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目前,我国大学文化研究大致存在“大学文化+思政教育”型、“大学文化+高校发展”型、“大学文化+地方社会”型和“大学文化+地方文化”型四种研究模式,其显著的特点是立足高校,试图以高校文化建设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在不同程度地遭遇现实的冷遇后,“融入机制”“对接模式”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突围激情开始走低,大学文化研究冲出校园的尝试多以回归校园告终.全球竞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价值和意义凸显,将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将敞开一度被遮蔽了的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的国家战略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首位分析和重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有 20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为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6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不是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说明“211工程”高校在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上没有突出优势。第二,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方面处于明显下风,拥有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仅占总数的 0.52%;而地方所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时表现还不如非“211工程”高校。第三,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方面也处于劣势,拥有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数也只占总数的 13.0%。第四,国家重点学科数的省际差异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是国内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处理好校内外关系,校外即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校内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形成现代大学法制体系和与之相应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相对于“国家本位”或“市场本位”,“大学本位”的复归无疑是一种历史和理论的进步。但作为一种“制度”内涵的研究重视不够。而“现代大学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地方在于“现代大学”所具有的特性,而这相关内涵的把握,理论界还没形成一致的共识,本文将尝试着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一、现代大学内涵解析大学既是社会的镜子,又是一座灯塔,大学的独特职责在于帮助我们的国家建立多元文化、多种社会的有效模式。大学的存在具有特定的内涵,其本质表现为:大学体现社会社与民族性的统一,强调学术性和自主性的统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带有政治性的烙印。而现代大学除了具有大学的特定内涵外,还应具有不同于现行大学的特征:(一)和谐性1、管理上: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统一大学内部管理离不开行政系统的行政引导,行政管理系统保障了大学目标的实现,但这不表示行政权力可以过多干预或支配学术事务,学术系统、学术...  相似文献   

4.
《成才与就业》2009,(21):61-61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也是老年教育比较正规的一个国家。法国把老年大学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第三年龄是一种年龄框架的新概念。它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人从进入社会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到退休,是人的第二年龄;人从退休到死亡或生活不能自理,是人的第三年龄。  相似文献   

5.
围绕2009年第二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地方大学发展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地方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主题,就论坛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从地方大学可持续发展遭遇的障碍,地方大学在区域和国家创新中的作用、地方大学如何在地方经济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提炼和综合。本届年会盛况空前,中心议题突出,气氛活跃,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清代冕宁县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国家治理开始深入基层社会,为了适应当地民族社会管理的特别需要,当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夷兵换班制。“夷兵换班制”是通过招募当地“夷民”到流官衙署中充当“夷兵”,作为地方流官处理涉及少数民族内部事务的辅助人员,保证国家在处理当地少数民族民政、治安、司法等事务时有熟悉当地“夷俗”的衙吏。由于“夷兵”实行定期轮换,所以称为“夷兵换班制”。“夷兵换班制”的核心是“夷兵”,“夷兵”从职能上看,最初是作为地方治安保安人员,但在现实中往往成为流官和夷民之间在民政、治安、司法事务管理中的中介,具有沟通官方与民间信息、促进国家法与民族习惯融合与互动、弥补外来官吏地方民族事务管理能力不足等功能。总之,“夷兵换班制”是清代地方流官衙署在西南地区治理时针对特定地区设置的一种变通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的治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9日,是渝州大学建校20周年校庆纪念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年仅是“弹指一挥间”,但渝州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在这20年中,艰苦创业,团结拼搏,使学校由小到大,逐步成为一所专业比较齐全的全日制地方综合大学.20年来,渝州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20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和11000余名接受过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建设人才.目前,渝州大学毕业生遍布重庆及祖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的目标往往具有多元与冲突的特征,如何协调和实现冲突性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问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等与短期经济增长存在潜在冲突的目标,中央通过以强问责为导向、以绩效“达标”为免责标准的政绩考核,促使地方开展非经济领域治理的“达标锦标赛”。与具有强激励特征的“晋升锦标赛”不同,“达标锦标赛”要求地方必须达到治理绩效底线,具有“强压力—弱激励”特征。地方面对“达标”约束下的“晋升”机遇,需保证完成治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的卓越绩效,由此实现冲突性目标的兼顾,这也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9.
欧洲大学教育“品质保证”之趋势白惠芳大学的品质管理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欧陆模式:严格的国家控制模式,大学有一定程度的预算编列制度,教职员具有公仆身份,政府掌握高级学术机构主管的任用。二、英国模式:政府对大学甚少控制,向由大学自订章程管理,大学有权...  相似文献   

10.
<正> 审计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建立审计制度,实行审计监督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国家要求审计部门“通过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第二条)如果说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需要审计监督,社会主义国家更加需要审计监督。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了有计划的商  相似文献   

11.
媒体链接     
填“就业鸿沟”拟为实习立法“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边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就业鸿沟”到底是如何造成的?调查显示,“缺乏正规科学的就业技能与意识培养”和“社会上没有正规的实习机构和监督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因为这一层次的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国家科技文化的重任,而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这两项任务都是必须完成的。现代大学还具有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和使命,从而大大提高了它们在建设现代国家中的战略地位。所以《纲要》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这就是著名的“211工程”战略。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但由于高等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兼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双重性质,所以从』总体上说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仍然是国家的事业,国家必须在投资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危笑天 《社区》2013,(17):39-39
旅德期间,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青年人的择业观。 我的德国朋友保罗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他带我参观了波恩大学、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几所学校。令人称奇的是,无论是哪一所大学,无论是什么时间,这些地方总让人感觉冷冷清清的,见不到几个人。我不禁问道:“为什么你们的大学这么缺乏人气?难道你们德国的青年都不想上大学?”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靠单一的种养为主的自然农业产品农业已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繁荣才是问题的关键。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大至国家、地区,小至市县、乡镇,其经济发展无不是以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起来的。本文结合地方实际,就经济发达地区支柱产业选择与培育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支柱产业”是发展地区经济的认识前提 在如何看待农村支柱产业问题上,目前至少存在两种片面认识:其一是把支柱产业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同起来,这是不确切的。在实际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被称为支柱产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其实不过是简单粗放的家庭式经营的种养业,很难在地方经济的繁荣中起龙头作用;其二是简单地把农民的种养业面积和户数的多少或产量的大小当成支柱产业的评判标准,因而产生误识,以为地方已有了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现实并非如此,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农民仍是一年又一年重复单一老化的种养业,生产方式未有什么大转变,地方经济也没有什么大起色,更不用说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了。严格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应在整个区域(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之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出现了为生产领域培养各种一线技术人才的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与原有以工程教育为主体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并存,使应用性高等教育的范畴大为延伸。培养“应用性人才”、发展“应用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为“应用型大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应用型大学”是对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以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作为学校分类的主要依据,将高校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改变了原有分类方式导致的类型定位重学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的局面。应用型大学是新建地方大学众多选择中的现实选择,北京联合大学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1月13日,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同意对Coursera上由顶尖大学提供的几门课程进行评估;而在今年2月,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获大学的承认。这一事件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战略规划作为大学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对促进大学的发展举足轻重。地方高校的战略规划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中寻找切入点。以江苏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规划为蓝本,地处江苏北部沿海重镇之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以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己任,积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努力探索以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发展目标的战略路径,在苏北地区成为具有较为鲜明的海洋特色、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高校。  相似文献   

19.
<正> 从正规的教育制度上看。一般认为先有大学。然后有中学,最后才有小学(中国则是“中”学最后才出现),因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大学,不仅在高等教育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寻常的意义。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是欧洲自身文化与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实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过快、信贷过高、顺差过大等问题,根本目标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控方式上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兴安盟地方经济增长带来了冲击,继续保持兴安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为促进兴安盟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