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千百年来,论者都把蜀汉首次北伐中魏延提出的出兵方案称为子午谷路线或子午谷奇谋,并将其与诸葛亮的陇右路线进行比较和评论。实际上,这是严重的错误。完整的魏延策是褒斜—子午策,但由于魏延策存在行军艰难且后勤保障解决不力的隐患,诸葛亮最终选择了主力行军相对容易的陇右路线。与魏延策的正面进攻相比,诸葛亮策堪称真正的"奇谋"。但把二策放在整个北伐中看,又各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诸葛亮北伐不成,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物,那就是魏延。在小说里,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顺眼,还是在长沙的时候,就要砍魏将军的头,说他反骨。其实这个情节是瞎掰的。魏延是当时蜀国军事上的顶梁柱,刘备很器重他,战略要地汉中需要一位名将当太守,大家以为是张飞,结果刘备却选定的是魏延。刘备问他凭什么守住蜀国的门户——汉中。魏延回答得很铿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相似文献   

3.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称得上智勇双全。他一生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刘备称汉中王时,尤其器重魏延,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在北伐期间,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蜀军的头号将领。但魏延最后被屈谋反,落得个三族被夷的惨烈下场。这表面上固然与诸葛亮的移情和杨仪的私仇公报有关,实则是魏延的自我陶醉型人格给他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4.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以赵云、邓芝据箕谷,佯攻为侧翼;诸葛亮率大军为主攻部队,以马谡为先锋,据守街亭。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由于街亭失守,连及箕谷兵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在汉中总结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的教训时,诸葛亮“戮谡以谢众”。一千多年来,围绕着“诸葛亮斩马谡”这个问题中心,人们聚讼纷纭,争论不休,从东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必败     
《北方人》2007,(8)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一般。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  相似文献   

6.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12,(1):114-120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的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破坏了国家统一。诸葛亮、曹操,都是法家,都有一条统一、改革的路线,各自都想用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统一战争。 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是在公元228年的春天。他从汉中地区出发,浩浩荡荡地向祁山地带进发。  相似文献   

8.
祁山堡是曹魏的重要营堡。祁山堡的确易守难攻。蜀军在街亭战役中没有攻下祁山堡。因为祁山堡的牵制,蜀军在祁山一带滞留两天后再实行各路出击。这个“滞留两天”,导致了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天水太守马遵回到了上邦城,进而导致了魏军马遵部固守上邦城、魏军郭淮部取得列柳城之胜、魏军张郜部及时赶到街亭。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战略重点是安定郡。马谡是在向东北方向挺进的途中驻扎在街亭的。马谡与张郜对阵的街亭战斗是一场遭遇战。正是祁山堡使蜀军滞留两天,才导致蜀军马谡部守街亭进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9.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攻魏,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史称这次进兵系“由斜谷出”,曾有论者以为这里所称的“斜谷”,即传统的褒谷口到斜峪关的占褒斜道,且以“诸葛亮牋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之语中的黑水为褒水,遂据以论证诸葛亮取道褒谷之必然性。经审视史籍和实际察勘,始知诸葛亮并非取道褒谷,而是由城固之湑水河谷北上,经双溪、小河口诸地,至留坝县江口镇交褒谷,再循褒斜旧路出斜谷。现就此略陈其要:  相似文献   

10.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贤相"形象。作者虽然极力讴歌他的"忠"和"智",但仍然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诸多失误。如对关羽的放纵,造成华容道曹操脱逃和荆州失守;对李严的姑息导致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对魏延的诬害使得内部矛盾激化。分析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原因,恰是他尽"忠"恃"智"的结果。再探究形成诸葛亮"忠"、"智"性格特征的深层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政文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悲剧性的社会角色使然。中国封建社会的从政文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附统治者,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托于明君的知遇。于是,既要依附于人,又想被他人依附的尴尬心态,既要受制于人,又想制服他人的双重人格,就构成了从政文人共有的扭曲心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正是这种扭曲心理所造成的行为偏失。在他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抱负,而且还深入挖掘了从政文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真实再现了他们的尴尬心态和双重人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政文人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2.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并没有在南中留有官兵,但在撤兵前对南中的原有机构如降都督和南中四郡作了调整,人事也作了适当安排,即把南中管理权委托给南中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以后南中出现几次叛乱,都是由降都督和各郡郡守平定的,没有酿成大患,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后方基本是稳定的,并得到南中人力、物力的支援。对于北伐的成败,应从两方面看待。从诸葛亮北伐没有达到"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但诸葛亮北伐,实际是以攻为守,以弱小的蜀汉抗击强大的曹魏,把战争引向境外,使国内政治、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在北伐中,诸葛亮指挥若定,潇洒自如,十倍于蜀的魏军,却狼狈不堪处处被动,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相似文献   

14.
藤甲军归来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说的是,南蛮首领孟获虽六次败于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请了乌戈国藤甲军前来助阵,藤甲军酋战蜀军就大获全胜,随后大进追杀,蜀将魏延且战且逃,连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自损阳寿,以火攻之,方才击退,成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佳话。  相似文献   

15.
提及魏延之死,多数学者认为系杨仪奉诸葛亮之命,使马岱斩魏延。诚然,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杨仪以及马岱不无关系,然而杀魏延者,尚有费祎。虑及蜀汉国运的费祎,为确保自己能与蒋琬秉承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针,顺利掌权蜀汉以求平稳发展,分别翦除对其乃至对蜀汉政局稳定构成威胁的魏延与杨仪。对手既已消亡,费祎终得与蒋琬先后奉行诸葛遗志,萧规曹随经营国家,使弱蜀仍得于三国乱世发展与自保达数十载。  相似文献   

16.
公元二二八年春天。祁山脚下,诸葛亮正带领蜀军北伐魏国。蜀军旗开得胜,先锋马谡回军营报功。见到诸葛亮,他眉飞色舞,讲述战斗经过,诸葛亮听了内心暗喜。马氏兄弟是刘备的开国功勋,诸葛亮与马谡的大哥是结义兄弟。马谡这个人也颇有点才能,打仗勇敢,熟读《孙子》兵法。眼下蜀国正用人之际,这次出征,诸葛亮破格任命马谡为先锋将军,想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考验他。面对初胜的马谡,诸葛亮和他倾心交谈,希望他不骄不躁,乘胜前进。第二天黎明,诸葛亮登帐,众将分列两旁,商议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忽然探马来报:“魏国派司马懿为统帅、张郃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赶到前方箕谷、郿城,他俩留下  相似文献   

17.
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至234年),诸葛亮在他一生的最后八个年头中,先后六次用兵曹魏。建兴十二年,他率军进驻武功(长安西)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是为诸葛亮的北伐。本文拟就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性质及其后果,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史界前辈。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20.
魏延论     
三国时,蜀汉偏隅益州,一流良将屈指可数。立国之初有虎将关、张、马、黄、赵。后期则有凉州上士姜维独撑残局。而魏延则崛起于蜀汉前期、活跃于蜀汉中期。他年轻时率部曲追随刘备,与黄忠一起进军益州、驱逐了刘璋。后旋赴汉中,据守蜀汉北境,确保了蜀国失荆州、平南中时北境无虞,诸葛亮督师北伐,数辟魏延为先锋,延功勋卓著、为蜀将之冠,千古青史自不可湮没他的勇猛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