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牵涉到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则更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本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往往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必须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及时进行改革.苏联现行的经济体制基本上还是30年代工业化时期在产品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科技革命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3.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依据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的根本变化,论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论述是清晰明确的,可是人们的理解却大不相同。我认为,这些不同观点分歧的理论实质,在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不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比较,已…  相似文献   

4.
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建构在以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不从总体性出发,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仅仅理解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看到生产的总体性、丰富性和全面性。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对生产总体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总体中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所得出来的"总体结果"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就阐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的矛盾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6.
栗彦卿 《社科纵横》2010,25(1):134-138
依据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居于人类社会的最上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终支配,同时,也受经济基础的支配,和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的直接支配。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发展生产关系及民主政治制度及体制,充分发挥经济基础尤其是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反作用,发挥其对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决定促进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三个结构匹配发展,科学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发展的,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之间的矛盾;一种是生产力发展具体规律和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之间的矛盾。前者存在于生产过程性质中,后者存在于生产过程具体形态中。社会性质就是生产过程性质,是由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的矛盾决定的。当社会性质处在急剧变动状态时,生产过程性质的矛盾,即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的矛盾起着主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基本矛盾中需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当社  相似文献   

9.
李学诗 《社科纵横》2008,23(11):119-120
恩格斯在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本源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新情况,着重论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既反对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又反对了历史观上的形而上学,从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这是恩格斯伟大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0.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唯物史观问题上,而“五项因素公式”是普列汉诺夫研究唯物史观的总纲,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理论作深入探讨。1.“五项因素公式”理论的提出及引发的争论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就作出过精辟的概括。在这里,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又发现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力量,从而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的发展道路,实质上指的是生产力以什么生产关系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或者说,生产力接受什么生产关系及建立在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所以有个沿着什么道路发展的问题,在于它作为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必然与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当今世界,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区別,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生产力的所有者不同。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生产力,是归资产阶级所有的。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生产力,则是归人民所有的生产力。再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最近作了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号召全党全国要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关系到防修反修的大事情。这里涉及到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例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怎样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资产阶级法权是怎样不可避免又必须加以限制,商品制度、货币交换、按劳分配、是怎样既不能取消又要防止它们产生资本主义,怎样造成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又不能再产生的条件,等等。为了弄清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学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张,江、姚“四人帮”出于篡党在权的罪恶目的,长期把持舆论工具,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他们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颠倒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在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说到底就是生产方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正如马克思主义精辟地论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论述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并不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首次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后来列宁把马克思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  相似文献   

15.
在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中,人们只注意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即生产力序列内容的阐发,而忽视了对生产方式序列内容的探讨,因而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看法,似乎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只是生产力序列。其实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还包括生产方式序列。  相似文献   

16.
试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马玉兰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基本的方面说,就...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本质,必须运用辩证科学的方法论。 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会制度指的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指的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其内容比社会制度厂泛,包括经济制度,但又不限于经济制度,还包括生产力。显然,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社会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而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过去由于长期离开生产力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其结果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消灭剥削,而没有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一种失误。 总之,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必须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离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管子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均地分力、县乡、相地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以粟为本、盐铁专营、有市、铸币、置法"的重大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奴隶制社会的体制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全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但为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体制范型基础,而且时至今日其治国理念和实践探索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战后50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加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变化的研究,试图多层次、多角度地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现将我国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杨相琴 《学术交流》2003,23(10):49-53
从人类社会整体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包括用先进生产力改造、提升落后生产力,又包括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前者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后者是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空间、创造条件,二者统一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现实实践中。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改造落后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