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强调物质需要至上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物化就是人的物化.当代中国刑法人文精神存在严重的物化倾向,表现为重视财产保护而轻视人身保护、重视肉体保护而轻视精神保护.中国社会已经超越人依赖于物的阶段,刑法的人文精神也应随之而转换.与之相适应,刑法应当提升对人身权利的保护,降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入罪标准、提高侵犯财产罪的入罪标准,彻底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并创造出彻底废除死刑的社会环境;刑法还应当提升对精神权利的保护,提升非法拘禁罪、侮辱、诽谤罪的法定刑.  相似文献   

2.
跨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兴起。我们认为,科学思想、民主意识、人文精神仍然是未来教育必须坚持的三大基石。但是,相当长时期,我国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这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本文拟分析我国教育现状,考察中外教育史人文精神的演绎,为人文精神的复兴张目。 一、繁育的缺陷 我国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已有飞速发展,其成就不可低估。但是,其不足也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早在1989年,邓小平同志就郑重指出:中国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可谓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当我们以人文精神审视我国教育的现状时,其缺陷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可谓概括了中国大学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大学人文精神走向巅峰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这句话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不知塑造了多少位伟大的学者与大师。但这种人文精神在今天已经没落了,没有了独立人格,也没有了自由精神。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恢复并完善这些人文精神,并结合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体制,这样才能产生一批划时代的文化巨匠,使中国的教育真正与现代化文明接轨,跟上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如何完善人文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呢?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科技与理性、超越与进步,但也必须意识到"现代性"本身也是一个包含了内在张力和矛盾的悖论式概念.本文之所以将"现代性"视野引入河北人文精神的探讨,就是要将河北的地域性问题,在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的文化构架中重新提出.通过对"现代性"这一全球性境遇的深入解析,通过探究其合理性和内在弊端,来探讨我们当下人文精神的构建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依持、彰显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创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新中国初创的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体制已经确立但旧社会的痕迹深厚,在民主运转结构中形成了集权体制,民主机制的作用受到束缚,民主属于粗放式民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主有了质量提升的飞跃,这个阶段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已经在国家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民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民主要继续提高质量,必须调整它的存在结构而使它的内部矛盾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促使中国民主质量的提升与优化.调整中国民主的运行结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强化民主主体的权利,形成合理的国家权力配备体系,加强民主的监督力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100年来创造的伟大奇迹,诠释了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些人间奇迹的深层密码,鲜明提出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深刻阐明了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是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相似文献   

7.
刘俊奇 《江汉论坛》2007,46(12):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以其诸多成就创造了当代人类最伟大的奇观,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之点,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规定性,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以及过程与结果的历史统一.由此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既有历程与成就,而且可以使我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8.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必须坚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并且与坚持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文精神原理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不仅引发中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省,由此启动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数字化导致全球人文精神一元化、人的新的异化、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及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数字化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因此,重建与扩展中国的人文精神必须要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提高数字化边缘地区的网络化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秉承儒家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陈金龙 《学术研究》2002,(12):12-13
对于十六大报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解读、领悟,就我而言,感受最深的一点便是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六大报告既肯定人的价值,又充满人文关怀,是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报告: 其一,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提到了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等重要的地位,承认了劳动的平等与劳动的光荣,并要求作  相似文献   

12.
陈艳 《南方论刊》2007,(1):64-66
人文精神是一个个体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存在缺失的一面。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文精神演进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 ,学界有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讨论 ,似乎均着力阐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 ,认为忽视这一差异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问题 ,并将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未来阶段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应当说 ,这一探讨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无论如何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 ,并促使人们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重新理解人类生活实践的精神特质。然而 ,当不少学者力图从概念上给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明确的界定时 ,问题也随之发生了 :科学精神是否是有别于人文精神的另外…  相似文献   

14.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 ,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 ,来审视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文章强调 ,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必须牢牢构筑起人们的信仰之根 ,以此作为重建和传衍人文传统的起点 ;同时 ,光大人文精神特有的社会批判精神 ,以此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文学艺术的灵魂,自古河北的文学艺术创作,对传承燕赵人文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锻造河北当代人文精神过程中,文学艺术依然可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文学艺术的灵魂,自古河北的文学艺术创作,对传承燕赵人文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锻造河北当代人文精神过程中,文学艺术依然可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经正式成为WTO成员,进入了国际经贸交流领域的主流体系.毫无疑问,入世后,我们必须按照WTO规则开展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在内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信息化发展之特殊时空结构中 ,准确把握信息化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走向及其核心理念 ,需要有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从时空特性分析的角度出发 ,在阐述信息化于时空特性分析中的特殊含义和分析当代中国信息化所面临的特殊时空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中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转换与重建必须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教条主义错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历史意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点.我们研究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必须注意把握两个实质性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