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交界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群山之间有一处浩渺宽阔的水域,那就是沪沽湖。在沪沽湖边生活的摩梭人,因为至今仍然遗留着走婚的习俗而引起众多学者游人探求的兴趣。走婚就是阿夏婚姻。阿夏即情侣,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婚姻结构形式。阿夏婚合、离散都很自由,青年男女在劳动、歌舞中荫生爱恋,产生感情,即可结为阿夏,开始走婚。走婚的男子随身携带喂狗的食物(防狗咬)、水(将水倒进户枢,以免发出响声)和小刀(拔门栓用)等到深夜翻墙进人姑娘的卧室,与之畅叙爱恋,共度良宵。第二天清早,男子又踏着晨露悄然离去。日复…  相似文献   

2.
一种风俗能在具体的形态中发现,而能用来打开古代社会若干神秘的锁钥,以及说明从来所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摩尔根《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8,9(1):19-24, 102-106
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两县境内的扎巴人(Zhaba People)与川滇交界处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Mosuo People)一样,至今被称作“走婚部落”。扎巴人族源也与古代羌人有关,其分布区域、地理环境与摩梭人亦相似,这是至今仍存在“走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根据进一步查阅文献及调查,扎巴人、摩梭人“走婚”能世代延续还有一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因,即长期坚守虽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为“走婚”明确范围、界限的规矩,其中最关键的是严禁血缘婚。在扎巴人、摩梭人传统文化保护中,这些传统规矩要注意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4.
居住在四川泸沽湖畔的蒙古族,在历史的演变之中,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历史和自然条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婚姻形式——走婚制。在民族发展史中,这一小范围的短暂的社会历史现象,引起了不少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川西藏区的扎巴母系制走访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敏 《民族研究》2006,(1):41-50
川西扎巴藏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纳西族摩梭人20世纪60年代的婚姻家庭形态惊人地相似,扎坝地区是迄今继泸沽湖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母系文化区。由于当地比较闭塞,受现代社会冲击较晚,走访婚和母系亲族家庭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母系制特点鲜明。这一调查结果为人类学对母系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田野样本。  相似文献   

6.
在辽阔的亚丁草原上,住着一支风俗独特的少数民族,这里的未婚男女依然过着“走妹”生活,还带着“群婚”色彩。我一不小心,跌入其中,享受了“走妹”的情趣与欢乐,最后却带着“走妹”逃离了那方纯朴的山水。初出茅庐入山寨1996年,我从广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之后,自谋到四川与西藏交界的亚丁草原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任教,那年我23岁。在乡政府下了车,我拿着乡政府工作人员给的地图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我进了村,遇到一小姑娘,我问她学校在哪里,姑娘拉着我走到一座木桥下喊“老三伯,来新老师了”。原来老三伯是这里的村长兼小学校长…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开会有会标,过节有节标,凡属集体活动的场合,都喜欢弄个标志。标志的使用始于何时,暂无从考究,但翻开历史的册页,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历史轨迹上,都折射着不同标志的光斑。标志的使用和更替,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就说居住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成丁礼裙(裤)、访婚报讯石和情带,也可算是他们婚恋习俗中的一种“情标”吧! 摩梭人的传统习俗,儿童满13周岁之日,家庭要为他举行“成丁”仪式。受礼者脱下从小穿的长衫,男的换上短衣长裤,女的换上百褶裙,当地人遂称穿裙裤为“成丁”礼。从此,他(她)就要从事一些主要的生产劳动,并进入成年人的社交活动,也开  相似文献   

8.
庄业理 《民族论坛》2010,(12):43-44
天真烂漫的学生时代,曾被《西游记》中描述的女儿国所吸引,女人们美如嫦娥,赛似天仙,神话般的女儿国留给我无限神秘,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9.
徐铭 《民族学刊》2012,3(3):24-28,100-101
扎巴藏族的母系制走婚习俗,历史文献包括当代的道孚县志都无记载.冯敏《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一书的“婚姻”部分首次运用人类学方法详细考察了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与父系制初期的婚姻家庭形态,并讨论其对人类婚姻体系演进史的意义、对偶婚比走婚进步的意义以及母系制婚姻存在的解释.透过该书的材料可以发现,扎巴藏族婚姻的变异与男女分工及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相关.面临村寨搬迁的扎巴藏族要妥善安置,不要影响如母系制婚姻家庭的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纳西母系亲属制与易洛魁亲属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曾经论述了母系氏族的早、中期结构。现在我们从纳西族的家庭结构入手,进一步探索母系氏族繁荣期的变化。 过去,我们在编写纳西族调查报告或有关论文时,将该族的家庭分为母系家庭、双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三种。后来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划分有遗漏之处,同时与氏族发展为家庭的历  相似文献   

11.
拉马文才  何建桦 《民族学刊》2023,(10):112-119+159
本文基于对凉山州美姑、甘洛、越西、盐源四县的田野调查,发现自抵制高价彩礼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实施以来,凉山彝族彩礼经历了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过程。无礼不婚,指彩礼在凉山彝族婚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没有彩礼就无法成婚。高价彩礼强化偿付和资助功能,使其在维系社会关系、婚俗礼仪上的社会文化功能弱化。以礼入婚,是指通过对彩礼数额的调整,使彩礼在功能和意义层面发生改变,并将其纳入新的文化系统中。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动态转变,表明彩礼仍然是婚姻缔结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文化价值是值得保留的。通过对彩礼功能与意义的重新整合,使之切合群众利益,这样彩礼作为彝族地方性知识才能具有兼容现代化的能力与空间。当前抵制高价彩礼的具体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彩礼在彝族地区所出现的变化如何影响其社会结构与文化系统,二者在移风易俗进程中的互动与整合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2.
“凿壁探婚”,瑶语叫“闹门墙”,是谈情说爱的同义语。这是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独特择偶方式。在荔波县瑶麓乡的瑶家村寨,凡有儿女的人家,家家都有专给姑娘们谈恋爱的房间(瑶话叫闺),外族人称探婚房。“探婚房”从每家新建房子时便开始设置。每个家庭的姑娘,都要在青春期后进入此房,等待小伙子的追求。上一代姑娘走完了,房子空下来,等到下一代姑娘长大成人;大姐走了,二妹进住,  相似文献   

13.
滇、川接壤的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由于多种原因,解放前在封建制度下还保留着浓厚的母权制残余。当时,这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衣度”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有些同志曾将这种社会经济组织定名为“母系家庭”。《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以下简称《论“衣杜”》,按,“衣度”  相似文献   

14.
壮族古代婚制的“活化石”广西南宁市郊县邕宁中和乡壮族的婚姻习俗与附近汉族基本相同,略为不同的是,出嫁娘临出门前举行与兄弟拜堂剪断红绸的仪式。其过程就是出嫁女子在要离开娘家之际,必与自己的弟弟在厅堂内一起礼拜祖宗,并剪断一条红绸,各拿一段披于肩上,然后...  相似文献   

15.
“卧牛”、“黑狼”、“白云”、“巨足”以及其他既有诗意又引人着迷的绰号,并不是美国西部电影中虚构的英雄人物。这些名字,过去那些在苦难中煎熬并为本民族的事业而献身的人使用过;而今,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平等权力而斗争的人,同样也还在使用。简而言之,他们就是居住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生活在美国的这些“红种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云南省的许多少数民族中,不久以前还流行着一种不同辈分的人互相婚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异辈婚”。异辈婚的产生与人类婚姻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它的存在又有着种种不同的特殊原因。对异辈婚进行分析研究是我国民族学界尚未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探索人类婚姻形态发展的各个环节,弄清原始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怒族最后一个“于古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月9日,我先去找匹河乡沙瓦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春生(怒族),请他带路去。我们刚要准备出发,在村民委员会旁做生意的一个大姐(大巫师波郁的大姑娘)。跑过来跟我们说,她的父亲昨天被老母登村民委员会的人请去祭献鬼,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我们即刻找一辆农用车到了老母登村民委员会去找他,结果我们去晚了一步,他已从请他去的那一家走了。我们又跑到他将要路过的村头去等候。我们刚一到村头,他就走过来了。我等不得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介绍,马上迎上去跟他握手,自我介绍,并迫不及待地说明专程拜访他的意思。知道来意以后,他自己也马上作了自我介绍说:“我叫波郁,今年84岁了,我已经老了。”采访是老人家从老母登村民委员会回他自己家的路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对毛泽东的"最后决定权"议论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最后决定权"赋予了毛泽东有决定一切的大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使用这个权力,毛泽东晚年犯错误与"最后决定权"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最后决定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杨本伦无奈地离开了家乡。六年前,国际政治学硕士杨本伦,舍弃北京国家人事部的官位,怀揣户口簿,踏上回乡之路,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概。可谓壮怀激烈,踌躇满志。在家乡东北庄,做党支部书记,他带头平坟场,办市场,跑资金,上项目,干得有声有...  相似文献   

20.
严汝娴、宋兆麟同志在《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中,对过去称为“母系家庭”的纳西族的社会组织“衣杜”的结构、特征、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关于“母系亲族”的新看法。作者认为:(1)“衣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而是畸形化的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