民族平等的同时强调民族一体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除了创新民族史撰修体例外,还在于书写双向融合而非单向同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代表性和标志性成果,其构建的历史起点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表现为: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逻辑肇始,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现实起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动力源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少数民族属于国际法上的少数人的组成部分。中国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忠实履行国际人权公约的义务,切实保护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进步和成绩。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必然会牵涉少数民族电影与中国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电影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等三个层面的关系。在媒介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广大电影工作者实际上无法避开现代性的视域来完成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表达,因而,放下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然前景开阔。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西周经历了从战争法则的弱化、分封制的产生、宗法等级制的产生等发展环节 ,完成了从礼治的产生到法律制度的产生之间的逻辑承转 ,西周完整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法律整体秩序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西周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