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从长时段历史理论出发,从人类“前逻辑 思维”与“逻辑思维”互存互补互动的张力结构出发,对现代西方主体性哲学发展趋势作出 宏观的“考古学”或人类学的考察,阐明现代西方主体性哲学从“逻辑主义”或“先验主义 ”向“对话主义”或“历史主义”演进的逻辑的和历史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对以“实践 活动”、“活动意识”与“社会意识”为核心范畴的“前逻辑思维”的这一“再肯认”表明 现代人类精神具有明确的“归根”意识,这是人类意识的迷途知返或正本清源。文章指出马 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如萨特所说“乃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正在于 它在重新肯认“前逻辑思维”方面开了我们时代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理论中除了狭义的以阶级性为根基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外,还有广义的以人类性为根基的“全人类解放”理论。传统理论对前者已作了充分的研究,现今的世界历史任务,是要从哲学上对后者进行充分研究,并把其哲学基础概括为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类学哲学。马克思“人类性重担”的隐喻,为人类学哲学的提出和研究开辟了合法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从2010年6月第五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年会的举办,尤其是2011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开题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开始走向从“破学科”的边缘批判走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模式的新阶段.其中,“表述问题”成为了反思以文字为中心之“文学”观的理论起点和回归人类多元表述,尤其是如何“表述中国”的新契机.对此,学者们纷纷从案例、学理和方法等层面展开对话.本文围绕表述问题进行,也是这些对话的呈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文章的主题之前,需要提示的是,我们应从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理解本文主旨;也就是说,心理与社会的建构总要先于生物与社会的建构。为理解上述说法,我要对经常被谈及的“环境”与“遗传”之争作一概述。这一争论几乎同西方世界中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一样悠久,其争议的焦点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异。起初,人类和无机或植物世界之间的差异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无机世界里没有生命,而植物显然也没有活动能力。但是,涉及动物世界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西方历史的进程来看,这些问题似乎已被逐渐“解决”。最终的答案即是说:人类与外…  相似文献   

6.
“认识你自己。”阿波罗神庙里的这句名言,凝聚着古希腊学者探索人的本质的热诚。 人对自己本质的探索是一个亘古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均作过有价值的研究,“生物人类学——Biological AnthropoLogy”、“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人类对其本质探索的逐层深入的历史轨迹。现代高技术则以空前的伟力,推动着人的本质的探索,促进着人的本质的展示。笔者想在此文中,谈谈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恳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8.
要追溯西方人文学科对神话与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的历史,以及清理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国流行的情况,都离不开西方的人类学派。什么叫人类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说道: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从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人类学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欧美学者对现代西方技术文化之外的社会的研究,这种社会被视为“野蛮的”、“原始的”、“部落的”、“传说的”、“有文字前的”社会.但是,目前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现代社会内部,试图概…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解释世界”的理论活动致力“解释”,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活动首先致力“批判”,其基本方式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它以作为资产阶级社会之“副本”的政治经济学为批判对象,以“描述”“揭露”为主要手段,目的是构建一种彻底的、能够掌握群众的理论来推动“原本”之改造。其具体环节是:通过对以往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学说的“描述”与“揭露”来发掘政治经济学规律的“历史路标”,进而在这一“历史路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改造和新的理论的建构,最终构建出一种彻底的理论。这一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而参与人类历史进程,由此使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特质得以彰显、理论使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之间的对话是两个耳背者之间的对话。”这是 2 0世纪 5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 (F.Braudel)针对当时历史学和社会学各自为是、互不沟通的状况而发的感叹。时隔近半个世纪 ,可以说 ,不止法国 ,整个欧美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均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就历史学而言 ,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不断向社会学和其他学科寻找理论支持 ,将那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直接引入到历史研究中 ,使历史学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以法国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牢牢地树立起在世界历史学界的霸权地位。与此同时 ,社…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宗教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和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时代强音。在各种形式的文明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著名天主教神学家、宗教对话的倡导者之一孔汉思(H ans Küng)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当今世界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广泛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可谓醒世至理。“宗教对话不仅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而且实属一种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乃至跨意识形态的艰难尝试。”[1]然而,无论是哪个层面、哪种形式的对话,既然都抱…  相似文献   

12.
一、“事实对于学者就是空气” 文学史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品格;是文学与历史的结盟。既然如此,就不可能不受两者的约束。史是过往的事,《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①。显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面对着人类的往事,往古今来之史料,史家学者赞叹不已。孔子说:“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篇》)。孔子所说的文献,包容着历史文件、曲籍和当时…  相似文献   

13.
小田 《江苏社会科学》2002,1(6):141-147
怎样对待社区传统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课题;萌生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庙会,延传至近代,在新的时代逻辑之下的命运如何,是探讨这一社会课题的有利契入点。本文以较早踏上近代之路的江南乡村庙会为例案,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共同选取的“社区观察”视野中,通过揭示地方社区与外部世界冲突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客观认识社区传统的历史存在价值和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支撑,以期对上述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哲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极强的学术特点,因而在近几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里我们特向广大读者推荐两篇青年学者关于“文化哲学”的力作。陈炎同志的文章对“文化哲学”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历史生成,以及当前在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展望,认为必须在文化与哲学、民族与世界、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和发现“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使其成为既有抽象的思辨深度又有具体的可操作内容,既有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世界的共同语言,既有历史的深厚土壤又有未来的召唤价值的开放的、广阔的并极富有发展前景的人文科学新领域。张政文同志的文章旨在弄清“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因而是一元的、可比的;“文化”则是人们赋予文明成果的主体意向和价值选择,因而是多元的、不可比的。前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物化层面;后者则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的超越物化的精神层次。 这一领域的开拓显然不是这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大量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必须超越经院哲学的固有模式,自觉地关注和引导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从而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了这一目的,本刊自本期起,开设“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栏目,欢迎对此问题有兴趣、有建树的学者根据“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积极撰稿,踊跃争鸣。  相似文献   

15.
丧葬仪式是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终极交流与灵魂对话,也是幻想冥界与人间二元世界中情感的阴阳交流。文章以人类学的“深描”和影视人类学的视角记录这样一个纳西族传统的火葬过程,论述了丧葬仪式象征中的认知与存在所蕴含的社会风俗、习惯特点,认为对死者的处理仪式具有表现信仰和慰藉生者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纳西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性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在当今时代被视为最前沿、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文化人类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多样的理论视角.“举凡人类语言、宗教信仰、审美意识、道德行为和社会结构诸方面.都是它兴趣所及之处。但是.它又不像一般语言学、宗教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那样孤立地研究这些文化现象.而是在整个人类文化和人类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宏观地和深入地研究它们的本质规律.并一直追溯到它们的原始形态,从而勾勒出人、人性、人类文化和人类精神现象的历史本来面目。”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上个世纪末以来,国内学术界同仁就多方呼吁奔走.积极组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2006年12月22—24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在文化部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大陆和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收到论文约70篇。  相似文献   

17.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43-150+161
理论之树也可以常青。世界人文学界对巴赫金的发现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国际“巴赫金学”历经四十载风云,巴赫金理论的思想魅力仍不减当年。俄、英、德诸国“巴赫金学”专家仍在对巴赫金理论进行深耕。不论是对巴赫金之于叙事学的贡献所做的学术史梳理,抑或对“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的关系所做的学理性重审,还是从理论建构风格来看巴赫金“对话论”的文化哲学品位,甚或将“对话论”作为人文科学推重的一种理念,也作为人文科学适用的一种方法,这些探讨都在表明:“超语言学视界”与“多声部对话”路径,已然成为以多元文化互识互动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人文学者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目的问题的思考为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马克思批判了“抽象人性论”的天赋人权,重新在历史唯物主义平台上提出了世界历史目的,即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进而完成了对此前世界历史目的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批判了康德的“大自然隐蔽计划”的自然法权的历史目的论,把康德抽象法权的“永久和平”和“民族联盟”变革为公有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立足于“绝对精神”的世界历史目的论,把辩证法落实为人类发展的“三形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目的包括三重意义:一是世界历史目的为历史进步观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世界历史目的为社会历史客观规律提供了终极根据;三是世界历史目的为人类生命价值提供了最高归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论断明显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观”,这种“世界历史观”深受黑格尔历史主义的影响,推想远大于实证。“人类学笔记”时期,马克思受到人类学田野方法和实证资料的触动,在一定程度上搁置了其“世界历史观”视域下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同时也使得马克思形成了东方社会与欧洲为并行发展关系的认识。这一学术逻辑的调整,不但意味着马克思反欧洲中心主义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其身上附着的黑格尔历史主义幽灵的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20.
初论文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着手研究较早,但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我国学者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文明”一词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文明”与“文化”一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明”比“文化”的含义更广,人类脱离了原始蒙昧时代,便开始了文明社会的历程,开始了文明的创造。文明史是历史,但不同于一般历史,文明史研究应该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完整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探讨和阐述与文明有关的问题,力求全面地总结人类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揭示文明的起源、孕育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