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施蛰存和曼斯菲尔德是中西心理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因细腻独到的心理刻画、实验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而著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春阳>和<布里尔小姐>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色.  相似文献   

2.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名大型声乐作品改编而成的.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对其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蓝色旅馆>的写作特色--新颖的自然主义创作手法及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克莱恩写作特色,是他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之一.在<蓝色旅馆>这一短篇小说中,不论是情节展开,还是人物刻画,克莱恩都挥洒自如地运用了自然主义写作手法.而他言简意赅、口语体语言风格,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德的"诗歌是人生批评"的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他为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这一终极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叙事学有关原理,在李渔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中可以发现其"倒叙--正叙"的叙述途径,这一叙述途径不仅存在于全文结构上,而且也存在于小规模层次上.这一叙述途径的形成,有话本结构的影响,也有戏剧叙事手法的影响,后者突出了李渔小说的创作特色,使他的小说表现出情节集中、富于节奏感、视角多变、情节曲折意外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作家都是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手法的高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运用犯与避手法最多、最为炉火纯青的一部.其作者把"特犯不犯"、"犯中求避"艺术手段发挥到了一种奇异至极的境地,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刻划、细节的描写、场景氛围的渲染等方面,出奇制胜、弃俗创新地运用这种手法,达到同中见异;同中见异,变幻多姿,引人入胜,为我们树立了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实践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浣溪沙>是唐宋词坛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调",苏轼则是<浣溪沙>创作数量最多的"第一人".在<浣溪沙>的创作中,苏轼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艳科"格局,拓展了题材内容的表现范围,提升了词体文学抒情言志的艺术品格,而且在形式体制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艺术的表现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透过<浣溪沙>这一词调的创作,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苏轼对宋词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姚雪垠宣称"有自己的一套关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和长篇小说的美学思想,"即"历史现实主义原则",并且运用之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在<李自成>中获得巨大成功,并自诩<李自成>为"填补中国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之作.其实,在背离历史重大事件时谈"现实主义",在某些枝节问题上大讲"历史",沿用"三突出"模式而不自知,小说绝大部分篇幅背离其创作立意,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引用大量材料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9.
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李贺在前人咏马的基础上,集中笔墨写下了优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借马抒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马诗>.即"囿我"的悲剧情结与"类我"的悲剧意象,<马诗>之特质--比兴手法的运用,<马诗>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常德沧山话名词性"的"尾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沧山话名词性"的"尾与普通话名词性"子"尾有明显的对应性,同时又有其特色;沧山话名词性"的"尾和山西云中等地名词性"的"尾有不少相同的特征,这一现象或与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却"的语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对"却"进行了多方位,多侧面的考察.对"却"所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并概括出其在更大语言环境下的关系语义格式,在这种语义格下,"却"有两种形式的转折,一是条件转折,一是对待转折.意在尝试新方法、解决疑难问题,以推动汉语虚词乃至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题试图从“NP+在+处所词+VP”结构的语法分析、“在”的历史演变和“在”的方言用法三个方面论证副词“在”是从介词“在”衍生而来的.演变的轨迹似乎是:从唐代开始,人们用“在这(那)里+ VP”表达在这(那)里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由于其在口语当中被大量经常地使用,出于表达简洁的需要,在长期使用当中“这(那)里”逐渐脱落,至近现代形成“在+ VP”的表达正在进行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句式以四言齐言为基本句式,兼有从二言至九言不等的长短句,主要是由《诗经》音乐的物质性因素、长短句与齐言的协调配合因素以及抒情性因素所决定的;《诗经》以三段体为主要格式,其形成与《诗经》本身的音乐性有紧密的关系;《诗经》的曲式可重新归纳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十种曲式。  相似文献   

16.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对新《投资》准则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 ,将新旧《投资》准则进行了对比 ,一方面肯定了新《投资》准则的积极意义 ,体现在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会计术语的运用更加科学 ;另一方对新《投资》准则中尚不明确的地方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歌德洞悉人类及世界的关系,他总是从某个更高的有机整体出发对文学艺术进行跨国界或跨学科的比较考察:辨识特殊性,探索普遍性。从他有关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之间的影响、互文、题材、母题和比较的论述中,我们一方面发现它们与比较文学里的一些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和核心研究领域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了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既是后来比较文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范式,“自我化”(verselbsten)与“无我化”(entselbstigen)是其内涵的形象化表述。  相似文献   

19.
日语里“NP1 格助词 の NP2”中格助词的显陷模式可分为必须无形化、转化为其他格助词、必须保留、可省略四类,其制约机制可求助于“格的阶层性”理论,即在“格的阶层”中处于上位的格助词必须或容易无形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的“经义互参”这种体例,从而更好地认识王氏在训诂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采用了列举法对于这种体例进行首次挖掘和研究。根据参看对象的不同把它分成四类,并对每类举例分析说明。结果表明:“见”的运用使得著作结构简练、直接,言简意赅,尤值得后来之训诂著作仿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