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色     
角色一词是戏剧中一个专门名词,1937年R·米德把它引进社会科学领域,并定义为:“人处在某一位置,行一定的权力与责任。”这就是说,角色是指和一定的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或者说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特定个人的“典型的”表现方式。地位或身份为其“成员”制定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及活动。履行这些权利与义务就是角色行为。角色是规定这种角色行为的情境因素之一。任何社会中的角色规定均类似一种语言,个人绝不能自我发明而担当之,正如我们不能创造一种语言而予以普遍运用一样。个人在进入某一社会位置之前,角色权利与团体义务已有所规定,并限制着个人的行为方式。个人  相似文献   

2.
施蒂纳谴责政治自由主义的人权理论,认为社会权利是由自然血统、神或人民选举等赋予的异己的权利,应该通过“我”的强大权力将权利收归自己所有.他把意志作为法的基础,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的意志,犯罪是对普遍的“人”、固定观念的蔑视.他主张将法、法律等从头脑中挤出,使之让位于我“自有的意志”.马克思认为,权利、法、法律和犯罪以客观的物质交往关系为基础,法、法律、国家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马克思还分析了国家政体及其历史变化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权力是指在社会管理、组织机构中占有特殊位置、握有社会特殊资源,而具有影响他人行为与心理的力量,其中包括行政权力、司法权力与法人权力。权力人即指拥有这些影响力量的人。权利是指公民依照法律、法规和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而应占有的资源和享受的权益。权利人即应该拥有这些资源和权益的人。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约行为和社会规范因受到冲击而减弱,导致某些权力行为或权利行为失控。变革所触发的观念与行为“变异”,则导致了某些新的权力行为或权利行为的出现。在新的社会控制机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角色”指的是个人与某种社会身份相应的行为。一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不同,其扮演的角色也就多种多样了。所以,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综合体。以一个工厂的副厂长为例,在厂里对一般干部和工人他是上级,对其他副厂长他是同事,对厂长及上级机关他又是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1):123-125
行政权利人通过行政行为以达到某种结果,引导其做出行为的是行政权力人的行政行为目的。一般情况,法律赋予行政权利人的权利足以达到一定效果,但也可能不足以使之达到该效果,行政权利人为达到该效果,其行政行为可能超出法律赋予的权利,行政行为目的也随之发生同法律目的异化,不同情况下,异化的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法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分析,可揭示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把规范政府干预行为作为经济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分析,可论证政府干预经济的合法性;基于以上分析,从经济法的层面上可确定“有限的经济权力与充分的市场权利”的法律原则,并构筑“权利、行为和责任”的法律结构。  相似文献   

7.
郝贵生 《创新》2015,(6):62-68
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和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由一定的具有权力性质的社会组织用一定的规则形式如法律、章程、条约、契约、合同等予以承认、认可、肯定和保障的个人或群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需求以及为需求而采取的实践行为的总和。人权观念不等于人权,人权观念是指一定的个人或社会群体从自身所处的经济、政治等关系和地位出发而形成的自身应该得到社会或组织、团体承认、认可、肯定并要求加以保障的权利内容。社会主义人权是无产阶级从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出发而形成的经过科学理论论证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念用社会主义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权利内容。正确认识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及其内在联系对于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权力的界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志宏 《社会》2003,(8):10-13
前些日子,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朱恒宽 以“诽谤罪”为由起诉一位上访农民的“官 告民”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南方周末》[N],969)。对此人们的看法不相一致。笔者认为,对这一行为不能仅从法律关系的表面层次甚至是道德标准或个人的好恶来论孰是孰非,而应该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这一深层次的理论核心问题来看待这一现象,这也应该是解决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权力权利化、权利权力化等腐败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受刑人权利,就是受刑人作为具有受刑人身份的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其权利主体是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受刑人,权利内容是享有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利益、提出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主张。受刑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是由受刑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由法律规范和非法律的其它社会规范确认为正当的受刑人的行为或行为自由、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树要一张皮,人要一张脸,”人的“面子”感是一种奇特的心理。人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它必定占有一定的角色位置,但每一个角色并不都能遂人心愿,角色规范在许多方面束缚着个人,而角色间客观存在的差别又使个人产生幻想,在其心目中产生了角色期望,期望一个远离于现实角色的另一  相似文献   

12.
姜淼 《求是学刊》2013,40(1):56-61
康德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他为近代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自由的绝对性。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者,其自身就是目的,当他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出自己作为自由者的身份时,自由就外化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绝对权利。这种权利属性是个人一切其他行为的基础。国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维护和保障个人的这种不可剥夺的、绝对的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这一新视野,对学报编辑的角色特征作粗略描述,权作引玉之砖,就教于同仁。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角色”一词是借用戏剧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人物的专用...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实证道德分析:现象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对当代典型法治国家而言,法律除保留固有的强制力以外,更多地以道德规则的形式发挥作用;而充分反映“自然公正”要求的合理的立法令人诚服,使人们将法律行为化作“自愿行为”,法律因而道德化。但立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一旦落实,就会因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权利的行使与他人利益、法律秩序相冲突,这就必须由真正能表达民意的权力机关规定权利的界域;而当立法没及时反映出价值观念的演进情势时,国家应给予权利主体以审判保护权,而且司法独立体现了一种权力制约的体制,从根本上为多元价值观留下了合法的生存空间,从而使社会差别缩小到最低限度。但是,权利主体的创造力解放还有赖于民主程度的“镜子”——言论自由得以切实地保障;而只有具备一整套完整体制保证反映人民的意志,并且使这种意志不仅约束社会成员,也约束它本身的国家,才能以其道德的权威有效地组织和领导人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未,许多著名心理学、社会学家都在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时,探讨现代人的“社会焦虑”。而在今天,社会心理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明显“外溢”出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焦虑感来自潜在或显现的生存危机感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一种新的个体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的角色地位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职业心理给打破了。尽管如今机会与选择一直存在,但持续性挑战与竞争,不甚公平的竞争环境会把很多人甩到被淘汰的边缘;“好职位”变得紧缺,变得不稳定,变得对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人的权利和自由。从表面上看,凡是宪法和法律确认的人权就是人应当事有的和能够享有的权利。但是,仅仅在宪法和法律上规定某些权利,只是意味着一种可能性,不等于人权的真正实现。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因此,从人权的现实性来看.建立完善的制度,有效地制被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及时地救济权利被侵害者,是人权保障的基本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一方面规定了对违法侵犯人权行为的法…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说以建立秩序井然的社会作为终极目标,其理论核心是把道德价值高扬至极,其学说把人从“神权”枷锁解放出来,但又以牺牲个人自由为特征,与以“他律”为特征的现代法律思想相悖。本文探讨儒家学说与现代法律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按照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每人每天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一个医生,在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不同的场合里,分别是医生、同事、顾客、观众、父亲等等。每一个角色在人们心目中都大致有一个确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社会、群体对这个角色应该如何行事有一定的要求。这些模式或要求叫做角色期待。有些角色期待是由制度规定的,如职工上班不得迟到早退,不准旷工,军人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护士守则、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有些角色期待是约定俗成或因袭而来的,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女要赡养老人及各种道德规范和习俗等等。如果一个人处在某个角色的地位却不按其角色期待来行事,人们就会觉得他“出格”、不埘面眼、不象样,从而议论、批评,甚至攻击他。对于不按制度性角色期待行事的人,团体还可以处分他。  相似文献   

19.
名词解释     
角色、社会角色(role,social role) 社会角色系与某种社会身份有关的应有的行为。身份是人们在识别某种社会角色时使用的称呼或方法,不过,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献中,“角色”和“身份”常可交换使用。如医生的身份规定了一系列他应有的行为,而这也可以说是规定了医生的角色。要为一种社会身份下定义,就是要说明它应有的行为的基本的或最起码的特征,也就是要说明角色。不过,严格地说来,要为一种社会身份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就要指出有关它的角色的全部规定。角色是一个表示关系的术语。甲扮演某一角色是相对于乙的属于一种相反身份(counter position)的角色而言,如医生的角色是相对于病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放权于企是我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基础工程,但传统的经济体制、传统的权力观念、传统的权力无界定状况、传统的改革模式等许多因素,尤其是行政权力与企业权利之间关系的模糊,使放权于企没有足够的理性准则。为此,必须要在法律上明确行政机关的权限,这是改变行政功能、制约政府行为、实现行政法治化,从而实现企业在法治条件下自主经营的基本要求。而明确行政权的先决条件是变更权力的结构,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明确分流,也使行政权能得到其它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权利,使政府引导中国的经济进入市场化的崭新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