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 0 2年元月 1 0日 0点 0 1分 ,是东方星空最灿烂、最清净、最安静的圣洁时辰 ,中国民俗学奠基人、百岁宗师钟敬文先生就在这个时辰于北京仙逝。临走时 ,他老人家说了最后的两句话 :“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回家乡 !”他就这样带着他的“宏思遐想”走了 !噩耗传来 ,在我耳边立即响起了老师吟诵的那首百岁绝唱 :历经仄径与危滩 ,步履蹒跚到百年。曾抱壮心奔国难 ,犹余微尚恋诗篇。宏思遐想终何补 ,素食粗衣分自甘。学艺世功都未了 ,发挥知有后来贤。这是钟老在 2 0 0 1年 8月初 ,为自己即将步入百岁高寿吟诵的一首七律 ,题名为《拟百岁自…  相似文献   

2.
我 把周作人、江绍原、顾颉刚、钟敬文、娄子匡称为 2 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的五大核心领导人物。其中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之搜集、研究、组织领导、理论建设方面 ,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而在民俗学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赫。他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和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抗战时迁到桂林的无锡教育学院、香港达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处从事教育工作 ,其中以中山大学和北师大最为重要。他虽说在其他学校也颇注意民俗文化的研究 ,但在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工作中 ,则把民俗学的教学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1 92 8年 ,在…  相似文献   

3.
当听到中国民俗学的泰斗、我敬爱的导师钟敬文先生永远离开我们的噩耗时 ,我万分悲痛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接着收到了讣告 ,我多么希望眼前这份通过e -mail寄来的讣告是邀请我去参加钟老 1 0 0岁华诞的邀请函啊 !前些日子 ,师兄还告诉我国务院将在人民大会堂为钟老举办隆重的百岁华诞纪念大会的好消息。我还特意将刚刚出版的博士论文《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作为给导师的礼物准备好 ,想象着那盛会种种喜庆的动人场面 ,想象着钟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著作问世 ,他会多么高兴。我第一次见到钟敬文先生是在 1 994年 1 0月的一天。那时…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我们都在讲"中国梦",钟敬文先生有一个"梦",就是建立中国民俗学和创建中国民俗学派。钟先生的梦,我想就属于中国梦。他的梦就是他的学术理想。他一直工作到近百岁的高龄,为这个学术理想执著地奋斗。他是把个人的学术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  相似文献   

5.
这是毛泽东1950年8月29日致陈寄生先生的一封信:“寄生先生:惠书读悉,甚以为慰。先生所从事的学术,因我未曾研究,不能赞一词;惟觉中国的历史学,若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势将徒费精力,不能有良好结果,此点尚祈注意及之。此复,顺致敬意!”陈寄生,何许人也?他的举动何以引起了开国初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的关注?这还得从陈寄生传奇的一生说起。  相似文献   

6.
钟敬文先生创建了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这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大学运动,将中国人的身份,精英阶层和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民俗学高等教育观。与当时世界环境中的先进民俗学教育相联系,中国民俗学者的很多研究都与当时世界知名高校的前沿研究同步,以研究推动教育;打通大学与民众的通道,开辟了"到民间去"的现代社会改革之路。民俗学高等教育,落脚点是建设中国优秀整体文化。在社会主义高校体制下,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地方普及教育、民族民俗学教育、社会公众教育和留学生国际教育五个分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钟敬文先生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强调国民素质教育,对现代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我不是研究民俗学的,只是偶尔也读一点这方面的书,但是,我对于钟先生的人格和他的学问都很崇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记得,白寿彝先生曾跟钟先生商量,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可以设几个研究室,其中有一个是民俗学研究室,还有民族学研究室、方志学研究室等。后来史学研究所受到规模的限制,只设立了史学史研究室和中国通史研究室。我还记得,好像第一次全国民俗研讨会,就是白寿彝先生请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淑娟老师协  相似文献   

8.
<正>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第一代民俗学研究者的代表与典范,他为民俗学奋斗终身,且享高年。可以说,钟先生一生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而钟先生留下的著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清 晨 6点多钟 ,从电话里得知了先生离去的消息 ,一时有些发木 ,心想怎么会 ?6号去看望他时 ,还听他说了不少话。虽然明显地感到先生的衰弱 ,但因为听钟宜老师说那天的状态比前几天好 ,心中真祈望是转机又一次出现了 ,因为先生的生命力一直那么旺盛顽强。与先生有关的情景 ,远远近近的 ,纷至沓来。几年前 ,先生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名人。因为大学是在南方读的 ,没听过先生的课 ,而且早先的专业是世界文学 ,对民俗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所以对先生的影响和贡献只能算略知皮毛。记得有一年 ,学校的周报搞了一个“学者写真”栏目 ,写先…  相似文献   

13.
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期至今,钟敬文先生以世纪老人的高龄坚持学术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就是以民间文学理论为出发点倡导的"大文学理论",这既是钟先生与当前文学理论界一批著名学者共同倡导的文化诗学的结晶,也是他以可敬可贵的学术创新精神关注与思考当前中外文学理论的缺失与偏颇而提出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14.
走近纳忠     
纳忠先生是我国阿拉伯语界的一代宗师,阿拉伯文化与历史研究的泰斗,他功德圆满地走过了百年的人生之路,他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  相似文献   

15.
反思民俗志--关于钟敬文先生的"记录民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志是“中国民俗学派”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志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钟敬文先生提出来的。在新的“记录民俗学”理论指导下 ,本文提出新民俗志撰写的基本要求 ,并对民族志与民俗志两大学术领域近年来所做的理论反思工作进行比较总结 ,提出“反思民俗志”这一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梳理钟敬文先生著述中有关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观点入手 ,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 ,概述了钟先生在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钟敬文先生早年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后,钟敬文先生除了自己撰写了一系列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外,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指导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整体推进和队伍建设,引导中国民间文化"向世界敞开心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