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民族主要居住在中、俄两国境内 ,共有 1 1个民族 ,① 约 1 0 0 0多万人口。在我国境内有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 5个民族 ;在俄罗斯境内有埃文克人 ② (Evenki)、埃文人 (Evens)、涅吉达尔人 (Negidal)、那乃人 (Nanaits)、乌尔奇人(Ulchis)、乌德盖人 (Udegeians)、奥罗克人 (Oroks)、奥罗奇人 (Orochis)等 8个民族。我国的满 -通古斯语族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地区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俄罗斯的满 -通古…  相似文献   

2.
俄境黑龙江下游通古斯满语民族原始信仰中的凶神瑶一琳俄境黑龙江下游通古斯满语民族,我们在这里主要指那乃人(即俄境的赫哲人)和乌耳奇人。在这些民族看来,整个宇宙无时无论不为神灵所主宰。这些神灵的外表、作用、特点以及与人的关系亦不尽相同。其中,一些神灵主要...  相似文献   

3.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单纯,除了少数阿伊努族(又称虾夷族)人外,都是大和族人。大和族是历史上先后移入日本的民族,包括通古斯族(即东胡族)、印度支那族、马来族、印度尼西亚族和汉族等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通古斯族。这些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才成为今天的大和族。大和族是日本的主体民族,而阿伊努族是日本最初的居民,是赤道人种的一支,他们起初居住在日本南部,现主要居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人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居住着30个小民旅,人口共100多万,占全西伯利亚人口总数的4%.居住在阿穆尔河下游的小民族有:那乃人(赫哲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费雅喀人)、涅基达尔人、乌德盖人(恰克拉人)和奥罗奇人.在苏维埃政权年代,这些小民族的人口差不多增长了1倍(见表1).这些小民族人口的增长,是和他们向较大居民点集中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据洛帕金的调查资料,1915年那乃人的一个村落平均有6户人家(仅3个村  相似文献   

5.
通古斯民族是一个跨国民族,其主体在苏联境内(通古斯人共有6.1万人,其中苏联约有4万人).由于通古斯人散居范围极其辽阔,加之缺乏各方面材料,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针对苏联古代通古斯民族的起源问题产生了较大争论.近来,苏联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借鉴考古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资料,在通古斯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苏联学者对居住在鄂霍茨克海沿岸及阿穆尔河中下游流域的通古斯人的起源问题,提出  相似文献   

6.
朝克 《世界民族》2000,(3):59-61
满 -通古斯诸语包括的语言有女真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埃文克语、埃文语、涅吉达尔语、那乃语 (戈尔德语 )、乌德盖语、乌尔奇语、奥罗奇语、奥罗克语等。在我国境内 ,满 -通古斯诸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 ,约 10 0 3 .15万人 (1990年 )。在俄罗斯 ,满 -通古斯诸民族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埃文克自治专区、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堪察加州、马加丹州等地 ,现有人口约 7.6万人。另外 ,在蒙古国巴尔虎地区有 12 0…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学者A··克鲁山诺夫主编的《乌德盖人的历史和文化》一书详尽介绍了乌德盖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作为通古斯人的一支和赫哲人的近邻,乌德盖人(恰喀拉人)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与赫哲人十分相近,与埃文基人和鄂伦春人也相去不远,带有鲜明的通古斯文化的特征。我们认为,了解和研究乌德盖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对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通古斯文化大有益处。现将乌德盖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做一介绍和分析。一、传统宗教信仰1.万物有灵论。与赫哲人和其他的通古斯人一样,万物有灵论是乌德盖人传统宗教信仰的…  相似文献   

8.
科里亚克人     
科里亚克人是楚科奇人最近的南部邻族。科里亚克语、楚科奇语和伊捷里门语同属古亚细亚语族。科里亚克语和楚科奇语在词汇和形态上特别相近,科里亚克人和楚科奇人能互相理解彼此所说的话。“科里亚克人”这一名称,最早见于17世纪下半叶的俄文文献,源于科里亚克语的“科尔”(鹿)。科里亚克人也分养鹿科里亚克人和沿海科里亚克人。养鹿科里亚克人以前自称“恰夫奇瓦夫”,在民族学文献中被称为“恰夫丘文”。沿海科里亚克人以前自称“内梅尔乌”。苏联印刷品曾广泛使用来源于这一名称的“内梅兰”。现在通用“科里亚克人”,但在地方报刊中还可见到“内梅兰”这一名称①。据1897年人口统计,科里亚克人共  相似文献   

9.
通古斯满语民族鄂温克人,苏联称“埃文基人”,旧称“通古斯人”。据传,鄂温克人起源于贝加尔湖流域和后贝加尔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多批迁徙,鄂温克人的分布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至于通古斯满语民族鄂伦春人,多数苏联学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鄂温克人的一只,即使鹿鄂温克人。鄂伦春人不仅在语言上与鄂温克人大同,就连他们的族称“鄂伦春”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即在黑龙江沿岸地区和部分滨海边区并入俄国版图之后,在“俄罗斯新土地发现者”们的公文和记录中,逐渐出现了远东(黑龙江流域、滨海边区、库页岛等地,下同)民族的名称:久切尔人、纳特基人、阿枪人、果尔季克人、隆基人和基立亚克人等等。这就足以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民族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后来,通过民族学家什连克、А·М·佐洛塔廖夫、多尔基赫等人的考证判明,久切尔人、纳特基人、阿枪人、果  相似文献   

11.
在俄罗斯极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生活着一些人数很少、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都颇具特色的土著民族,包括涅涅茨人、埃文基人、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那乃人、楚科奇人、多尔甘人、科里亚克人、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克特人、萨阿米人、伊捷尔缅人、恩加纳善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埃涅茨人和阿留申人等25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近20万人。在这一地区跨界而居的民族主要有俄罗斯人、朝鲜人、那乃人(赫哲)、奥罗奇人(鄂伦春)、埃文基人(鄂温克)、满族人、蒙古人、达斡尔人、爱斯基摩人等,这些跨界民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鄂温克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温克人,以前称通古斯人,分布在苏联西伯利亚、中国东北,少数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尤热河上游和布伊尔——奴尔湖附近,是一个跨国民族。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洲语族通古斯语支。据1978年人口统计,苏联境内鄂温克人为28,000人,①中国境内鄂温克人为7,200人(1957),②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鄂温克人近2,000人。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语言是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为主线,求证生活在蒙古高原诸部的通古斯祖源成分,认为通古斯人遍及整个欧亚草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4.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乌德盖人的传统精神文化(上)林树山,姚风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乌德盖人自称“乌德埃”、“乌德赫”。该民族沿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右侧支流居住在今俄属滨海边区和哈巴罗夫边区,人口约2000人,操乌德盖语。其传统宗教信仰的特点是崇拜自然力和动物,颇信...  相似文献   

15.
满—通古斯语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共同体,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是研究诸民族原生态文化业态的样本;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标识,独道的民族文化基因,既浓缩了民族文化精华,又彰显了民族文化精神;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又显现了民族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需从教育传承、竞技传承、产业传承、媒体传承、民间传承和学术传承等入手,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古斯人类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古斯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通古斯诸民族及其文化的一门科学。它是通古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通古斯人类学的历史包括五个主要阶段,其内容涉及文化人类学的一切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世界变成一个大的文化整合体。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种族的特点,不同的民族和语系也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文化思维。本文以满—通古斯语族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和发展,进一步分析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色,并对满—通古斯的民族文物做出简要概况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宇宙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祭天仪式是通古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萨满教信仰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通古斯民族将宇宙划分三界,那乃人进而将天空划分为九重天球,三界和每重天球都由神灵掌管。在这样的空间观念里,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困扰,通古斯人会求助于上天和诸神,祭祀祈祷平安多福。  相似文献   

19.
由来:泰国的拉祜人属于倮倮支系,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拉祜人来源于中国南部的云南省,它同傈僳人和阿卡人有亲缘关系,这说明它们有共同的渊源。泰国的拉祜人分为两支:一支称“拉祜纳”;另一支称“拉祜尼”。他们在语言上仅有细微的差别,而在服饰上却有显著不同。据拉祜尼说,他们建立过拉祜尼国,原址在云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迄唐、宋为止,东胡系与突厥系居地接壤,交错分布,因此杂居、融合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东胡系民族走出兴安岭向西迁徙,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一个历史景观。但是,关于通古斯系民族,按传统看法,由于有一个南北绵延数千里的天然屏障兴安岭的横亘,它除了与南面的中原王朝和东邻的高丽王朝交往甚多以外,与其西部的大漠南北草原部族,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相。事实上,通古斯系民族向西迁徙也是很常见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辽金时期迄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活跃的著名的篾儿乞部人在族源上应包含有众多的西迁人之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