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百多年前 ,西突厥乌古斯部的一支—撒鲁儿人从遥远的中亚撒马尔罕迁至循化这块土地。循化位于青海东部的黄河南岸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四面群山环抱、川道平衍、森林茂密、农田肥沃、牧草丰美 ,且气候温和 ,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着族体的壮大、人口的增多、居地的拓展、共同语言的定型 ,以撒鲁儿人为主体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撒拉族便逐渐形成。长期以来 ,撒拉族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 ,并完成了从牧业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撒拉族先民的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突厥文化。在未迁入循化时已接受…  相似文献   

2.
水文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貌条件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传播,都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貌条件,是影响民俗事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地貌条件与民俗事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对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潘世松 《江淮论坛》2002,(3):102-105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本文从民俗事象里以物寓意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以物寓意的方式等方面讨论民俗事象里实物的修辞功能。民俗区域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低下与生活理念多样化的矛盾,使先民们表达群体理想时有借助实物来达意传情的必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方物产等现实条件以及民俗区域社会群体的认知关联性使实物达意传情成为可能。民俗事象的以物寓意一般按实物名称读音物化民俗意义和实物形状特征物化民俗意义等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葆拉·马歇尔的小说《寡妇颂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民间传说和民间音乐铸就了小说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同时这些民俗文化也因作品这个栽体被赋予了更加久远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是鲁迅长期从事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也是中国新文学拓荒期颇有见地的指导性论断。打开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彷徨》,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乡风民俗描绘,这大大强化了作  相似文献   

7.
七夕乞巧源于古代的日月星辰崇拜。乞巧节是随着牛郎织女故事的定型化而出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乞巧民俗事象不断丰富,是规模式化和多样化,具有游戏娱乐功能、角色认同功能和心理认知功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封建社会妇女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心理需求。参与七夕乞巧的主体是女性,祭拜的神灵是女性,各种民俗事象的内涵最贴近女性,七夕乞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相似文献   

8.
语言对人的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它塑造了人对世界的“观点”。人的认识往往是由主体先学习掌握一些有关的符号和指称,并通过符号构成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把握对象。由于语言的掌握运用在先,并对整个认识活动具有贯穿作用,认识的发展也就表现为语言对经验的不断分类或概括。知识不仅与客观存在相关,也受制于语言形式和符号体系。一些西方哲学家也指出,词语范畴帮助人们形成了他们所命名的经验。这些范畴是经验的一部分,在许  相似文献   

9.
马玉夫 《理论界》2004,(6):345-346
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指向和汉语极强的溶化功能及它的霸权话语的编码方式,是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其中俗语不俗,民俗语言有消解高雅,追逐狂欢体的特征,带给人们欢娱。并起到对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从而体现民俗语言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叶,以马拉美、魏尔伦和摩罗等为代表的颓废主义学派,他们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发展成为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认为无论作诗作画,其目的是暗示人们去探求"另一世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于是便形成某种传承性的"意象",即后来广为传承的"象征"事象. 象征事象,是用具体事物、图案以及抽象的名词、俗语来表达某种抽象的、神秘的观念和思想感情.如新几内亚土人的船首饰物,澳洲土人的武器雕,非洲马来群岛的土人和我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湘西独特的生产生活、婚嫁节庆等等方面的习俗,分析这些民俗事象对湘西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对于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而在语言内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皮尔所说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民俗的内容,民俗被认为是遗留在文明社会之中的古代社会的"残存物",语言与民俗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风俗事象与伦理刍议刘光明风俗事象与伦理有何内在联系?法国哲学家丹纳说过,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与时代精神,它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在各自的“精神气候”中生活,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巫术信仰、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商业贸易、人生礼仪、婚...  相似文献   

14.
藏族口承语言民俗是广大藏族人民以口头语言或行为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藏族民间口头文化遗产的搜集、阐述,欲对其进行比较明晰的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15.
民艺学涉及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艺术学、美术考古和工艺美术等相关学科,惟其运用哲学思维、美学思维,把各门学科融会贯通,才能使民艺学研究不致陷于孤立,才能对种种民间艺术事象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追根溯源.通过拟建立一种民艺学学科的哲学、美学视角--"物、心、人"三元事象论研究系统,对"牛郎织女"的事象论解读加以阐释,以期对于民艺学科结构的形成和民艺理论起到补白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从Saussure(1916)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在摘要并评介Saussure观点的基础上,从语言起源角度来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得出结论,语言符号起源干象似性,后以不同理据而发展,因此,语言的本质归根结底是象似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相互作用,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同等重要。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习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要引导他们的文化习得意识,注意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现象”,即通晓使用规则,才能保证交际双方的信息畅通。  相似文献   

18.
有关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一直有很多相关的讨论。本文从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角度讨论了语言的任意性,并从认知角度对语言象似性做了解释,进而论证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笔者认为讨论任意性和象似性应注意讨论的前提,同时指出象似性的研究也应注意其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任意性是语言的一种静态形式,并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任意性是个不科学的命题.象似性是一个哲学课题.其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强调认知与语言对经验的依赖性,语言结构和意义与客观世界具有映射关系.语言与身体经验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语言天生就具有象似性,它是语言的原发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雕版印刷技术的巨大发展入手,分析了唐代印刷品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历史事实以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