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7):109-111
1937-1949年的抗战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印迹。在抗战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发挥了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成为动员人民投身民族抗战事业的有力武器,而且探索了一条适合抗日战争和中国读者审美习惯的战争文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赴国难、救亡图存、个人荣辱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时期的作品,可谓时代的产物、创作千载难遇的时机,成为丁玲创作的新基点,也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一种体现。丁玲的九部抗战作品都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与沧桑,既是珍贵的也是最值得保留的文学遗产,为后人研究人类历史,民族史,文学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丁玲的抗战小说为例,将民族学植入一种新的历史土壤和文化语境,从民族学的角度来探讨抗日作品中时代特色。抗战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值得反复书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体系,还是从人类自身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作品中"生存""道德"与"民族"的观念来研究民族史,尊重生命、爱好和平对于当下,更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丁玲早期作品的主要创作特色,这就是深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以紧统散的结构方法,并点明了这种创作特色所带来的某种潜在缺憾。文章指出,丁玲早期作品的创作特色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艺术光彩,内在地显示了作者与当时文学变革思潮相一致的主体精神和探索性格。  相似文献   

3.
张梅 《浙江学刊》2001,2(1):76-79
40年代初,延安一些作家相继发表了一批具有批评色彩的杂文,对此,学术界已倾向于称其为"40年代初延安杂文运动",并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视为这一运动终结的根源.本文以丁玲为个案对上述观点进行质疑,文中重评了丁玲40年代初的杂文与小说,并结合丁玲个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状况证明面对丁玲在"讲话"前后的转变,丁玲自身的思想背景比外力的压迫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徐继东 《学术交流》2013,(2):179-182
废名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他者的角度,审视顾盼城乡二元空间,通过对城与乡所代表的两种文化观念相纠葛的表现与思考,试图在物质文明、家园文化、社会进步等矛盾中寻求一种有效的平衡,以自己不断变化着的文体实验表现自我放逐、漂泊中的彷徨心理,并逐渐形成了以城乡交叉地带为表现空间的平淡朴讷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学 《学术交流》2002,(6):143-145
早期心理体验 ,储存和埋下了一个人性格特征发育的种子 ,纵观有重要影响的散文家的成功创作 ,也发端于这样一个时期。这是因为 ,运用好早期心理体验的获得 ,能为酿造散文名篇带来触发点。反之 ,就会徒劳而无所得 ,致使创作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6.
烟粉灵怪纷烂漫——试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 《浙江学刊》2002,(5):128-133
本文从分析施蛰存小说法文自选集入手 ,将其分为实的心理分析小说、写实的性心理分析小说以及怪异小说三类 ,对其小说作了分类辨析 ,对其艺术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红艳 《生存》2020,(14):0085-0085
小说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小说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小说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小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最佳载体之一,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的赏析,学生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此外,对优秀的、经典的中国小说的阅读,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但是,考点和核心素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我们在备考时,应着重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中 ,介南德尔·古马尔 (Jainendra Kumar190 5 - 1988)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评论界将他称为“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戈尔和萨拉特”1,“印度的契诃夫”2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 ,认为他是“印度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之一”4等。介南德尔以多重身份享誉印度。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接受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甘地主义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并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 ,被认为是印度现代作家中深得甘地思想精髓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有西方自我思想意识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位哲学家 ,他继承…  相似文献   

9.
徐岱 《浙江学刊》2002,5(2):125-131
对于女作家丁玲在百年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性虽无人怀疑 ,但究竟如何来具体地评估其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仍见智见仁。本文从边缘诗学的视野出发 ,以文本 /个案分析的方法入手重审丁玲的小说实践 ,剖析其作品中内在地存在着的革命的“大视野”与女性的“小格局”的冲突。认为虽说其作为一代名作家的声誉主要来自于“大视野” ,但事过境迁来看 ,丁玲作为一位优秀小说家的特色却在于独具女性特色的“小格局”。  相似文献   

10.
姚辉 《社科纵横》2008,23(10):90-92
鲁迅小说中有关母亲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一样的创作心理.本文从鲁迅小说中有关母爱内容的描写,分析出鲁迅心理孝与怨的情感矛盾;从母亲形象的命运书写,透析了鲁迅悲恨交加的心理情结;文章从系列论证中,告知人们,造成母亲们悲剧命运的深刻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早期小说一直以来因艺术上的相对稚拙而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如果耐下心来细加剔除与爬梳,还是可以触摸到其浓郁的"自叙传"色彩、独特的叙事模式和鲜活的叙事语言等鲜明的审美个性。也许,这正是作品在当年得以屡屡刊出,并使沈从文很快成为"多产作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董慧 《学术交流》2015,(4):203-208
"知青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两个阶段,"后知青小说"体现了对"知青小说"的超越:在结构方面,"知青小说"强调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宣泄内心情感,"后知青小说"则挣脱了意识形态的魔咒,以散点叙述的方式,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现实当下,思考有关人生存的尊严、良知等深度问题;在主题方面,"后知青小说"解构了"知青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严肃事件采取狂欢化游戏态度,以"性"的高贵纯洁击碎了所谓的理想,以戏谑嘲弄取代了当年的"青春无悔";在叙事立场方面,"后知青小说"不是站在知青的立场上去感恩亲情,而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展示知青的罪恶,表现灵魂的忏悔,同时找到救赎之路,以换位思考将知青小说的反思力度向纵深推进。"知青小说"多次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潮头,引领文学的风尚,慰藉饥渴的心灵,记载受难的历史,升华对人性的体悟。"后知青小说"则挖掘了知青经验的冻土,表现出对责任的认知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文坛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近代的“奇迹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迹派文学以内心整合来超越此前的自然主义主张,此派的共同特质是重视将自我伸展到内心现实,作家们在被社会锁定的范围内发挥着最大个性,其创作素材主要来自身边琐事,有“后期自然主义”之称。比照新思潮派,此派缺乏理智性,“私小说”倾向鲜明,但个性角度丰富,脱离了“平面主义”旧套。奇迹派中不乏关心社会、富有有正义感的作家,如广津和郎与宇野浩二。  相似文献   

14.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12,39(2):108-112
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优秀篇章,深刻揭示了纳妾制度给男女主人公所带来的人生悲剧.这是婚姻制度带来的异化后果,其中包括纳妾制度影响男人心理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也包含纳妾制度扭曲女人心理而导致的婚姻悲剧,还包括以“至妒”为标志的女人们对纳妾制度的拼死抗争.这种文化意蕴就使此类唐人小说具有了超时空的认识价值.这说明唐代小说家对家庭问题的描写与思考,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婚姻制度层面,并且捕捉到了这种制度对人物形象深层心态的影响.这充分显示出唐代小说家观照视野的宏阔性、思想见识的深刻性与小说艺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3,(6):91-97
人格权私力救济缘于人格权的自然权利属性,符合人格权固有性、防御性等与财产权相异的权利特征。人格权私力救济可以弥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普遍适用性与灵活性等的不足,克服公力救济在人格权保护与实现方面的滞后性与有限性。人格权私力救济的制度化有助于完成人格权法与刑法相关制度的对接,为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适用提供必要的制度依托。在民法典总则部分设立民事权利私力救济制度的基础上,人格权法总则亦应将人格权私力救济制度设立于人格权的保护条款,并在其项下分设专门适用于人格权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自助行为,进而实现法律对人格权私力救济行为的有效引导与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16.
文言小说谐与笑常常被理解为诙谐、嘲弄、滑稽、幽默等等与笑话和喜剧有关的词义内涵。而事实上,在文言小说中,谐与笑有着大于谐谑的内涵。传奇最初是对相对于正史而言的地位低下的小说的谦称,但到明万历以后小说虚构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以传奇法而志怪甚至成为有意的创作手段。到清代中期,文言小说观念的变迁异常明显,作家对小说非信实文体特征公开认同,对谐词胜于正史的教化作用相当自信,上述这些都是小说虚构观念发展的表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7.
刘满华 《社科纵横》2007,22(11):175-176
本文通过剖析博尔赫斯的文学实践和理论主张,分析其元小说的逐级创造、元小说的理论创建,以及互文、矛盾等在自我意识手法的应用(元小说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培春 《社科纵横》2004,(4):113-114
文章从文学写作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即古今结合、中西杂揉 ,融古典于现代之中 ,由此呈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下,小说多依附于子、史,几乎都是“为证”式的,非为小说而小说,故虽名为小说,实以证理为主要,兼有证教、证才、证诗、证地等,小说被视为“证据”或论证的手段.大体而言,唐前重小说“所证”,唐及后世重为证的小说文本本身.过分突出“所证”,小说本身的故事处于依附地位,妨碍了小说文体的独立;反之,作为“证据”本身及“论证”过程超越于所证,小说文体之独立性也就慢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