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147-149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赵炎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78-83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戴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74-75
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巧妙地运用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重视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并做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使作品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宋建军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1):140-141
曹禺的话剧创作以精湛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 ,展现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内涵 ,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话剧创作划时代的重大成就。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的矛盾性、发展性、差异性、合理性和生动性等方面对《雷雨》中几位主要人物形象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我国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马克斯.舒尔曼的《爱情就是谬误》是一部在美国享有盛誉的幽默小说,曾被改编为情景喜剧而风靡一时。然而,在这两部异质、异源的著作中,无论是在作者对人物命名,还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以及心理描写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塑造手法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中美两种异源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学对话与碰撞,从而相互参证其共同性,为推动中、美文学的发展达到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欣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26
《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反映晏婴生平事迹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角度立体的方式,对于同一个人物能够选取多个材料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得人物的形象丰满而富有感染力。本文从《晏子春秋》的结构入手,通过具体篇目的分析,论述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区别性特征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呼吸》中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说明这些特征如何建构起人物间的纽带和联系并最终决定着人物的不同命运,以深入理解作者人物塑造的独特技巧和小说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8.
姚佩芝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97-201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作品——《爵士乐》中女性人物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考察,指出莫里森在塑造人物时成功运用了独特的命名方式、碎片式叙述以及系列镜像人物的设置等多种艺术手段,因此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固定的类型,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复杂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林春惠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10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作者代拟小说人物的诗歌创作,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量体裁衣,凸显个性;同时,借助诗歌的言志缘情作用,揭示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展现本真。而作者又以叙述者身份所写的诗词,从他者的角度对人物或赞或讽,揭示性情与命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作者正是借用诗词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物,增强了小说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郭逦盛楠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3):46-49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吕蓓卡和“我”,分别是传统男性社会标准下的“妖妇”与“天使”.但在父权社会失语的吕蓓卡实为一个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双性同体,而拥有话语权的“我”却不过是一个被男性社会操控的木偶.她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及顺从男权的成分,但这种伪装无法掩盖隐藏在小说题目和吕蓓卡影响力中的女性的呼喊.正是这种巧妙的双声话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颇有艺术价值,更有思想深度,从而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蝴蝶梦》中译本中存在的一些误译进行简单的评析 ,从“信”、“达”、“雅”三个角度对翻译的标准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形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6):56-59
书籍装帧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形式意味的美感,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形"美.在艺术创造中,如何才能"以形传神",将书籍的本质特征描写得突出、鲜明,一是借书籍之"题"立意;二是与装帧艺术家的情感相联系;三是需要艺术家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技巧.在艺术审美中,审美活动源于"形",并在美的"形"的直接观照中展开;艺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形"与"神"交会,完成情感的超越;情感是"形"与"神"交会的媒介,以情感为推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高玉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61-63
艾米莉·勃朗特已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 ,其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也是“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朱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3):87-90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杜宝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提出了直接由点阵汉字形成图形矢量汉字的有效处理方法.可对GB2312—80中(1—87)区的所有宋体、仿宋体、楷体及黑体点阵汉字以迹线闭环技术进行矢量化处理,自动产生符合国际惯例的单线体(MONOTEXT),双线体(COMPLEX),三线体(TRIPLEX)以及各种填充体(FILLPATERN)等几十种字体的矢量汉字,其数据占用量少,精度高,尺寸任意缩放,可直接写入图形屏幕,也可产生矢量字库,并支持各类打印机及笔式绘图仪. 相似文献
16.
"革命""国民性"与七斤--《风波》研究视角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红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1):6-10
细致分析鲁迅的小说《风波》中以七斤为代表的村民们的个体意识和思维结构的发达程度 ,可以认为七斤和他的伙伴们不可能有革命的意识和观念 ,批判其麻木、愚昧的“国民劣根性”也失于简单含混。只有摆脱理论框架的束缚 ,贴近小说人物 ,才能准确把握鲁迅关于“立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7.
荀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102-107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纯真与善良的种子。无论是艺术还是叙事,《社戏》均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真善关品格。《社戏》中的真善美,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真善关的和谐统一中,《社戏》中的故乡也成了鲁迅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李秋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71-73
自称是"乡下人"的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一个风格独特的文人。他执著追求与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理想人生形态,抒发了他对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沈从文的这类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徐文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56-61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婚姻家庭为中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世情小说。它是一部丰富详细的文化史料,保存了大量的戏曲史料,反映了作为通俗艺术的戏曲文化在当时的演出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红霞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76-78
十五岁、皮肤黝黑、身材窈窕、性格单纯自然是沈从文《边城》、《长河》、《萧萧》、《三三》等湘西题材小说中少女形象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确定了沈从文对女子的审美定位。这群少女是作者追求“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的代言人 ,也是作者痛苦于现实生活 ,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